?

傳承與發展:龔灘古鎮的水文化記憶溯源

2020-12-15 06:50秦素粉
三峽論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水文化溯源

秦素粉

摘? 要:龔灘古鎮在歷史發展變遷中,因水而興因水而衰?!八笔枪沛偽幕洃浀闹匾?,影響著古鎮空間布局、建筑風格、風俗習慣、鹽運交通等,使水文化與碼頭文化、建筑文化、商旅文化等有機融合。挖掘、傳承與發展古鎮水文化,要保護好水生態和水環境,圍繞水所孕育的文化特質,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和民俗生存方式,讓古鎮講好水文化故事。

關鍵詞:龔灘;水文化;溯源

中圖分類號:K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332(2020)06-0007-04

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古城鎮搶救保護等政策的指導下,巴渝地區古鎮文化生態、人居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著重要變化。但受商業價值的吸引和傳統研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古鎮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現象、文化符號等歷史文化記憶的深度發掘研究,難以凸顯巴渝古鎮豐富獨特的水文化資源。在古鎮文化原始再現與開發的探索中,應重視挖掘古鎮的水文化記憶,重視巴渝古鎮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擬以龔灘古鎮為例,探討這一話題。

一、共生共榮:水與古鎮的不解之緣

無論是江南水鄉的江浙地區抑或是江河遍布的直轄市重慶,水與古鎮都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古鎮因水而生,因水成鎮,因水成市,其歷史可以說也是一部水的興衰史。水造就了古鎮的生存之要、生活之基、生態之美,勾勒了古鎮先民生產生活的自然環境、居住空間和民俗文化的脈絡。水是古鎮最原始、最豐富、最具內涵的構成元素,它與古鎮共生、共存、共興、共衰了千年。

(一)依水而生:生存之源

古先民在建立古城鎮雛形之初,往往首先會考慮選擇水源豐足、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等的風水寶地,以滿足與維護人們長久生存。據《管子·乘馬》載,“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溝防省?!币虼?,絕大多數古城鎮都是沿江、河、湖、海天然水源而建,或依山傍水,或背山面水,或枕山環水。這樣山水環抱的有利地形,使得古先民聚居區附近不僅溝渠縱橫、河道交錯、田地肥沃且氣候適宜、水運方便,既能滿足人們基本的飲用取水和出行交通便利需求,又解決了農田灌溉、洪澇災害、外敵入侵等的潛在生存威脅問題。水成為早期城鎮形成的不可或缺元素,并主宰著古先民的命運,影響著后期的城鎮布局、水文化環境、民俗文化等。

(二)因水而興:生產生活之賴

據唐《歷代法寶記》記載:“主火神主水神。一切苗稼神?!痹谝赞r耕經濟為主的古代社會,水是農業的命脈,主宰苗稼事宜。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農業生產開展便利,可以利用江河便利傍水就地取食,人們的生活得以保障,如《史記·貨殖列傳》有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盵1]20-21水對于古代先民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古先民在與水的共生與抗爭中,萌發了對江河湖澤等水源由衷的崇拜,產生了對水特別的敬仰與信賴,并想象創造出了許多司水的神靈,演繹出各種神話傳說。因水而生的許多古城鎮慶典儀式如舞龍燈、賽花船、拜江神等活動都融入水崇拜的元素。

(三)傍水而立:生命守護之門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歷史上古代城鎮尤其是都城幾乎都建有城墻和護城河,利用天然江河或是人工開挖的壕溝、堤壩,形成城鎮保護屏障,防御外敵入侵。因此,古代水的軍事價值十分明顯,湍急或寬闊的江河,是保家衛國的天塹,是城鎮守護之門。古代巴蜀地區山高路險,陸上交通十分不便,而水網交織、水道密集的河流則是水路運輸的十分有力補充。水勢浩大、奔騰不息的長江三峽作為川江交通線上的鐵門關,攻守便利,扼守住這險要之地,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這種水上天險,在以刀槍弓箭為主要武器的冷兵器時代,甚至遠勝數十萬大軍。[2]66-70

(四)緣水而美:生態環境之靈

水鄉先民所居住的環境、所營造的建筑,一般都充分利用江、河、湖、溪等天然密集的水系,合理布局水鄉古鎮,建造適宜水鄉環境的房屋。古鎮布局依賴發達的水系,因地制宜,依河岸或山勢進行布置,借水造景、人水共生,建有橋梁、碼頭、堤壩與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古式建筑,使古村鎮兼具水的靈性和建筑的古樸,展現古鎮水景觀美的極致。[3]126-130江南古鎮和重慶古鎮都是水鄉古鎮的典型代表,兼具人文性和歷史性,創造和呈現了獨特的水文化和水景觀,是當地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縮影,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古鎮逐步失去原始本真特色,美麗的水文化環境在歷史長河流淌中也在逐漸缺失?!八弊鳛槿祟惿a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物質,是古村鎮文化生態系統的血脈所在,應該以水為源頭和載體,挖掘河網水系所孕育的文化特質,搶救、保護和傳承古鎮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民風民俗。

二、追憶:龔灘古鎮水文化解讀

龔灘古鎮是典型的因水而生發展起來的,它位于酉陽西部阿蓬江與烏江交匯處,兼有重慶水鄉古鎮的共性特點和獨有特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水文化遺產。唐時,因當地多為龔姓居民和烏江水流湍急,龔灘被稱為“龔湍”。明萬歷元年(1573),因山洪瀑發使烏江東岸鳳凰山南麓崩塌,巨石滾落塞江,阻礙航道成為險灘,龔湍被改稱為“龔灘”。

(一)水景觀:織就文化畫卷

龔灘古鎮布局和景觀營造具有水鄉的典型特色,充分利用烏江和阿蓬江這一得天獨厚的水網優勢,背山面水聚族而居。水不僅是古鎮先民的生產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交通依賴,更是渾然天成的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青石板街、吊腳樓、各式古橋梁、堤壩、水渠等縱橫交錯、水系環抱,呈現出美麗的水鄉風情圖。其中,因水而建的古橋別具風格,包括卷拱橋、平板橋、橋重橋、屋架橋、大橋包小橋等,串聯了古屋、巷道、街市,勾勒了古鎮的內在脈絡,成為古鎮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當地一條溪流上就架了18座橋,被稱為“一溝十八橋”。田野山川、江河湖泊的堤壩、水坎與水渠縱橫交錯,天然的水資源被巧妙控制用以灌溉、生產、交通、生活,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古先民農耕生活的水文化畫卷。古鎮因河設市,商業也因水而利,鹽運發達,商賈林立,船工、鹽夫云集,并因船貨盤駁過灘形成“歇晌”的驛站。清光緒三年,在此設四川鹽務總局。[4]68-71抗日戰爭時期,古鎮已有十余家大鹽號和百余家商號,商賈、力夫、纖夫達7000余人。

(二)民居:臨水而建吊腳樓

龔灘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樹木生長茂盛,為建造木質房屋提供了充足而廉價的原材料。龔灘自然環境惡劣,山高水多灘險。古先民在獨特山水空間結構和環境適應中,充分發揮土家、苗、漢各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頑強的生命創造力,選擇了特有的民居建造方式“吊腳樓”。古鎮建筑多因“地勢側陷,皆重屋累居”,一般遵循“占天不占地”的原則,縮小建筑基底的占地面積并拓展空間,沿襲、發展了漢晉以來入川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的干闌式建筑風格,實現了傳統穿斗抬梁混合式與土著干欄式完美結合[5]13-14。吊腳樓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屋高三五丈許,樓下堆貨,樓上住人,四周鋪設走廊,窗欞以蝙蝠、銅錢、花卉紋樣等裝飾,寓意水運順利、財源廣進。吊腳樓建在烏江東岸鳳凰山麓陡壁上,長達兩公里多,依山傍水形成了一條巨大的長龍,橫臥江邊蔚為壯觀,展現了烏江各族兒女在生產生活中所展示的力量和智慧。

(三)水運:險灘生商機

龔灘古鎮興于水運,盛于搬灘,這里上可達重慶,下可到涪陵去湖北?!队详栔葜尽酚休d:“大江之中,橫排巨石,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水雷鳴、驚濤雪噴、舟楫不能上下”。 又據《涪陵地區鹽業志》記載:一千多年前,龔灘右岸崩巖塌落,大量亂石堆積河床,截斷航道,成川黔航運之天塹。灘長269米,落差4.1米,水流湍急,舟楫隔絕,船行至此,由人力將鹽搬運灘上,換船續航?;驅Ⅺ}起岸之后,轉行陸路。面對如此險灘,凡上下船運物資,不得不在此卸貨換運,全靠人力上下周轉,龔灘遂成為川渝、湘、黔、鄂的物資集散地和客貨中轉站。清雍正十三年(1735)取消“蠻不出境,漢不入內”的禁令后,商賈、鹽夫、船隊、船幫阜集于此,上水運來川鹽、布匹、煙酒和日用百貨,下水運出桐油、茶葉、五倍子、豬鬃、生漆、朱砂等物資,呈現出“上下船只卸載過,運輸換船貨堆山”的繁忙景象。[6]108-111水運興盛,貨運貿易興起,隨之衍生了商業會館、“鹽業公會”、“木船幫會”。由于灘多水險,木船遭損甚至船毀人亡時有發生,加之貨物運輸中船主、貨主相互間時有糾紛,為協助管理船運人力與技術、糾紛協商與調解等職責的幫會產生提供了生存空間。[7]92-97大量的纖夫受雇于船幫,蹣跚穿梭于烏江對岸的懸崖峭壁間,用生命刻畫出一條纖道,極大地方便了龔灘鹽運。1954年,險灘被炸平,機動船取代纖夫拉船,烏江航阻漸成歷史,龔灘古鎮也逐漸衰落。

(四)水神崇拜:積淀民俗文化

有研究認為,龔灘古鎮文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巴渝文化,它是巴人后裔在與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保留了巴文化的根脈,有著豐富的水文化遺產,從風水地理到生活習俗等都體現著水崇拜。在環繞古鎮的江邊建有武廟、川主廟、三教寺、禹王宮、董家祠堂等宗祠廟宇,是古代巴人的精神空間場所,如將治水專家李冰視為水神供奉祭祀的川主廟、儒釋道三家文化相融合的三教寺。古鎮先民在臨水的生產生活中,積淀了自己獨有的風俗習慣,如龔灘土家族的“潑水龍”,相傳已有近千年,龍用柳枝扎成,玩水龍的隊伍經過家家戶戶門前時,男女老少用水桶、水盆、水瓢盛上清水,潑在水龍與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越潑水龍舞得越歡?!皾娝垺绷曀?,是農歷六七月干旱時求雨祈求豐年,祈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一種形式,今天已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祝福的一種方式;如與龔灘鹽運業密切相關的木船祭祀,送運鹽的新船下水或是舊船修竣再起航,船主都會選擇黃道吉日,非常謹慎地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祈求水神和船上諸神護佑鹽船出航一路平安。[8]139-145

(五)鹽運:維系商業興衰

古鹽運文化的核心是鹽,靈魂是水。三峽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留下了許多鹽運文化遺存。幾大主要產鹽重鎮經水運轉陸路,將食鹽分銷轉運到各處口岸和山中百姓手中。千百年來,一代代行商走販、背鹽腳夫,穿梭于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嶺間,踏出了一條條運鹽古道,帶動了周邊古鎮興盛,龔灘即是川鹽古道上興起的古鎮之一。從龔灘經兩征、天館、中壩、丁市、銅西、銅鼓、板溪、渤海到龍潭的運鹽古道被稱為“龔龍道”,由西向東全程約115公里。與龔龍道連接,從酉陽縣城鐘多鎮經銅鼓、板溪、隘門關到銅西的這條道,也以運鹽為主,將鹽運至縣城集中,再分銷到興隆、大溪、酉酬、麻旺等地,被稱為“酉龔道”,全程約90公里。[9]207-208當黔江縣食用犍為鹽和富順鹽后,食鹽運入也是先走長江水路,至涪陵后,再經由烏江上行至彭水鹿角沱和酉陽龔灘兩處轉走陸路。從酉陽龔灘起岸轉陸運古道,經蒼嶺、箐口進入縣境。千百年來,該地成了水陸兩路轉運食鹽之重要集鎮碼頭,成為川、黔、湘、鄂運輸食鹽等貨物的中轉站。

三、傳承:龔灘古鎮水文化記憶再現

在城鎮化進程中,承載傳統歷史文化記憶的特色村鎮日漸凋敝,濃厚的商業化氣息在逐漸瓦解傳統的記憶。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說:“古村落是中國文化的箱子底”,眾多文化符號,如民族精神、氣質和文化傳統都沉淀在古鎮的場景中。昔日古鎮與今天的古鎮如何共生,如何讓古鎮的歷史再現、情境再生,讓古鎮成為留住現代人鄉愁記憶的地方。這需要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民俗歷史、古建筑等的情感共鳴,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為指導,再建或修復水景觀,升華水文化。因此,龔灘古鎮水文化歷史記憶的恢復,除了改善原生居民生活環境,讓古老建筑講好故事、讓公共空間煥發活力,更重要的是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和民俗生存方式。

水是龔灘古鎮的靈魂,是古鎮最內在、最重要的美,必須把保護好水生態和水環境擺在第一位。龔灘古鎮依山傍水的空間布局、街區格局、建筑形式、建筑古跡、風俗習慣以及古鎮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文化遺產等,存在于靈動的山川河流之中,存在于先民的生活印記中,是喚醒古鎮記憶的最原始存在,是再現歷史文化記憶產生的基礎。龔灘古鎮重拾記憶,需要修復、保護水景觀文化遺存,再現古鎮先民在水邊生產生活的文化畫卷,在農田勞作的記憶場景,如縱橫交錯的水渠水路水田、農田灌溉設施等;修復保護好臨水古建筑,如別具風格的古橋、吊腳樓、川主廟、三教寺等;再現古鎮水運鹽運繁忙景象,如忙碌的碼頭、險灘、纖道,古色古香的西秦會館、冉家院子和大業鹽號等,使古鎮更具視覺效果和趣味性,讓古鎮“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詩意場景走入人們生活;再次原汁原味地呈現古鎮民俗文化,如祈求豐年的潑水龍舞、水神祭祀祈福儀式等展示了古鎮悠久的人文歷史、民族風情,需豐富其市井文化、商旅文化、祭祀文化內涵,傳承古鎮因水而興、因水而衰的千年文化變遷。[10]

注 釋:

[1] 張紅梅:《淺談水崇拜文化對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2] 金戈:《中國古代戰爭與水(二)》,《海河水利》,2004年第2期。

[3] 侯永祿、馬英:《水環境影響下江南古鎮的空間結構解析》,《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年第1期。

[4] 《山水有相逢 龔灘存美景》,《重慶與世界》,2010年第14期。

[5] 龍赟、李亞:《積淀與變遷——重慶古鎮磁器口的文化人類學探討》,《四川建筑》,2004年第1期。

[6] 何瑛、馮瑛:《龔灘古鎮與巴文化的歷史淵源及興衰原因初探》,《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7] 曹凜:《清末民初四川重慶的航政與船舶管理》,《中國船檢》,2017年第10期。

[8] 魏登云、曹先東:《論龔灘古鎮鹽運文化遺存及其價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年第1期。

[9]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川鹽文化圈研究》,文物出版社,2016年。

[10] 苗青:《基于記憶理論的歷史文化特色村鎮保護研究——以河南省半扎古鎮保護與更新設計為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2019年。

猜你喜歡
水文化溯源
敦煌藏醫文獻中的“達爾甘”病溯源
毛澤東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新常態下我國水文化研究綜述
南陽城市水文化品質提升建議
“簞瓢陋巷”典故研究
流域管理視角下的重慶水利移民史淺探
“時務文體”溯源
我國文學作品中的“水文化”
云南的稻作和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