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考

2020-12-18 04:19高嵩
知與行 2020年4期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摘 要]推進社會發展與道德進步,是中華民族持之以恒的美好追求。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上,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的同時,公民道德建設領域還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向度分析中華民族推進道德建設的經驗做法以及當前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能更好地把握公民道德建設的特點規律,對于積極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公民道德建設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努力推動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社會文明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20)04-0126-06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圓滿收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持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對于鞏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社會道德基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向度加深認識,圍繞現實問題和發展目標積極謀篇布局。

一、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歷史考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積淀形成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的內在力量。這些寶貴的文化道德資源,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深深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構筑人們精神內核的重要內容,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和重要的時代啟示。

(一)核心價值引領: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內在驅動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盵1]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并延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具有一脈相承的核心價值追求,并成為隱性的內在驅動力量。中國歷來強調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正是當時在個人、社會、國家不同層面所倡導的樸素的核心價值。 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所倡導的核心價值愈加清晰,承載著人們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積淀了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道德基礎,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之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著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發展脈絡和發展方向。

(二)民族精神支撐: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堅實脊梁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能夠生生不息、壯大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和強大道德力量。有學者提出,“道德不僅滲透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而且是其中的主線和內核?!盵2]這也使得民族精神超越了狹義的道德范疇,在更高層次上支撐中國傳統道德建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德理念便已蘊含于民族精神之中?!斑@個時期,比較突出的是‘忠的道德明確指向對國家的忠誠,成為古代愛國意識的一種主要表達形式?!盵3]此后,隨著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成熟,其積極倡導為政、修身等方面的道德理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蘊含其中的家國情懷、無私無畏等高尚道德情感,始終在中國傳統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無論朝代如何變化、形勢如何發展,愛國主義精神已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成為亙古不變的道德主題和文化基因。特別是在反抗民族壓迫、保衛國家利益的過程中,團結、仁愛、勇敢、自強、無畏等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彰顯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宏偉遠大的愛國志向,更成為貫穿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一條主線。

(三)美德善行滋養: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通俗路徑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盵4]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注重道德養成,并通過教育灌輸和榜樣示范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導人們追求圣賢標準、君子人格、大丈夫風范等高尚境界。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古人修身養德,并非僅體現在口頭上、認識上,更體現在行動上、實踐上?!爸袊幕娜宋木裰攸c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運主宰,不是神的奴隸,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盵5]《大學》開宗明義就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被诘滦性诠糯闹匾匚?,人們十分注重在教育學習和生產生活中加強道德修養,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代代相傳并得以實踐,成為最普遍、日?;?、通俗化的傳統道德建設路徑。

(四)禮樂教化規范: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養成方式

禮樂教化是中國傳統道德建設中實踐養成的重要載體。早在夏商周時期,禮樂文明便已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成為道德養成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社會的發展,禮樂教化也進一步得到充實完善,《詩經》、《易經》、《春秋》、《論語》、《孟子》等經典著作都記載了諸多的禮儀制度和行為規范??鬃訉⒍Y作為人生修養的根本要求,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克己復禮”等道德原則,同時注重圍繞“仁”與“禮”的關系培養和塑造道德人格,推動人們“內外兼修”,倡導通過“禮”來規范人外在的言談舉止,通過 “樂”來提升人內在的德行和性情。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禮樂文化始終致力于營造秩序井然、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氛圍,并在促進人的道德養成上發揮規范約束的作用。禮儀禮節、家規家訓等具有鮮明中華傳統文化印記的行為規范,對于中華民族形成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優秀的傳統美德以及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礎,同時成為重要的道德建設方式。誠然,禮教作為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筑,無論是其內在的思想觀念還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都存在消極的方面,特別是在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禮教和禮法愈發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但其在推動道德養成中的積極性應給予肯定。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道德建設的探索實踐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國家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注重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在道德與精神上獲得普遍躍升。

(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曲折前行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是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的,在繼承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道德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倡導革命精神。在這一新舊社會轉換時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黨和政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舉國上下廣泛運用灌輸教育、典型示范等工作方法培育民族精神,樹立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在這一時期涌現出的“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大寨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成為一面面旗幟,充分激發了人們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激情,鼓舞著人們改變精神面貌、提升精神境界,整個社會的風氣積極向上,人們的思想道德覺悟得到顯著提升。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在“左”的思想的干擾下,公民道德建設的形式陷入“泛運動化”陷阱,新中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道德秩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破壞,導致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經常處于困惑的狀態,甚至造成了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但是在廣大勞動人民中,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和道德理念仍然得到踐行,“兩彈一星”等寶貴精神品質得以孕育弘揚,革命道德傳統得到傳承發展。

(二)在開啟改革開放征程中修復推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的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秩序也隨之得到有效修復和重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道德傳統得到弘揚,新的道德建設目標得以確立。這一時期,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成為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內容。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6]。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通過培育“四有新人”來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也是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與公民道德建設有關的內容。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公民道德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穩步提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全社會的道德風尚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但是,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問題日益顯現,道德失范、假冒偽劣、誠信缺失等問題時有發生。為了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道德問題,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這一決議,成為引領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為推動和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撐。

(三)在新世紀跨越發展中成熟完善

在新世紀伊始,黨和政府鄭重提出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有力突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戰略地位。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標志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開始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毒V要》開宗明義地提出,“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盵7]這一論述,鮮明地標注了道德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以貫徹和落實《綱要》為契機,各地公民道德建設掀起了一個高潮,各種活動精彩紛呈,實踐探索不斷深入,矛盾問題有效化解,道德建設在形式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持續改進創新,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此后,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有關部委又相繼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等內容印發文件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公民道德建設的制度規范,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

(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推動道德建設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著眼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從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等方面,對公民道德建設進行了宏觀部署安排。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提出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主要工作和組織領導等方面的內容,標志著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邁出新的重大步伐。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這一系列決策部署鮮明地體現了全黨全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資源和路徑、主流和前景的高度自覺自信,對于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指明了前進方向。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公民道德建設的守正和創新

通過對我國道德建設的歷史考察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在努力追求社會發展與道德進步的美好境界,但在不同時期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挑戰。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要把握時代特點、適應時代要求,在繼承和發展道德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和制度設計,以新的思路、舉措,高質量推進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一)把握“后小康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特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既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小康,又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小康。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物質文明得到長足發展后,如何推動思想道德水平同步提升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應該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道德建設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的道德發展狀況相對滯后,公民道德教育還存在“盲區”,部分新市民、自由職業者、退休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引導;在社會人群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失范現象,一些社會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頗,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嚴重,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誠信缺失問題仍然存在,造假欺詐、造謠傳謠、不講信用等現象久治不絕,學術科研不端等行為屢禁不止;部分地區子女不孝、厚葬薄養、高額彩禮等問題仍不同程度發生,摒棄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任務依然任重道遠;網絡社會生態對人們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產生深刻影響,網絡短視頻媒體、自媒體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容易引發道德問題,網絡有害信息嚴重侵蝕道德建設成果,青少年的網絡言行、網絡道德缺乏強有力的教育引導,道德領域出現的問題容易經網絡發酵放大;公共政策的道德導向體現得不夠顯著,對人們普遍關注的就業、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民生問題的思想重視程度不夠。處理好這些“后小康時代”的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是做好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基點,只有把準脈搏、精準施策,才能更好地推動公民道德建設與時代同頻發展。

(二)立足“后小康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

恩格斯說過:“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比娼ǔ尚】瞪鐣?,公民道德建設也將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相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的公民道德建設目標任務,“后小康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既要一脈相承又要體現出自身特質。一是抓住一個主心骨,就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二是要聚焦兩項根本任務,即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三是要關注三個著眼點,即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團結在一起。這是著眼時代特點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層面對思想道德的要求,共同構成思想上團結統一的綜合體,是更高層次的公民道德建設目標任務,對于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確?!昂笮】禃r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整個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提升“后小康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能力水平

世道人心,始于教化。推進“后小康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形成整體合力,通過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一是要創新方式方法,增強道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在總結過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規律、探索創新,建立健全更有時代感、吸引力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大眾化、生活化地開展道德教育引導,對象化、分眾化地開展宣傳宣講活動;健全完善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改進媒體道德宣傳的方式方法,多在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網上、網下理論平臺作用,深入地回答人們關心的深層次的思想理論問題;積極適應城市化、老齡化進程,有針對性地做好新市民、老年人的道德引導和服務工作;深入挖掘各級各類文博場館、科技科普場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道德教育功能,廣泛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教育活動。二是要拓展渠道載體,推進道德實踐養成的廣度和深度。著力引導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立言、立行、立身、立業,崇善、學善、行善、揚善,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大力傳播志愿文化,弘揚志愿精神,引導人們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開展多樣的誠信主題實踐活動,激發人們在活動中增強信任,在信任中享受幸福;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幫助人們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新風正氣;不斷加強禮儀禮節教化實踐,幫助人們適應現代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社會禮儀習慣。三是要適應時代發展,關注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渠道和載體。主動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和人們接受習慣的深刻變化,不斷加強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水平。積極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持續加強對網上道德領域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有效引導;結合時代特點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積極拓展“兩微一端”陣地,引導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踴躍傳播“微文明”、匯聚“微力量”;持續開展內容豐富的網絡道德實踐,搭建扶貧幫困、支教助學、無償獻血等公益服務平臺,引導廣大網民踴躍參與網絡公益活動,持續傳遞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四)推動“后小康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融入社會治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這同時也為“后小康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治理的必要環節,是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各項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將更加健全,也需要公民道德建設更深層次地結合融入。一是健全完善道德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協調機制,積極推動道德領域立法修法工作,及時把生活實踐中廣泛認同、成熟完善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法律規范,持續加強道德領域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和宣傳普及,引導人們增強道德領域的遵紀守法意識。二是強化公共政策的正確價值導向。建立健全公共政策道德風險和道德效果評估機制,在涉及教育、醫療、就業、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上,積極穩妥地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持續促進公共政策與道德建設的有機結合,有力保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注重社會規范的引導約束。圍繞社會發展特點要求,動態地開展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章等行為準則的制定修訂,充分發揮各類群眾性組織的教育、管理、服務功能,推動各項社會規范的落實落地,形成社會文明風尚的持續提升。四是加大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綜合運用法律、技術、社會管理和輿論監督等手段,推動人民群眾關注的失德失信問題的有效治理,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依法懲處詆毀英雄、傷害民族感情等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以法治的力量維護道德、凝聚人心。

[參 考 文 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 江暢.中華民族精神的道德意蘊及其弘揚與創新[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8).

[3] 陳來.論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精神[J].哲學研究,2019,(10).

[4]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9:28.

[5]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6:50.

[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7] 中共中央關于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1-09-20.

〔責任編輯:屈海燕〕

[收稿日期]2020-06-01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重點智庫研究課題“江蘇公共政策道德風險評估及防范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高嵩(1981—? ),男,遼寧西豐人,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于學習型社會建設與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探討
長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途徑
堅持綠色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
發生邏輯、哲學意蘊與當代價值: “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多維透視
如何有效發揮離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實施“十個全覆蓋” 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農村文化建設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農村文化建設思考
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助力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