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漕運發展之運輸方式變革淺析

2020-12-23 04:28黃曉娟朱明明
科技經濟市場 2020年10期

黃曉娟 朱明明

摘 要:漕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交通運輸系統,是貫穿古今的重要的社會和經濟行為。清代漕糧河運制度雖然在早期已達到鼎盛狀態,但是隨著歷史的前進,漕糧河運的弊端逐漸凸顯,受到當時自然條件和政治時局的影響,漕運由河運轉變為海運,成為清代后期主要的漕運方式。本文根據歷史資料和文獻,梳理清代漕運發展過程中的運輸方式及變革,剖析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河海轉型”的發展歷程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清朝漕運;河海轉型;運輸方式

0 引言

漕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特有的水運形式,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制度,主要目的是通過水路轉運官糧等物質,供應皇室和京師官僚等機構用度,供養軍隊、賑濟災荒及百姓的生活需要,最終維系封建政權的穩定。漕運與封建社會的政權、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清代漕運與鹽法、河工并稱為“三大政”。清朝早期,漕糧運輸實行的是河運的方式,在前期康乾盛世的狀況下,一度發展至鼎盛的狀態。伴隨封建王朝漸漸走向沒落,漕糧河運顯現出一定的缺陷,但也還未完全失控,尚能得到維持。直到清朝中后期,漕糧河運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并持續惡化,表現為運河通航條件日益惡化,以致無法繼續滿足正常的通航,清政府當局迫于形勢,只能謀取其他的出路,于是漕糧海運重新進入皇帝和大臣們的視野。漕糧海運具有一定的優勢,如便利、成本低,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漕政出現的一些弊端。但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反對勢力的極度阻撓,皇帝再三躊躇最終妥協,導致漕糧海運具體實施過程并不順利。直至咸豐五年,黃河流域極度泛濫,形成災難,運河堤岸已經被嚴重破壞,造成河運徹底癱瘓,不能夠正常運行,此時海運再次興起,并成為定制。漕糧運輸由河運轉變成海運,成為清代后期主要的漕運方式之一。本文將結合幾次歷史事件,對清朝漕運發展過程中的“河海轉型”的嘗試與實踐進行梳理,并從歷史和現代物流角度對“河海轉型”的優劣勢進行分析。

1 清代漕運發展中運輸方式變革重要事件梳理

1.1 清朝前期的漕運發展情況

清代前期大運河,大體上通暢,只是黃河決口帶來一定影響。順治時,逐步恢復漕運制度,漕糧征收額持續增長??滴跄觊g,治理黃河兼顧濟運,修筑了河、運堤防,連續堵塞多處決口,使黃淮重歸故道。雍正時期從弊源著手整頓漕政,基本革除因沿用明朝舊制留下的一些漕弊陋習。漕運暢通,倉儲充裕為康乾盛世時期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撐,這種漕政整肅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乾隆中期。

1.2 嘉慶年間的“河海轉型”設想

乾隆晚期,漕運制度長期積累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到嘉慶年間已充分暴露出重重弊端并完全陷入了危機之中。面對這一困境,嘉慶帝開始整飭漕務,采取各種措施,卻不得其果,于是就產生了漕糧由河運轉為海運的設想。雖然海運較運河而言,優勢眾多,且呼聲很高,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皇帝和絕大多數官員對海運缺乏客觀合理的認知,將海運視為河運的對立方,意識不到海運對于河運的益補作用,最終“河海轉型”的設想破滅,然而本次的設想也為后來的漕糧海運做了鋪墊和思想準備。

1.3 道光時期漕糧海運的兩次試行

道光時期,漕糧河運已經從清初“大政”變為“弊政”,而漕糧海運的呼聲越來越高,它的實施實則是為挽救漕運危機,然而由于漕糧河運以及利益集團覆蓋范圍較廣,涉及巨大規模的水手集團,如果水手們的生活發生變化,一定會產生某種程度的社會問題繼而發生動亂,這是清政府沒有辦法解決的實際問題,也成為了限制漕糧海運變革的主要障礙。

道光時期的兩次漕糧海運即改河運為海運,改官運為商運,都是迫于形勢下的權宜之計,未將其作為未來漕運的發展方向,所以無法徹底拯救當時的漕運制度。但這兩次試行,在縮減開支、擴充倉儲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海運實踐已經展現出其巨大潛力,也是未來漕運的發展方向。

1.4 咸豐時期的漕糧海運

咸豐帝繼位的時候,運河已經嚴重淤塞,南漕受到阻礙,時任兩江總督陸建瀛向皇帝奏明,請求把蘇、松、常、太的白糧改變為海運,進而節約漕運經費。咸豐五年,海運再興,并自此“遂以為?!?。咸豐早期,江蘇漕糧海運的興起,是對道光時期兩次漕糧海運試運行的總結與改進,因為有了前兩次的經驗與教訓,令初期的漕糧海運運行相對順暢,也令許多對海運持有支持態度的官吏再度產生了信心。漕糧河運積弊已深,漕運改革在所難免,“河海轉型”已經是當時唯一的選擇。從此以后,漕糧海運逐漸替代河運,成為清朝后期漕糧運輸的主要方式。

2 “河海轉型”優劣勢分析

2.1 海運與河運相比,更加便捷

雖然運河的路程比海運的路程短,但是運河兩邊駐閘建有大壩,到處都存在激進的水流和淺灘。如果遇到急流反方向前進,必須有大量的勞動力挽拽;漕船經過大壩時,則需絞車盤脫,這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漕船來返的時間可能達到七八個月,如果嚴重的話會持續好幾年。咸豐時期,由于河運道經常擁堵,航程大多延續到十個月,有時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還可能被困在北方,只有等到第二年天氣變暖,冰雪消融時才可能返回南方,嚴重延長了兌漕的時間。盡管海運航程比河運航程長,但相較河運卻更加便捷。以上海至天津為例,根據史料記載,海運通常情況下需要航行20天左右,假設所載貨物比較輕便,亦或是順風行進的情況,僅需要十幾天就能夠到達目的地,相比河運的常常需要幾個月的運輸周期,要快得多。

2.2 海運有利于精簡漕運體系,節約大量費用

漕糧河運制度發展到清朝,且在清朝又持續了二百余年,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型且繁雜的漕務組織機構,官員設置數量之多,且開支龐大。這些漕務官員大多通過辦理漕務來獲取利益,漕官勒索運丁,運丁就會對兌糧的各個州縣進行勒索,每個州縣又繼續將其加在納糧戶的身上,嚴重加大了他們的負擔,糧戶無法交付出足夠的漕糧,就只能拖欠,最后則會導致征額遂減,如此往復惡性循環。漕糧改為海運后,既有利于精簡龐雜的漕務機構,還有利于革除漕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漕糧的足額征收,節約了大量的費用。

2.3 海運的危險系數較大

海運的安全系數不如河運高?!昂舆\迂而安,海運便而險”,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老百姓習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模式,對海洋充滿陌生和恐懼,缺乏對海洋的探險精神。由于海運存在風險,海中突如其來的風暴和潛藏的暗礁讓人提心吊膽,除此以外,??艿念l繁侵擾更是加劇了海運的危險系數。

3 結束語

清代漕運的“河海轉型”,本質上為元、明兩個朝代的南北大漕運及其河?;ハ鄰浹a、爭斗的歷史延續。清政府最初在權衡漕糧運輸方式時,僅僅是出于當時各種政治與社會穩定的需要,中夾雜著復雜的權力和利益糾葛,并沒有從戰略高度上進行全面考慮。但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以及現代物流發展的角度上來分析,海運方式的產生并非偶然,其定然會逐漸取代漕運。海運表現出的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成為清政府改變運輸方式的重要參考依據。此種運輸方式的變革和政策的調整是必然趨勢,具有進歩意義以及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馬俊亞.集團利益與國運——明清漕糧河運及其社會生態后果[J].南京大學學報,2008(02).

[2]倪玉平.漕糧海運與清代運輸業的變遷[J].江蘇社會科學.2002(01).

[3]劉璐.千帆競渡:清代漕運的河海轉型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4]付海月.“河運”還是“海運”——明代漕運方式的嬗變及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6(04).

[5]袁飛.略論嘉慶朝漕運治理的困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1(04).

[6]武翠,王敏.試析京杭運河山東段在近代的衰落原因[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7]官冠.晚清漕糧流通政策分析(1826-1904)——以江浙地區漕糧運輸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8]穆萬娟.道光朝兩次漕糧海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9]曹志敏.從漕運的社會職能看道光朝漕糧海運的行之維艱[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