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色

2020-12-23 04:56嚴子涵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悲劇特色

嚴子涵

摘要:魯迅先生的小說敘寫了大量的悲劇。在他的小說中,社會環境和封建觀念剝奪了人們追求幸福的生活的權利,最終導致人物的毀滅。這是民眾的追求和封建社會、封建禮教沖突的結果。這些悲劇蘊含著魯迅對現實的憂思,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本文主要從悲劇人物、悲劇結局、悲劇根源這三個方面分析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色,以期為文學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魯迅小說;悲劇;特色

1 引言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魯迅先生生活在這個十分屈辱而混亂的時代,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封建思想有著深刻的思考。魯迅先生曾在國外留學,并在學成后歸國,堅持寫作,終成一代名家。他是中國現代悲劇小說的開山鼻祖。先生在看清了世事的真面目之后,十分同情過著艱難、屈辱的生活的普通百姓。他們忍受著封建時代統治者的壓迫,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十分痛苦而絕望。同時,魯迅先生身為知識分子,他目睹了無數掙扎在底層的知識分子,他們十分苦悶,無法面對內心的沖突。面對中華民族經歷的苦痛,魯迅先生滿懷對民族命運的擔憂和對封建社會的悲憤與焦慮,奮筆疾書,突破中國傳統小說虛假的團圓大結局的模式,創作了許多令人感慨萬千的悲劇小說。

魯迅先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先生尖銳地指出,大團圓的結尾是不敢面對社會民眾所忍受的巨大痛苦的表現,這種盲目樂觀、自我麻痹、自欺欺人的作品,不應繼續存在。忽略悲劇性的沖突與矛盾,是對現實中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的無視。魯迅先生則勇敢地正視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作品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戰爭這段時期中華民族歷經的苦難與屈辱,向讀者展示那些有著美好未來的青年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的惡勢力吞噬而最終走向毀滅的,讓讀者痛心疾首。這些作品是我們民族悲劇文化的寶藏。本文對魯迅先生的悲劇小說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討了魯迅小說中悲劇的局限性。

2 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色

2.1 悲劇人物

魯迅的小說中的悲劇人物往往是底層社會中受到社會轉型時期沖擊的小人物。受到傳統思想毒害的婦女祥林嫂、勇于與封建思想作斗爭但最后失敗的小知識分子呂緯甫、遭到地主階級殘酷剝削且已經對這種剝削產生奴性的農民阿Q、追求戀愛和婚姻自由但最后還是難逃封建禮教殘酷迫害的戀人涓生和子君……讀者不難發現,在魯迅的大多數悲劇作品中,主人公并不像古代西方神話中的人物那樣,擁有頂天立地的能力,遠超凡人的各種品質。相反,他們都是十分平凡的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小人物是隨處可見的。這正是魯迅處理悲劇情節時的高明之處,他將悲劇寓于平常人的生老病死中。他不愿營造西方悲劇神話中那種“悲壯”的氣氛,而更傾向于營造一種“悲涼”的感覺。初讀其作品時,讀者的心中就會泛起一種悲涼的感覺,而再次細細品讀時,讀者便會發現,隱藏在社會的種種怪象和一幕幕悲劇背后的,是“吃人”的封建社會。魯迅先生深知,小人物的悲劇,可以引發讀者的共鳴,在感慨過后,讀者會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這就達到了將人們從思想的泥淖中拉回來的目的[1]。

魯迅曾言:“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盵2]就魯迅悲劇小說而言,“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具體就是指飽受壓迫而不覺悟的群眾和已經覺醒、進行過抗爭但又失敗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們是魯迅要著力表現的悲劇性人物。這樣的普通人物,既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悲壯事業,也沒有肩負沉重的歷史使命,其悲劇性在于人生價值遭到踐踏,理想遭到否定,人性遭到摧殘,他們喪失了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美好的品質,變成一具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在兩千多年封建統治中,人應有的價值從來就沒有得到肯定。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促使人們打破傳統思想的枷鎖,一些有識之士試圖沖破傳統封建禮教的束縛,并逐漸從現代人道主義的角度,“重新估量”一切,于是,人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魯迅先生即是在生命的毀滅中,發現了這些“平凡”的悲劇。由此產生的悲劇感,不是“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愴,也不是“十年生死兩茫?!钡谋?,而是相互交織的悲與思[3]。

魯迅筆下的底層民眾與小知識分子,在當時的社會中是飽受生活之苦的下等人,他們被那個黑暗的社會所忽略。而魯迅則站在思想解放的角度,發現了他們身上真誠、淳樸、善良的品質,肯定了人性的光輝。然而,這些原本淳樸善良的個體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中,遭受了無數的苦難,這種故事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在小說中,魯迅用犀利的語言敘寫了下層民眾的悲劇,再現了這些在當時的社會中十分常見的現象,這些故事和現象極具代表性,它們是千千萬萬中國底層民眾生活的縮影。

祥林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只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勞動女性,勤勞儉樸、吃苦耐勞,擁有慈母心腸,想靠自己的勞動過活。但是,她一生的悲慘遭遇和周圍眾人冷漠惡毒的語言,迫使勤勞善良的祥林嫂在悲哀和絕望中死去,死去的祥林嫂逐漸被世人所遺忘。擁有善良人性的下層民眾何止祥林嫂一人,《故鄉》中閏土的一聲“老爺!”,讓兩個人倍感隔閡。先前兄弟般的情誼如今卻變成主仆關系,閏土竟認為跟“老爺”稱兄道弟會“亂了規矩”。封建等級思想觀念對善良人性的侵蝕,早已讓閏土這種老實憨厚的善良農民變得十分麻木,這些生活在底層的民眾,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變得奴性十足[4]。

《示眾》與《藥》這兩部小說則展示了另一類下層民眾的悲劇,他們是冷漠的看客,在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同時,又成為了這個吃人的制度的幫兇。在《示眾》中,眾人爭相觀看“示眾之人”;在《藥》中,人們爭先恐后地伸長脖子,旁觀革命黨被屠殺,全然不知這些先驅們是為了誰而革命、為了誰而犧牲。在這些人身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已經不復存在,人性已經喪失、良知已經泯滅。這些看客的行為,比人生的毀滅更給人以深層次的心靈震撼,引發讀者的思考[5]。

此外,魯迅先生的小說描繪了許多底層知識分子的生活。一些小知識分子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逐漸向現實妥協,他們也是魯迅重點塑造的悲劇人物。在《傷逝》中,魯迅描繪了追求自由婚姻的小知識分子涓生和有一定的進步思想卻仍飽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思想的奴役,婚后依靠男人過活的子君的愛情悲劇。涓生和子君勇敢地追求自由戀愛,但在結婚之后,封建勢力處處向這對嘗試掙脫封建思想之枷鎖的夫妻施壓,人們認為這對鴛鴦是“異類”。涓生和子君最終因為經濟問題而產生了嫌隙,子君逝去后,涓生在無盡的悔恨中度過了余生。涓生典型的小知識分子,他有理想、有抱負,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謀略,最終釀成了悲劇。魯迅先生通過這些人物的悲劇,啟發人們思考造成悲劇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這類悲劇。這些悲劇讓讀者在感到悲涼的同時,陷入深深的思考,讓人悲而思,這正是魯迅悲劇小說的深刻之處[6]。

2.2 悲劇結局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就有一種“團圓思想”,人們偏好“大團圓”結局。傳統的悲劇文學作品中,結局大多是團圓而喜慶的。魯迅認為,大團圓的結局是中國傳統文學的一大弊病,他認為,對團圓的迷信,其實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體現。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團圓主義文學就是“瞞與騙”的文學,“瞞與騙”的目的,其實是否認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將這個社會歌頌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社會,掩蓋其黑暗面。作為“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作家魯迅,不僅在理論上對團圓結局進行批判,而且敢于正視人生,并將人生的悲慘狀態通過自己的小說真實表現出來。這樣的小說,其結局當然是反映人生之悲慘、社會現實之黑暗的結局。魯迅先生站在現實的角度,呼吁要“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其實質是要打破一切“瞞與騙”的自欺欺人的迷夢,讓一切以本來的面目呈現出來,讓讀者感受、認識現實。魯迅希望借助悲劇性的結局,反映黑暗的社會現實,將思想的腐朽、現實的丑惡、人生的苦難、人性的泯滅揭示出來,這樣的小說結局,必然會使讀者感到深深的悲涼,魯迅先生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啟發讀者思考[7]。

在魯迅的小說中,悲劇性的結局是十分常見的?!端帯分械南蔫に烙诜饨▌萘Φ耐赖吨?,可先驅者的血既沒有從肉體上救活患有癆病的華小栓,更沒有喚醒麻木無知的民眾。在《白光》中,陳士成在精神錯亂中落水死去;在《故鄉》中,閏土還在繼續承受著封建思想的侵蝕,失去善良純真的人性;《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只能在毫無意義地消磨時間,黯然地度過自己的余生;《孤獨者》中的魏連殳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失敗者”。在《傷逝》中,子君在別人的譏諷嘲笑聲中悄然逝去,涓生又獨自回到會館里,在偏僻的破屋中獨自感受那讓人窒息的寂寞與空虛。這些小說的結局,與傳統的團圓結局迥然不同,它們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與普通人的人生狀態。具體而言,這種悲劇結局是人物的悲劇結局,是人生的悲劇結局,是魯迅對現實人生的哲學思考和藝術表現。魯迅不僅勇敢地正視人生,而且還在小說中提出了一些非?,F實的人生問題,引入了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魯迅小說中的悲劇結局是對華夏民族傳統的團圓心理的否定,讓人且悲且思[8]。

2.3 悲劇根源

魯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悲劇,大多與該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魯迅先生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他的作品與他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先生對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境遇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因此,魯迅先生在作品中非常重視向讀者展示真實、殘酷、冷漠的社會生活環境。通過這樣的描寫,魯迅先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思考:社會環境是一出出悲劇的根源??v觀魯迅先生的多部作品,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悲劇十分常見?!端帯贰断榱稚贰栋正傳》等主人公都是封建社會環境、封建觀念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此處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中的統治者和社會中與之相關聯的民眾。封建思想、封建觀念、封建禮教,為人們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封建的殘余勢力和落后的觀念對社會中的人產生了導向的作用,它壓抑了本真的人性,民眾受到了極大的束縛。這使得社會中的底層的民眾深受毒害而不知覺醒,同時,他們又用自己的錯誤觀念嘲笑、迫害其他人,這些被害者用毒害人的觀念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嘲笑、壓抑周圍的民眾。這就形成了一個互相迫害的惡性循環,被壓迫者、被毒害者又成為了壓迫其他人的主體,使整個社會環境變得更加惡劣。封建社會的所有民眾都處在這樣的封建大環境中,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成為了封建思想、封建觀念和封建權威的犧牲者。也正是這樣的環境,才導致魯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原本有價值的人生被徹底毀滅[9]。

3 結語

魯迅先生的悲劇小說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其中的悲劇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底層民眾,或者是底層的知識分子。魯迅先生通過對主人公悲慘遭遇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那個年代民眾的愚昧和麻木,以及當時黑暗而壓抑的社會現實。民眾的麻木、冷漠和愚昧,導致了一出出的悲劇,讓讀者感到深深的震撼、嘆息、同情。魯迅先生用悲劇來敘寫社會的黑暗,引發讀者的思考。魯迅先生是真正的猛士,他敢于揭示黑暗的社會現實,引導讀者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1]侯慧慶.《傷逝》:子君出走以后的愛情悲劇[J].文學教育(上),2020(08):24-25.

[2]王得后,錢理群.魯迅作品全編:雜文卷下[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

[3]唐克文.價值的毀滅—魯迅小說的悲劇性研究[D].安徽大學,2020.

[4]趙曉霞.“悲劇”概念在中國(1904-1949)[D].濟南大學,2019.

[5]白旭輝.淺談魯迅小說悲劇藝術的特色[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05):144-145.

[6]余雪芳.試論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色[J].黃山學院學報,2003(04):95-97+109.

[7]田美琳.魯迅小說的悲劇特色[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4):56-62.

[8]盧今.《吶喊》的悲劇特色[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4):76-80.

[9]劉才政.試論魯迅悲劇藝術觀的特色[J].貴州文史叢刊,1993(04):65-70.

猜你喜歡
悲劇特色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時代特色
畫家的悲劇
腫頭龍的悲劇
腫頭龍的悲劇
特色睡床滿足孩子們的童年夢
近視的悲劇
2009年熱門特色風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創特色
不希望歷史“悲劇”重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