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皇朝》(節選)翻譯方法與翻譯技巧分析

2020-12-23 04:56李兆祎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摘要:近年來,中俄兩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兩國的皇室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擇書籍《俄羅斯皇朝》的節選部分進行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遵循目的論三原則,并以實例分析其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最后對翻譯實踐進行了經驗總結,希望能夠在提升自身翻譯水平的同時,增加中國讀者對俄羅斯文化的興趣,為中俄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關鍵詞:《俄羅斯皇朝》;彼得大帝;目的論三原則;翻譯方法與翻譯技巧

一、引言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擁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其中,皇室的歷史又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抖砹_斯皇朝》(俄語原文:《Российский царский и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 дом》),作者為弗·弗·布特羅梅耶夫和弗·彼·布特羅梅耶夫,敘述了俄羅斯自伊凡四世至尼古拉二世共計22位沙皇的生平及主要事跡??紤]到時間和篇幅的限制,筆者選擇《彼得一世——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原文:《Пётр Ⅰ Алексеевич Великий》)的章節選段進行翻譯,并根據這一翻譯實踐分析其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對本書進行翻譯也為中國讀者了解俄羅斯皇室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平臺,故筆者也希望能夠通過此次翻譯實踐,加深中國讀者對俄羅斯歷史文化的理解,為中俄文化交流貢獻綿薄之力。

二、翻譯指導理論選擇

本書的扉頁上寫著“для читателей старше 6 лет”(適用于6歲以上的讀者)。在翻譯時,也應當明確漢語的受眾。受原文的影響,筆者也將漢語讀者對應為6歲以上的孩子,因此譯文應盡可能通俗易懂,易為幼齡兒童所接受。故筆者認為本次的翻譯實踐活動可以將目的論作為這一歷史科普文本翻譯的宏觀指導理論。

翻譯目的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是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有三個原則,即目的、忠實和連貫原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要地位,它強調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1]。忠實原則即忠實于原文,強調譯者需要協調譯文的交際目的與原作者真實意圖之間的關系[2];而連貫原則則強調目標文本是否能夠為譯文讀者所接受。本文將在目的論三原則的指導下對翻譯過程中使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進行具體分析。

三、翻譯實例分析

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過程不拘泥于翻譯方法的使用,翻譯的核心就是為翻譯目的服務,因此,本節將從目的原則、忠實原則和連貫原則三個方面對翻譯過程中所使用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進行闡釋。

3.1 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中心原則,他著重關注譯文的受眾,即譯者要根據譯文受眾來明確翻譯目的,因此本節對文本中幾處有代表性的翻譯內容進行了分類,分別從人物名稱翻譯、情節場景翻譯、意象翻譯做了闡釋。

(1)人物名稱

①После смерти царя Фёдора Алексеевич...

沙皇費奧多爾·阿列克謝耶維奇死后……

②…,братья Фёдора Алексеевича...

…,前沙皇的兄弟們……

翻譯這篇文章的首要目的就是使讀者能夠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捋清事件,人物關系是重要的線索,其中人名又是理清人物關系的重要依據。在俄羅斯,人名分為名、父稱、姓三部分,還有指小表愛稱,對于中國年齡較小的讀者來說區分和記憶都很困難,不利于理清人物關系。所以筆者在翻譯時,在人物的第一次出場時選擇全譯,如例①翻譯了沙皇的名和父稱,但是在第②例中就直接省去,代之以身份稱謂。

(2)情節場景

①Раздраженные мятежники,...бросили его вниз на поднятые копья.

一些叛亂者感到憤怒,……,將他朝長矛舉起的方向扔了下去。

②Его тоже сбросили с крыльца на копь.

叛軍也把他從臺階那兒扔了下去。

“поднять кого на копья”這一類似的表達在原文中出現了三次,在第一次出現時,筆者認為應當忠實原文,盡量溫和的敘述,保留原意。但是在第二、三次出現時,考慮到受眾為兒童,為了減少血腥場面,筆者決定采取減譯的方式,刪去了“長矛”這一武器。

(3)意象轉換

Пусть молодой царь отдаст корону старшему брату!

請年輕的沙皇把皇位讓給他的哥哥!

此例中的“Корона”原指皇冠,此處考慮到中國皇帝登基并不強調皇冠這一概念,而是強調那把象征權力的座椅,故筆者在此處采用了意譯法,選擇中國王權概念譯為“皇位”,目的在于便于中國讀者理解。

3.2 忠誠原則

忠誠原則要求譯者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掌握平衡,既要忠實原作,又要對讀者負責,因此對任何細節之處的處理都需要謹慎。故本小節從具體化、注解以及回譯三方面對忠誠原則指導下的翻譯方法使用進行了闡述。

(1)人物的具體化

Увидев Иоанна невредимым,мятежники опешили.

看到約翰毫發無傷,射擊軍感到吃驚而慌亂起來。

上例遵循了具體化的原則,其中的“мятежники”原意為“叛亂者”,指的就是射擊軍,在這里筆者選擇將形象進行具體化翻譯,是為了承接前文,易于幼齡讀者理解和接受。

(2)注解

По указанию карлика царицы Хомяка...

在太后的小矮人霍米科的指示下……

注釋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向讀者解釋翻譯選擇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上述例子中,筆者對“карлика”(意為“矮子,侏儒”)一詞采用了加注的方法,即注:俄國貴族以收養侏儒為時髦,而侏儒用自己滑稽的舉動博取貴族的歡心。加注釋一方面能夠保證對原文的忠實,另一方面也為讀者做出了解釋,這種譯法使得譯者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找到了平衡。并且,筆者在此處采用了簡注的方式,因為受眾是孩童,只需注釋出關鍵信息即可,不需要對俄國收養侏儒的背景及原因進行過多解釋造成累贅。且文中的幾乎所有注釋,筆者都采用了簡注的方式,而對于一些對情節發展未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人物,筆者選擇不注,例如:大貴族奧多耶夫斯基。

(3)回譯

①…,чтобы впредь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 правили два царя–Иоанн и Пётр,со старшинством Иоанна.

……,國家由約翰和彼得兩個沙皇統治,且約翰為第一沙皇。

筆者在最初譯這一句話時,將“со старшинством Иоанна”譯為“且以約翰為先”,后在查閱資料時發現文獻中對這一史實的形容均為:“約翰為第一沙皇”。因此筆者選擇按照資料中的記載,對此處進行了意譯,同時與原文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圖并不沖突。

②...,на обсуждение Боярской думе,которая...тоже высказалась в пользу двоевластия.

(索菲亞將請愿書)交給了貴族杜馬商討,……,貴族杜馬也對兩君共治表示贊成。

在譯“двоевластие”時,筆者首先將原文譯為“二元君主”,后經查證這一制度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由君主和議會共同掌握政權的一種政治體制,與原文意義不符,且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文獻作者均使用了“共治”,一詞,于是將譯文也改為了共治,使得譯文更為準確。

綜上,可以說回譯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譯者實現譯文的“平衡”。

3.3 連貫原則

連貫是指的語內語句連貫,也就是說連貫的研究對象多為語句,需要從語句甚至語篇的角度進行翻譯。故本小節從三個具體的翻譯技巧著手,探討究竟如何通過增譯、分譯、轉換的方式將句子的各個成分進行連通。

(1)增譯

Иоанна назвал только два или три голоса,сразу заглушенные возгласами остальных...

只有兩三個人喊出約翰的名字,隨后便立刻被其他要求彼得做皇帝的呼聲淹沒了……。

在上述例子中,最后宣布彼得為沙皇是多數人要求的結果,而原文中并未明確說明,譯文對此進行了適當補充,以便讀者理解。

(2)分譯

Положение царицы было ужасным:чтобы спасти себя,она должна была отдать на растерзание собственного брата...

太后處境艱難:要救自己,她就要把自己的哥哥交出去,任人撕成碎片……

俄語中前置詞的使用非常頻繁,上例中的前置詞на都有作為行為動向的意義,在翻譯時,筆者均采用分譯的方法,多運用短句、分句,這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否則上述例子中若譯為“她就要把自己的哥哥交出去撕成碎片”,在漢語表達看來顯得冗長而不連貫。

(3)轉換

Все стрельцы в полном боевом вооружении и с развернутыми знаменами бросились в Кремль.

所有射擊軍全副武裝,高舉旗幟沖向了克里姆林宮。

上述例子中將“в полном боевом вооружении и с разверну-тыми знаменами”譯為“全副武裝,高舉旗幟”,將兩個的表示行為狀態的結構轉換為了兩個句子,實現了詞匯-句法的層級轉換。轉換法的使用使得原文的語言單位或結構能夠更好地與目的語相對應,是保證目的語語內連貫性的有效方法。

綜上,為了便于幼齡讀者理解譯文,筆者在翻譯時以目的論三原則為指導,靈活使用翻譯方法與翻譯技巧,以盡可能平衡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

四、翻譯經驗總結

每一次翻譯實踐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過程,通過這次翻譯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經驗,這些經驗將會成為筆者今后翻譯實踐所遵循的準則:

1)做充分的譯前準備。在本次翻譯實踐過程中,文本內容是彼得大帝童年片段的描述,譯者并不熟知,除百度百科外,筆者還想到了去閱讀《彼得大帝傳》中對彼得大帝這段經歷的描述。譯前準備使得翻譯的效率及準確度大大提升。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筆者仍然需要恪守這一原則,盡可能地尋找資料,做足準備工作。

2)明確翻譯理念。本書明確寫著“本書適用于6歲以上兒童”,即強調了這本書的受眾,因此筆者選擇了目的論作為翻譯實踐的指導理論,并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受眾的理解程度對譯文進行選擇性地增補和刪減,但同時也保留了原文作者的意圖,希望實現作者、譯者、讀者三者之間的平衡。今后筆者在進行翻譯實踐時,也要找尋合適的理論作為全文翻譯活動的支撐,而且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具體選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3)翻譯需要反復進行修改和潤色。例如前文提到的“第一沙皇”和“共治”,筆者在進行初譯時總覺得用詞不夠恰當,但經過查閱參考文獻后,會對初譯版譯文進行回譯,來反復斟酌用詞。因此對譯者來說,回譯是翻譯必不可少的過程,回譯的過程中能發現很多初次翻譯時尚未發現的漏洞,這也是使譯文不斷完善的重要方法。

綜上,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譯者需要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在譯前進行充分的譯前準備,翻譯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翻譯理念和翻譯方法,在翻譯完成后,還需要有意識地進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譯文質量,這將會對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起到更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作友.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8:252.

[2]仲偉合,鐘鈺.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49.

[3][俄]尼·伊·帕夫連科 著.斯庸 譯.彼得大帝[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4][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 馬克·斯坦伯格 著.楊燁 卿文輝 王毅 主譯.俄羅斯史(第八版)[M].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5]時貴仁,韓紅軍編著.彼得大帝[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

[6]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

基金項目: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文化科教中心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5AJYX017

作者簡介:李兆祎(1997-)女,湖北孝感人,漢族,俄語翻譯碩士,單位: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