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欠發達地區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研究

2020-12-23 04:53張濤
西部論叢 2020年16期
關鍵詞:問題現狀空心化對策建議

張濤

摘 要: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西部欠發達縣城農村長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村“空心化”現象加劇,嚴重制約著當地的鄉村振興,農村“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關鍵詞:空心化;問題現狀;農業農村;對策建議

十三五期間,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大量農村人口遷入縣城居住或外出務工,造成淺山區大量農宅和土地資源閑置或荒廢、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等問題,農村“空心化”問題亟待破解。

一、農村“空心化”問題現狀

隨著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使得城鄉在基礎設施條件,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差距更加明顯,部分村社“空心化”現象嚴重。

筆者調研了西部某縣城的8個鄉鎮,情況如下:111個行政村、764個社,戶籍數44703戶、院落戶數35897戶。其中有院常住戶數14614戶,有院常住戶數占院落戶數的40.7%,有院常住戶數占戶籍戶數的32.7%。該縣空心率未達到50%的村31個227個社,空心率達到50%以上的村就有80個537個社,全縣空心率達到67.3%。

二、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影響

(一)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一些農村里有頭腦、有技術、有門路的年輕人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掙錢,筆記調研的某縣城沿山村社進城居住農戶達到70%以上,農村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口大量流失,造成農村實用人才短缺,根本無法滿足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

(二)農村留守問題日益突出。貧困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造成的“三留守”問題不僅促使農村產業發展能力變弱,而且直接引發了留守老人的物質贍養及精神照料問題、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增大及心理健康問題、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缺失及教育成長問題等一系列社會難題。

(三)基礎設施保障難度增大?!翱招幕爆F象造成村莊基礎建設難度過大,特別是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能夠達到整村搬遷標準的幾乎沒有,搬遷戶大多數分散在各個行政村,交通不便利、基礎設施落后,導致貧困村群眾收入渠道不寬,群眾生活相對貧困。

(四)人居環境改善矛盾突顯。農村人口因務工、教育等因素外流,加大了村社居住環境的改造成本,比如在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危舊房改造等重點項目中,因“空心化”問題嚴重,留守群眾自籌壓力大,即使改造,也必然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農村“空心化”問題原因分析

(一)經濟方面

1.農業活動收入較低的驅動。雖然很多地方出臺了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產業發展不平衡、經濟收入不穩定等問題仍然突出,往往是盈利三五戶、虧損一大批。尤其是淺山區村社,受自然性缺水因素制約,造成生產力低下,且農民工資性收入不穩定,導致農民群眾紛紛離鄉離土、居家外遷,現居住人口已所剩無幾。

2.城市發展優越條件的拉動。且隨著國家戶籍制度改革和就業政策的調整,一二線城市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優越的條件吸引大量的農戶離開村社,全家遷移至城市定居。

(二)政治方面

1.政策調整引發的效應。自2010年農村教育布局大范圍整合后,一方面加快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動了城鎮化建設進程;另一方面,在鄉(鎮)、村教育資源大部分向縣城集聚的現實情況下,部分家庭由于對孩子優質教育的渴望,不惜財力、人力在縣城購房、租房居住,加劇了農村“空心化”的進程。如筆者調研縣城的一個村,人口基數大,近幾年因學生就學不便,有172戶遷入縣城或其它地方,常住人口不足千人。

2.鄉村規劃滯后的連帶結果。很多村莊布局調整規劃滯后,即便一些村莊有規劃,但由于群眾認識水平有限、攀比思想強烈,執行上往往不嚴格遵循技術要求規程,院落修建隨意性大,不但破壞了原有村落的自然風貌,而且使現有村落在基礎設施、公益設施配套等方面很難一步到位,宜居條件差,導致部分群眾選擇搬遷。

(三)社會方面

1.脫離農村觀念的影響。城鄉物質差異使得農村人口迫切想要走出農村改善生活條件,部分青壯年勞動力轉化成了城市流動人口。同時,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在城市有了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后,也幾乎不再回到農村,加劇農村“空心化”問題。

2.房屋為本觀念的束縛。目前居住在農村的大部分居民為50后、60后,這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低,大部分是小學文化程度,沒有其他生存技能,且長期生活固定在農村,思想觀念保守,認為房子是立家之根本,無房就是無家。即使曾經在新農村建設階段統一規劃蓋新房后,老房依然保留仍然沒有廢棄,出現了新舊房都有,但不一定有人居住;另外深受“房本”觀念的影響,部分長期外出務工定居在外地的農村人也不愿拆除農村的老房,導致了房屋的“空心化”。

四、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宣傳引導,轉變思想觀念?;鶎诱畱哟笳叩男麄?,真正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以政策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更新思想觀念,形成建新宅必須交舊宅的思想共識,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主動性。

(二)合理規劃設計,優化資源配置。堅持以村莊規劃布局為引領,研究制定可行性和前瞻性強的“空心村”治理規劃,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在充分考慮經濟、人口、生態等方面的基礎上,以鄉鎮為中心,根據各村莊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歷史傳承,打破界線、整合村莊,小村并大村、散居變集居,分類推進中心村建設,避免建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構建產業體系,拓寬增收渠道。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扶持現代高效農業等,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和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深入挖掘傳統村落、自然山水、文化遺產等旅游資源,加快發展農家樂等鄉村旅游,創新“農業+”、“生態+”等鄉村旅游模式,推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的經營優勢,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確保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四)強化人才保障,激發內生動力。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的合作,定向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努力培育一批本地的會技術、善管理的“新時代的新農民”。向外加大引進力度,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本地籍企業家、外出務工優秀人才等回鄉創業,適時邀請縣外鄉土技術人才、大中專院校專家、教師到本地開展有償技術指導、培訓服務,借力借智助推人才振興。

(五)開展整治試點,探索改造路徑。結合“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選擇一批住宅“空心化”問題較為突出的村開展農村宅基地整治試點,把“空心房”整治與基本農田整治、處置荒廢住宅、遏制一戶多宅、查處宅基用地超標等結合起來,探索全拆全建、拆舊建新、集約遷居、復耕復綠等改造模式,集中打造一批鄉村振興和“空心房”整治示范村、示范點。通過示范引領、試點帶路,帶動其它村社向集鎮所在地、移民安置點、特色產業村靠攏。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新建一批基礎設施好、地理環境優越的居民點,為撤村并制、破解“空心化”問題探索方法、形成經驗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田青華.精神文明建設如何應對農村"空心化"現象,社科縱橫,2017(9):P75—P79.

[2] 葛露露 劉寧寧 張琪 龔小丹.徐州市農村空心化問題調查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21):P7—P9.

[3] 王英波.正面科技—— 創新政務宣傳搭建溝通橋梁,小康(中旬刊),P72—P73.

猜你喜歡
問題現狀空心化對策建議
村莊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如何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廣東省古村落現狀與保護利用模式研究
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美歐中產階層遭遇“空心化”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注意的若干問題
淺析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課堂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