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中課程評價改革的分析與思考

2020-12-23 07:16姜萌萌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48期
關鍵詞:新課改改革評價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建國以后課改已有過好多次。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課程改革是教育關鍵領域的改革,分別包括:課程教材建設、招生入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以及評價體系改革。本篇分析將從評價體系這一個方面來進行思考和學習。

一、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

1.評價內容仍然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2.評價標準仍然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3.評價方法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仍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采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的評價手段與方法。

4.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5.評價重心仍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這些問題與當前教育評價發展的特點不相符,也是對我國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極大阻礙。因此,有必要開展新課程指導下的教育評價改革,為推動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二、評價改革的重點

(一)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2.重視采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

3.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

(二)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

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

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

三、新課程評價改革的意義分析

1. 課程評價該和有助于促進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有利于更高地促進受教育者的成長和發展。

2.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

3. 促進教師能力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強調教師以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作者簡介:姜萌萌(1998年),女,蒙古族,籍貫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在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院就讀的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方向。

猜你喜歡
新課改改革評價
新課改下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課改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探索
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
新課改下開展數學建模教學之淺見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