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與地方感的培育

2020-12-23 07:16蔡磊陳述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48期
關鍵詞:山歌鄉愁文化遺產

蔡磊 陳述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感生成的重要載體。大學生通過非遺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情感,從而培育珍貴的地方感,并在此基礎上生成家國情懷。將地方感的培育作為高校非遺課程目標,有利于留住大學生的鄉愁、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地方感;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課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不僅承擔傳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重任,同時在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大學生日漸失卻的地方感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小學的校本課程有很多內容涉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升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培育地方感上做了很多探索。相對而言,高校非遺課程講授的非遺知識不局限于地方,而是面向全人類,它所提供的全球視野和地域、民族之間的比較視野,為大學生地方感的培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框架。

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學的概念,早在1974年,Tuan就提出了“戀地情結”的理論,其中就提到了“地方”是被人們賦予了情感的“空間”,認為地方感是人與地方的連接紐帶,體現了人對地方的情感①。與Tuan相似的,Relph認為地方感是一種本真的情感,強調與地方的主觀性體驗是建構地方感最重要的特征②。而Wright則使用了geopiety(大地虔誠)來表達人對地方產生的深切的敬重之情③。Steele強調地方感是人與地方不斷互動的產物,是人以地方為媒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經由這種體驗,地方成為了自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意義不能脫離人而存在④。因此,地方感是一種形成于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系,這種情感聯系是由人地互動產生的,因此與地方本身的特質有關。

“地方意象(place image)”通常被定義為人對于特定地方所持有的信念、觀念和印象的總和,是一種基于大量信息選擇之上所形成的心理印象⑤,與地方依戀、地方認同、機構忠實一同構成地方感研究中的四個維度⑥。地方意象一般包括認知意象與情感意象兩個維度,認知意象即人對目的地的信仰、屬性、了解程度的集合,情感意象即人對目的地的感覺與情感聯結⑦。對于在高校的大學生來說,直接與家鄉地方互動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大學生所持有的地方意象主要來源于間接的媒介:課堂知識、網絡媒體、社交網絡,依靠這些媒介來獲取地方信息,形成地方意象。高校非遺課程可以通過給學生傳授家鄉地方非遺的各種信息,增進他們對家鄉非遺所蘊含的地方智慧和文化民俗的了解,促進學生對于地方的情感認同和信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地方意象乃至地方感的形成。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為例??图疑礁枋强图椅幕拇?,遍布了廣東的各個地方,也受廣東的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的影響,山歌的風格特色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客家人的喜怒哀樂都融入了客家山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客家山歌是客家地方文化的真實寫照⑧。如果有來自廣東的學生通過非遺課堂上接觸到了客家山歌,他就能體會到家鄉的客家人融入到客家山歌的生活和性情,增進對山歌所體現出的家鄉的文化風俗和民族情感的認識。學生通過課堂的媒介獲取客家山歌的信息,不只是加深了對客家山歌本身,更是對其背后所蘊含的地方特色、民族情感和文化風俗的了解和認同,建立和加深對于當地的情感聯系,在此基礎上促進了來自當地的學生對于地方意象的形成,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地方感。

一個地方的非遺包涵著當地的文化內涵和集體記憶,是促進人們形成地方意象的重要載體。而高校非遺課程能夠將非遺所蘊含的這些獨具地方性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從而成為了學生形成地方意象和地方感的橋梁,加強了學生和地方的一種情感連接。

地方感作為一種連接人與地方的情感,是人通過與地方互動積累的體驗而構建出來的情感,本身也包含著對一個地方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感知和記憶,包含著對一個地方的文化的熱愛和認同,鄉愁是地方感的應有之義。非遺貯藏著地方文化的靈魂,飽含地方的風俗、價值觀等,是承載鄉愁的重要載體。非遺課堂講述地方民間故事、民間戲劇、民間藝術等,都都可能扣動學生心中的鄉愁情節,進而升華為更為高遠的家國情懷。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說:“一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编l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坐標,要留住學生心中的那一份鄉愁,就要培育學生的地方感,激發他們對于地方文化,非遺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從而抗拒遺忘,銘記鄉愁。

在非遺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育地方感,有利于在當今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抵制盲目西化,堅定對祖國和家鄉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進入近現代以來,中華文明一直面臨西方文化的沖擊,不少學生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下,容易動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造成學生對地方文化、少數族群文化的排斥和貶損,這將在根本上摧毀文化傳承者的文化自信,進而使他們拋棄自己的文化傳統,主動向西方文化亮出白旗。此時就亟需培育學生的地方感,通過建立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和自豪來發展他們對地方的非遺文化的情感,讓他們認識到蘊含在地方非遺里面中華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從而不再妄自菲薄,有能力反對以普遍性的話語來壓制地方文化的差異性,以文化自信來堅定堅守中華民族的文明。

參考文獻

[1]? 段義孚.空間與地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2017:1.

[2]? 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11):70-77.

[3]? 朱竑,劉博.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1-8.

[4]? H. Parr. The Sense of Place:Homeless Care at Wytham Hall. Health & Place,1996,2(3):194-196

[5]? 王婷,吳必虎,王芳,薛濤.重大疫情下潛在旅游者風險承受力對出游意愿的作用機制——基于音樂視頻地方意象的前因影響與熟悉度的調節作用[J/OL].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2

[6]? 黃林靜.從“空間”到“地方”:城市地方認同建構中的新媒體實踐——以微信公眾號“平話”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9(04):58-63+97.

[7]? 王芳,薛濤,王婷,吳必虎.抗疫音樂視頻中的地方意象對潛在旅游者地方依戀與行為意愿的影響[J/OL].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2[2020-09-21]

[8]? 黃玉英. 客家山歌情感表達方式的獨特性 [ J]. 影劇新作,2013(02):64-65

猜你喜歡
山歌鄉愁文化遺產
鄉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鄉愁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回頭一望是鄉愁
國畫:唱支山歌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