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兒童文化

2020-12-23 03:07李玲玉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48期
關鍵詞:兒童

摘? 要:在一日生活中,與兒童最密切相關的環境是家庭與幼兒園。在這兩個環境中,兒童盡情的演繹著成人文化,一方面兒童時刻復現成人文化;另一方面,兒童也時刻再構成人文化。在家庭中,兒童受其養育家庭各方面直接或間接的潛移默化影響。在幼兒園中,教師的保教過程也有形或無形地影響著兒童。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具有雙重作用??傊?,兒童能夠對成人文化進行復現和再構,形成兒童自身的兒童文化。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相互之間的密切關聯值得深刻反思。

關鍵詞:兒童;兒童文化;成人文化

一、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概念界定

兒童文化是一種特定的社群文化,它是一種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種口語文化。成人文化則是建立在成年人規定的價值、理念和標準之上的,是一種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有學者論述:“充滿想象和創造、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非功利精神是兒童文化的精神本質?!憋@然,在物質和精神世界都如此豐盛的21世紀中,兒童的非功利精神是十分彌足珍貴的,而且這也正是成人文化中最缺乏的部分。甚至成人會用自身各方面的顯著優勢去浸泡進而侵蝕兒童的這種非功利精神,甚至會排斥兒童文化的存在。

二、兒童時刻復現成人文化

在家庭中,兒童并不能夠隨心所欲、獨自體驗來自成人世界的龐雜信息。相反,在其一日生活中所參與的文化常規活動和接受的信息都是預先經過成人調控獲得的。換言之,兒童在一開始構建自身文化的時候,是受來自成人的控制或影響的。當兒童真正獨自勇敢走出家庭的那一刻起,他們自身都已經存儲并具備了一定的常規常識,形成自己特定的人際關系與情感傾向,備有特定的文化資源。這些都是來自他們早期在自己家庭之中的生活經驗。

同時,父母通常會決定何時讓孩子走出家庭,會掌控他們首先應該要進入什么類型的環境與機構。然而,一旦他們進入由父母選定的環境與機構中接受早期教育,那他們在其中獲得的經驗也會構成他們進入正規學校入學的知識準備。這些知識的準備相對有成人文化的存在,而且也已經滲透到了他們自身的兒童文化中,對其文化的塑造也有重要的影響。

然而,成人文化中除了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之外,還會有負面消極影響的存在。其中負面消極影響會引起兒童對成人文化常規活動參與的自我懷疑,常常會讓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安。因為相對成人而言,兒童認知與情感的世界是相對較弱的。兒童生活中不安的一個重要源泉在于兒童與成人互動常規中要面對許多他們無法處理和理解的文化信息。這些雜亂的信息帶給兒童特別沉重的情緒壓力,他們無法理解成人某些不可思議地行事方式。如父母的時常爭吵,兒童常常會想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并責備自己,并對自己產生懷疑。之后,兒童可能會復現成人的這種消極情緒,并且將這種消極的成人文化帶入進兒童文化中去,構成兒童文化中的一部分。

此外,兒童從家庭邁入幼兒園。而幼兒園是一個班集體,是一個小社會,是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對于兒童來說,想要在班集體中正常有序的生活,就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幼兒園中,一日生活常規的制定者主要是幼兒園的領導及教師,而遵守者則是幼兒。常規是成人為之選擇好的,它往往不需要作過多的解釋,也不值得去懷疑。當幼兒能遵守常規而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強調與督促時,意味著幼兒已經建立了常規。

成人有制定常規的特權,因為幼兒是成人的教育對象,他們必須去遵守成人認定的規范,自然地,只有成人才能制定幼兒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也只有成人才有資格實行對班級常規進行評頭論足。成人文化也就在自然而然的氛圍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兒童的言行中也會帶有成人文化的影子,影響著兒童自身文化的構建。

三、兒童時刻再構成人文化

(一)前臺生活的呈現與應對

家庭是幼兒可以完全放松的場所,將兒童的前臺生活展現的一覽無遺。兒童只要不做超出家長認為出格的事情,并不會受任何約束。但是,一旦觸犯了在家長看來是錯誤的事情時,就會被終止,這時兒童的前臺生活受到約束。家長也應該給幼兒一次自己主動認錯的機會,不要凡是家長認為錯誤的事情,就一律制止。這對兒童家庭前臺生活是可能受到極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如果家長一直抱著這樣的態度去管制兒童,那兒童可能在家庭中會想方設法應對家長,不斷利用自身獲得的經驗和認知去討好家長,創造和利用成人世界的信息應對家長的這種高控行為。兒童所展現出來的這種行為是兒童應對成人文化的再構,從而也構成了他們自身的隱形文化。

在幼兒園班級中,前臺就是教師的意義控制和規范控制下的空間,包括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物理空間是控制行為存在的地域,如教師管理下的活動室、盥洗室等,其中控制行為一旦消失,制度化約束也就隨之結束,這時的物理空間前臺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心理空間就是指控制的心理“場”,它不一定需要控制行為就能形成“控制關系”,只要有控制者(教師)在場,都會形成這種“場”效應。比如,教師在活動區寫上規則,期望教師不在場的時候幼兒能自覺遵守,這實際上是利用“場”效應。但是在幼兒園中,正是因為有規章制度的約束,幼兒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情,他們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定討好教師的套路,但這只會在成人的影響下表現出來,并不是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心真正的想法。這很明顯是成人對他們的約束所致,其中也體現了兒童對成人文化的隱形再構??傊?,幼兒生活在這樣一個小社會中,為了滿足成人或自身的需要,展現出了某些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兒童這樣的表現也構成了兒童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后臺生活的展現

所謂后臺,是演員退臺后休息、放松的地方,也就是相對沒有控制的地方。將后臺的定義引申到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中,它即是制度化的“空隙”。在那里,幼兒處于教師的視線之外,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現自己。對于不同的幼兒,后臺的空間是不一樣的。對于某些幼兒而言,可能是當教師不在場時就形成其后臺;而對于某些幼兒來說,即使教師在場,也可能形成后臺效應。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前臺可能是物理空間意義上的,即當教師沒有出現控制行為時,所有的空間就形成了后臺。

此外,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兒童與同伴互動中會出現一種拒絕第三者加入游戲的現象,即被科薩羅稱之為兒童對其互動空間的保護,這種行為表現恰恰是兒童與同伴分享的結果。因為幼兒園有規定,沒有幼兒自己專屬的玩具,幼兒對這些玩具沒有所有權,所以他們慢慢學會用言語聲明哪些是共享的,哪些是別人不能侵犯的。這種對互動空間的保護其實是兒童文化中的一種,也是兒童自己對成人文化的再構,創造出的專屬獨有文化。

四、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具有雙重作用

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兒童對家庭及其他文化情境中常規活動的參與,都影響著他們自身的文化建構。這種影響,有時會讓兒童更好地適應所處的當下環境,能夠從容的應對外部世界的變化。從這種視角看,其實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的引導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兒童社會化的過程有一定幫助。但是,有時成人對兒童快速適應社會化的迫切期望,沒有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去引導兒童,不僅從兒童生活的空間與時間上,還從教育內容、思維方式上使幼兒距離自己的生活世界越走越遠。這種情況下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會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

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就是成人對兒童社會化的一種體現。制度化班級的設定是一種對兒童未來生活的提前規劃,是成人想象兒童社會化后要面對的生活,即兒童成人后的生活。它的出發點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有時由于教師平時管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幼兒失去了鍛煉處理事情的機會,甚至有時離開教師這個引路人便寸步不敢向前。因而,即便教師所做的決定真切地令他們感到不滿,其結果也必然是要按照教師的意愿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人對兒童的潛移默化地消極影響。

總之,成人文化對兒童文化也具有引導作用,但是引導的方向是否全部正確值得反思。

五、關于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思考

兒童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具有“吸收力的心智”,他們會不斷的向成人學習。作為成人,有責任和義務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營造一種良好融洽的氛圍,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帶給兒童一種好的體驗,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成人不應忽視兒童,因占據成人優勢而低看兒童,應持有一種平等的眼光和態度,放低姿態向兒童學習,將兒童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文化世界與成人文化世界是相互獨立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的。只有達成這樣的一種共識,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才能夠相互補充和哺育。雙方才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總之,兒童文化不僅僅是對成人文化的復現,更是對成人文化的再構。兒童文化正是在向成人文化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兒童通過創造性的利用成人世界的信息來應對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正因為這樣,部分成人文化被兒童所獲得,從而轉化為了兒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2]? 威廉?A?科薩羅.童年社會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8.

[3]? 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

[4]? 邊霞,劉智成.試論兒童文化的生成及影響因素[J].幼兒教育,2014,(10):37-40.

[5]? 鄭素華.儒化與兒童文化的生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1,(03):40-45.

作者簡介:李玲玉(1994—),女,山西孝義人,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8級學前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兒童
因為喜歡兒童 所以兒童喜歡
留守兒童
讓人無法理解的兒童
六一兒童
動物們的兒童照
兒童故事
“六·一”——我們過年啦!
選購兒童強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預防兒童齲齒要盡早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