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多元文化存在的時空視角審視保山民族團結進步問題

2020-12-28 01:54楊一濤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思考問題

摘要:保山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基調的多元文化交匯地,文化的和諧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只有認識保山多民族文化存在時空交錯特征及其演變規律,才能更理智地審視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當地社會的民族團結進步。

關鍵詞:保山多元文化;民族團結進步;問題;思考

一、保山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客觀性及文化特征

保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是云南多民族交匯的重要走廊,全市戶籍總人口263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30.68萬人、占總人口的87.11%,少數民族人口28.14萬人,占總人口10.7%,世居少數民族12個。全市五縣市區的70個鄉鎮均有少數民族分布。歷史上曾經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成果,新石器時期的“蒲漂人”文化,奴隸社會時期的哀牢文化,封建社會時期的永昌文化、邊地文化無一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這種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化同時也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并逐步演變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認同。少數民族分屬三個類型民族系列,第一類是孟高棉民族;第二類是氐羌氏族;第三類是百越民族。孟高棉語族是保山最古老的民族,隨著西北高原氐羌民族不斷向南遷徙及東南沿海百越民族向西遷徙,在西南地區不期而遇,在一個狹長兩江流域(怒江、瀾滄江)形成一個多民族的交匯地。在云南諸多的民族交匯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保山,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文化交融特征,這些特征從一定程度折射出這一類型民族地區不同文化關系的活動規律。

一是文化空間的適應性。不同文化稟賦決定了民族生存的范圍空間,且不同民族生存空間沒有發生過大沖突。這種文化差異是乎又對生存空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值得關注的是,不同民族生產生活習性與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使得各民族地域分布空間相對合理。

二是不同文化價值的兼容性。這種兼容性主要是表現在占據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對其它文化的吸納與借鑒上,也同時影響到其他民族文化,許多民族文化常常能找到儒家文化元素。儒家文化倡導的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有著強烈的現實性,其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價值取向代表著時代的最先進的文明成果,不斷演繹的“和諧”思想被矛盾和沖突的各民族高度關注,自然不自然地演繹成各民族共同的行為準則。值得關注的是通過民歌、節慶日等活動所展示出來的對自然的敬畏、對社會和諧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滲透于各民族思想中的價值符號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其蘊含著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

三是文化表達方式的多樣性。一直以來保山的少數民族都在通過不同方式堅守著自身的文化,以語言、傳說、習性、服飾、飲食、建筑、歌舞、節慶、祭祀等多種方式表達出來。這是一種文化轉型基礎上的文化堅守,在民族文化大繁榮的今天這種多樣的表達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文化內涵通過不同表達方式被外界所熟知。

構建民族團結示范區必須正視各民族文化共存的客觀事實,在既已形成的民族空間分布的格局下,培育不同經濟向上的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認同。

二、多元文化時空交錯與文化發展問題

文化的時空交錯推動了保山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文化不和諧的問題。

1、多元文化時空交錯

無論哪一種文化都經歷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保山這一空間范圍內,不同文化的確存在一定的時間順序。最早在此形成的是本土民族文化主要指從青銅器時代開始到東漢時期的哀牢文化,東漢時期儒家文化興起。難以否認的事實是,最先形成的文化對引進的文化必然會有一定的排斥作用,但這種排斥作用多限于對本民族范圍內,而難以對不同群體及其個體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長期文化對抗現象在這里沒有大規模的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本土文化多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屬性上,儒家文化的多體現在人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屬性上,二者產生直接對抗的幾率不大。但也有少部分交錯的方面,相似的文化形式會形成交流與融合,相互對峙的文化形式會特立獨行。

文化空間交錯表現在大交錯小獨立的格局,即在保山這樣一個特定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不同文化形式都共同存在,同一文化形式也分散在不同區域范圍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空間分布看,不同族群或是以生活習性分布于不同的海拔高度,或是分布在原有的勢力范圍內,都只能是以某種文化元素為主。在保山沒有摻雜任何其他文化元素的文化形式的情形少之又少。不同事物之間一旦發生關系都不總是相互融洽的,也可能會形成抵觸的,甚至是完全對抗的。過去幾千年間,保山不同民族文化間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沖突時有發生,這些沖突主要表現在因生產生活空間不明朗導致的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行為糾紛。

2、文化發展問題

本土文化借鑒外來的文明成果,外來文化嫁接于本土文化之中,這是保山多種文化交融的一個基本規律。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一演變規律背后同樣充斥著不同要素交錯影響的情形。對此,我們很難一概而論,只能區分開來進一步認識。

一是不同民族文化與現代民主政治難以協調問題。主要表現在各民族在民主中的訴求,會因為人數的多寡而表現出不同音量的聲響,難以體現文化的平等性。一些民族長期相伴而居,文化的相互認同,構筑出相互之間的默契與支持,這種政治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地緣性。也有的民族雖屬同一族群,但由于相互間有其它族群相隔,或是自然天塹的阻隔,文化傳承與演變會出現一些差別,導致的政治訴求也大相徑庭難以整合。一些地處偏僻的民族,由于相對獨立,文化演變更多的趨向于族群自身內部的需要,一旦各民族政治訴求集合起來,就會形成難以適應的狀況。

二是文化作用局限于本民族傳統社會范圍。一方面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沒有成為保山整個社會共有的財富,這無形中忽視了不同文化的交錯性和影響力。許多民族地區存在多種文化表現,相互之間沒有緊密結合,一旦出現社會問題往往源于文化差異,不同文化價值又導致難以協調。陳舊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的損害公共利益時,利用行政手段處理問題就會與一些傳統做法形成矛盾,一些群眾心結難以解開。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由簡趨繁帶來的文化不適應。過去的一些民族文化在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時,多是一些簡單親緣和血緣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在簡單而變得復雜,從一種簡單親緣血緣紐帶關系變成扮演著不同角色的社會關系轉變。民族文化范疇中這樣的行為規范尚未形成,主要靠外來文化的影響,而這種文化又缺乏特定社會的文化根基,其影響力會大打折扣。

三是一些民族生態文化中沉寂已久的消極觀念抬頭給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從文化對生態的影響看,保山民族文化也同樣可能存在適宜的或不合時宜的兩種價值形態,體現出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物競天擇、相依相存的自然生態觀是保山優秀的民族生態文化精髓,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這種民族生態文化觀調整著族人的行為,維系著人與自然微妙的平衡關系,雖然不合時宜的生態文化觀同樣存在,但影響范圍有限?,F階段,一些消極的思想觀念成為一些人的嗜好或者習以為常的行為習慣,表現出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攫取而導致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過度依賴自然環境凈化能力而導致的居住環境變得惡劣。民族地區一些個人和家庭受眼前的、狹隘的利益觀的蒙蔽,陳舊的思想觀念沉渣泛起,加速了當地生存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這些現象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一些隱藏在暗處的不合時宜的生態文化觀走到明處,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挑戰。很多有借鑒意義的文化形式和價值觀僅存于傳說、節慶活動及民間藝術作品中,與各族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活動相距甚遠。

四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保山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相對比較偏僻,導致經濟發展制度相對較慢,他們對經濟發展速度的渴望比其它地區要迫切的多,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心理需求下,一些能夠體現發展速度的文化要素就會被放大,一切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變得堂而皇之。在沒有其它生產要素支撐條件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會占據主導,人的追求局限于物質利益上,形成了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這其中顯現出在經濟發展中文化堅守喪失的可能性。

三、構建保山民族團結示范區的幾點思考

確立一個多元性文化系統的文化發展思路,選擇一個開放型的時空視角,立足一個不同特色文化共存的基點,建立一個文化認同的連接線,把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共同發展。

1、從多元性文化要素來選擇發展思路

發揮文化對不斷滿足各民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的作用。尊重各民族聚居區民族文化地位,深刻認識優秀民族文化內涵,又要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從建筑、生產、生活、服飾、飲食、歌舞、婚慶、喪葬、祭祀、傳說、節慶、習俗等文化表現形式來認識民族文化的廣泛性。在建立起豐富多彩的文化事業基礎上發展有特色、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

2、從開放型的時空視角來看待發展問題

文化問題不能僅從本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待,要深入思考可能來自其它文化的影響,既要思考本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區的影響,同時也不能一味壓制其他文化的作用。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要有整體性,把不同區域民族文化發展作為共同目標。挖掘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文化內涵,創新文化表現形式,走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3、把各民族文化價值觀凝聚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

明確保山市是多民族交匯地,各民族能夠在長期的發展時期和睦相處是基于一個基本的文化認同,就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文化格局,必須深入理解和思考。尊重各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地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各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觀集中體現。展現一些反映先輩對待自然災害、祭祀、生老病死的文化魅力,把繪畫、動作、行為等表現手法融入其中,宣揚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觀。

4、把經濟社會共同發展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的根本基點

要真正實現各民族團結,最關鍵的還在于不斷縮小各民族聚居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特別是縮小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的發展差距。要認識到現在經濟發展的差距不完全在于基礎設施、生活水平等物質條件的差距上,而是在于自身推動持續發展能力的差距上。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做好民族地區優美的自然和生態環境這篇大文章,不跟風、不氣餒,沉心靜氣找突破。摒棄一些在現實社會關系事務中不合時宜的族人等級觀念,保障平等的民主權益。

作者簡介::楊一濤(1963—)男,保山,保山市委黨校市情與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保山市政協民族華僑宗教聯絡委特聘委員,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思考問題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