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傳統,融入創新

2020-12-28 01:54盧偉孫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傳承創新

摘要:在我國源遠流長的瓷器藝術發展史上,龍泉青瓷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不斷的吐露芬芳,滋養著祖國大地。作為當代的龍泉青瓷創作藝人,立足傳統,融入創新,將龍泉青瓷這項傳統技藝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下去是我們每一位龍泉青瓷創作藝人義不容辭的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龍泉青瓷;傳承;創新

一、龍泉青瓷的前世今生

青瓷燒制技藝始于商代,成熟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了。中國所有的瓷器都是在青瓷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青瓷也被譽為“瓷器之母”。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時期,盛于南宋,延續至明,于清代式微。在吸收甌窯和越窯的燒制技法基礎之上,宋代時期的龍泉青瓷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其粉青和梅子青釉更是中國國制瓷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有著“質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

先人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譜寫了龍泉青瓷的光輝篇章,作為當代青瓷手工藝人,一方面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練習傳統青瓷制作技藝,積累青瓷工藝制作經驗,從泥料、釉料的選擇--到揉泥拉坯--到上釉燒窯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十分嫻熟;另一方面不要一味的臨摹傳統的器型,應該汲取傳統器具的精髓元素運用到當代創作表達之中。應該以青瓷器具為媒介,將藝術創作技法的傳承、變化、創新融為一體,來表達作品特有的材質造型、釉色裝飾,氣質韻味。

二、龍泉青瓷的傳承與創作之路

傳承是一種延續的方式,優秀的青瓷文化能流傳至今,離不開世人的傳承;創新是一種發展方式,正是青瓷創作藝人不斷創新,如今才有品類豐富,手法奇特的青瓷藝術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今的龍泉青瓷正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雖然青瓷有輝煌燦爛的傳統歷史,但是文化與藝術是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變化的,青瓷藝術當然也會隨著時代變化和思想升華而變化。

筆者從事青瓷藝術創作三十余年,始終堅守在傳統中創新,穩扎穩打不斷積累,把青瓷這一古老技藝傳承并發揚光大。于1997年創辦子蘆瓷坊,后師從徐朝興先生。多年的青瓷創作,長期在胎泥、釉色、和造型上不斷探索,積累經驗。隨著不斷創作與學習使我意識到扎根于深厚的傳統技藝和融入創新元素,是創作的根本。尤其是融入自己鐘情多年的中國書畫,為筆者的創作帶來了很多的靈感。2004年筆者首次被邀請參加“第四節中國當代青年陶藝術家作品雙年展”,到至今已參加該展7次有余。筆者的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等重要機構收藏。

1、絞胎紋飾

龍泉窯青瓷有哥窯和弟窯兩個大類。哥窯開片的自然之美令人無限遐想,弟窯如玉一般的釉色同樣美的讓人沉醉。筆者受徐朝興老師的絞胎作品的啟發,開始思考能否把哥窯的“紅泥”和弟窯的“白泥”結合到一起。1994年新加坡邀請中國美術學院陶瓷教師和龍泉青瓷手工藝人參展,這是筆者首次以個人名義參加展會,因此及其渴望構思出一件創新的作品來參展,于是將哥窯、弟窯泥料結合的想法更為強烈,并開始付諸于實踐。

單純的拉胚階段的結合并不難實現,而真正的困難在于需要經過揉泥、拉胚、上釉、燒制等多道工序的重重考驗。由于兩種泥料的收縮比例、泥性、顏色的不同,結合在一起燒制成功的難度很大,就算能燒制成功,最后呈現的藝術效果也是未知的。在無數次的試驗中,終于探索到了絞胎的關鍵技術,比如溫度把控在1300度為佳;絞胎拉坯,哥、弟泥的比例中,弟泥占的比重較多的時候燒制的成功率會比較高;哥弟泥絞紋不能太深,否則物體容易斷裂,又不能太薄,如果太薄的話紋飾經過修坯之后就消失了。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與教訓,在經歷了上百次試驗之后,終于創作出了完整且有韻味的作品?!抖乃季w》是筆者的絞胎作品之一,榮獲了1994年全國第五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一等獎。該作品以龍泉青釉作為呈色,用哥窯泥來表現紋理與線條,既不失傳統又有現代化風格特征。

同時期絞胎作品《天與地系列》是真正意義上“哥”“弟”窯融合之作。哥窯、弟窯是龍泉青瓷獨立表達方式。哥弟瓷土收縮不同,難以結合成器,燒成難度極大,更為復雜。2002年作品逐漸成熟。如《天與地系列二》作品體量增大,造型以圓罐為主,器型飽滿。經1300℃高溫還原焰燒成。較之前“哥弟”窯絞泥比例上有所改變。哥窯的絞紋裝飾布局在腹部下方密集有度,哥弟瓷土結合處開片呈豎狀,長短不一,呈現出遠山近樹的視覺效果。坯體其余部分運用粗細不一的絞胎紋,表現遠近虛實的空間感,來營造水墨山水意境。采用轱轆車拉坯這種祖輩相承的工藝技法成型。用兩色或多色的瓷泥疊、貼、揉、拍、提、拉、修、刻等技術制作絞胎作品,將家鄉的山川河流、風雨云霧、秋霜冬雪的記憶片段在作品中濃縮表現?!案绲堋备G作品固守著民族地域性文化風貌和從傳統中創新的方法營造文化美學的藝術精神。絞胎瓷的特征不是單純做瓷的技藝表現,是手和泥土的觸碰而進行的繪畫實踐。將水墨山水的繪畫語言于青瓷器皿的創作中,用詩的意境描繪家鄉的田園景色。有別于傳統青瓷裝飾的概念,具有非常獨特的視覺沖擊力。

2、泥漿甩點裝飾技法

中國人崇尚玉,它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溫潤的氣質,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美玉象征著高尚情操,良好的修養。玉之五德——“仁、義、智、勇、信”即被視為君子五德,是君子士人應有的品質。青瓷之所以受世人的喜愛,源于人類自身“尚玉”的夢想。這一傳統中國美學觀念承載了人對自然的理解與崇拜?!耙源稍煊瘛币卜从吵鲎髡弑旧淼膶徝纼A向。如冰似玉的品質是青瓷的典型風格,也在一定意義上限定了青瓷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如何即能保持青瓷的獨特性,同時又有新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意境,是筆者一直嘗試和實踐的內容。體驗生活、回味生活,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中獲得工藝創作的靈感。筆者在多年的創作中,體會到青瓷是具有傳達“玉的美感”之外,似乎還有另一類的美感存在——“似水的靈性”。隨著不斷的創作,這一感覺會越來越強烈。最后把心中構思的主題在器皿和青釉中得以實現。

筆者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一些探索。將泥漿作為基本元素,將大小不一,方向各異的泥漿點布局在器型的外部或者內壁底部,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泥漿甩點。這一裝飾技藝并非每次都能達到理想裝飾的效果,有時也需要工具進行輔助。在基本圖案布局完成之后,用牙簽、銼刀、毛筆筒等工具在泥漿形成的圖案上進行按壓,按壓形成的小圓點,方點起到了連接畫面的作用,使紋飾更加豐富與完整。泥漿甩點技法拓寬了傳統青瓷的裝飾語言。其作品《清·游魚》在施釉的過程中,根據空間意境需求讓釉層厚薄變化,延長燒成時間并提高燒成溫度,有時采用多次復燒方式,讓釉汁向器皿底部聚集流動,使青釉晶瑩剔透,讓觀者對青釉產生由淺至深的質感,特別是配合泥漿皴點技法表現散落溪中的鵝卵石,以模印貼塑的技法表現三尾游魚。生動地將魚戲水中的景象表現出來。作品《溪邊春雪》就描繪了一幅溪邊積雪的場景,外壁使用跳刀技法,內部用甩泥漿的技法加以裝飾,表達了冬日溪邊積雪的場景,圓盤內壁底部還刻畫出了三條小魚,盤底高溫積釉表現出溪水清澈見底,并襯托出小魚兒的活靈活現的狀態。

將泥漿甩點與潑墨結合運用在山水主題的青瓷作品中也不乏是一種創新。潑墨是中國書法繪畫的一種技法,它代表這中國文人隨心、隨性、不拘泥于形式的藝術追求。這種灑脫并不是隨心所欲,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圖形感官的藝術創造能力。將泥漿甩至泥坯產生潑墨效果的過程也需要有一定的圖形把控能力。由于泥漿甩至泥坯的厚度不一,長短各異,類似潑墨的效果便產生了。

3、山水紋飾圖案的刻畫

北宋時期,龍泉窯的刻劃裝飾技藝尤為盛行,花紋的題材也是相當豐富,其中不乏團花、篦紋、波浪、折扇紋、云紋、蓮花紋、纏枝牡丹紋、蕉葉紋、蓮瓣紋等等。種種花紋線條疏密有致,或長或短,或弧或直,不同組合可呈現不同的的視覺效果,燒制完成后,在釉面的籠罩下紋飾優美靈動。

宋代青瓷匠人這種嫻熟的刻劃技術、生動而豐富的刻花圖案,給我的青瓷山水作品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在我的山水主題方器系列的創作過程中,將畫筆換成刻刀,以刀代筆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刻劃在泥坯上,并且打破了古人將青瓷燒制成玉質感為最高境界的傳統,將釉面燒制成似水流動的質感,與青釉本身的安靜之美形成反差,增加了作品的靈動性。筆者于2005年,開始轉向《山水系列》主題的青瓷作品創作。如《山水系列一》、《山水系列二》、《山水系列三》、《山水清音》、《溪山月影》等作品。工藝技法是傳統的,對其進行新的運用,強調手的力量和創作思想的轉變。創作方式采用手工拉坯,經扭轉、拍打、折疊、錯位、切割等技法,以及非對稱性的塑造。以青釉為主旋律,造型以方圓結合具有視覺沖擊力,厚重的塊面刀痕明確,輪廓線條堅定有力。將雕塑的刻畫與塑造語言融入其中,強調器物邊緣的變化,注重頂面與器物四周的紋飾呼應。不同平面空間的溝壑、溪流、樹枝、巖石等山水景物通過邊緣處理,統合為一個整體的雕塑化容器。構筑起山水青瓷鮮活形象,演繹春山秋水意境,展現青瓷獨特風貌。為青瓷由傳統圓形器具到異形器具的自由塑造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肚迦芬彩枪P者眾多山水題材作品中刻劃技法最鮮明的表達,其圓潤的唇邊、弧形的腹部線條、平滑的底部,同時在作品的內壁刻有水紋、篦紋,紋飾疏密有度,四周用按壓技法來表達石頭的紋理形狀,整個作品表達出溪邊流水清澈的意境。

三、結語

多年的青瓷習藝與創作,筆者始終立足傳統,不斷積累材料工藝的上手經驗,融入創新元素,反復試驗,不斷嘗試創新,燒制出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青瓷作品。藝術源于生活,青瓷匠作者的創作風格跟其當下的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一名合格的青瓷匠人必然能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融入到自己的青瓷作品中,將“學識”與“技藝”融會貫通,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與時代特征的龍泉青瓷精品,繼而使得這傳承了一千多年的龍泉青瓷可以繼續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任世龍,湯蘇嬰.龍泉窯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4.

[2]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周武.山水寄情 與道合真——盧偉孫的青瓷[J].藝術教育, 2017.

[4]楊指月.盧偉孫青瓷山水主題作品寫意性語言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8.

猜你喜歡
傳承創新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