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裝飾藝術

2020-12-28 02:03陳曉琴唐莉英
頌雅風·上半月 2020年5期
關鍵詞:宗教信仰建筑裝飾

陳曉琴 唐莉英

摘要:為分析涼山彝族傳統建筑類型、結構美學、色彩裝飾等方面的來源與演變,通過對涼山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深入研究,得出涼山彝族建筑形式與裝飾受獨特的彝族社會結構、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生活習俗等影響,形成不同的建筑類型和裝飾風格。在時代變遷以及政策完善的前提下,現代建筑裝飾中對彝族傳統建筑裝飾的運用,也迫使我們開始對涼山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裝飾的保護與思考。

關鍵詞:涼山彝族 宗教信仰 建筑裝飾 民族圖騰

涼山彝族自稱“諾蘇”,崇尚黑色,是西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解放前形成森嚴等級制度以及復雜的支系家族矛盾,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實行的等級制度,在住宅上也有明顯的等級區分,這也促使后來涼山不同形態的彝族建筑的形成。傳統的彝族建筑包含竹編房、石板房、木結構房和瓦房。建筑是一面鏡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彝族奴隸制時期的社會形態和精神文化。涼山彝族建筑既包含著對傳統建筑形式技藝的價值與傳承,同時也受到現代新潮流建筑文化的沖擊,逐漸失去民族性與地域性建筑特色的風險。

一、傳統彝族建筑類型及其特征

涼山彝族建筑遵循地域性原則,就地取材,大致分為五類形式:第一種為竹編房,彝語為“麻乙”,易于遷移,適合游牧生活的彝人,而竹也是彝族先輩們流傳下來的關于圖騰崇拜神話傳說的一種介質,例如在老人死后需專門選擇竹編(彝語“尼彝”)用作供奉逝去老人的靈牌位,寓意作為子女的孝敬和感恩父母之意;第二類為石板房,彝語“爾就乙”,相較于前者這種建筑類型具有更強的功能性,在涼山奴隸制社會時期這類房子多為被奴隸對象和貧窮的彝人所住,無裝飾,只為滿足基本居住條件;第三類是夯土房,彝語“雜乙”,存在時間較長較普遍,以前的涼山地區大部分彝族建筑為夯土瓦板房,充分利用黃土直立性的原則塑造了集功能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建筑形式;第四類是木結構房,彝語“嗣乙”,是涼山長期以來最盛行的傳統建筑,材料以木材為主,奴隸社會時期“黑彝”奴隸主所居住的建筑,建筑為一字長方形,個別有口字形、圍繞住宅有墻圍繞,墻角并有碉樓,除了室內布局的考究外,建筑整體結構和外立面裝飾也極具特色;第五類磚房,現代的產物,在日益發展的社會和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磚房成了涼山彝族人民的首選,雖然大多依舊保留拱形結構的瓦板房特征和房檐垂柱與吊柱的色彩裝飾和雕刻,但是逐漸失去建筑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地域性特色。

二、彝族民居建筑結構和裝飾圖騰

馬克思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志或符號。涼山彝族的民居建筑裝飾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學說。建筑的裝飾主要集中在前檐挑栱及室內構架上,雕刻有牛羊頭、鳥獸、花果等雕飾,有的并有彩繪、墨繪,封檐板刻有簡單的鋸齒紋或連續圖案,室內木隔板上刻有彝族喜愛的各種圖案,如連續四方雷紋及圓形花飾、動植物紋等。

(一)木構架與建筑布局彝族民居建筑構架反映了獨特的結構創意,建筑的布局和設計與涼山彝族的奴隸制等級社會、地域地貌、民族風俗習慣相適應

穿斗結構和拱架結構是涼山地區彝族建筑的主要結構。黑彝作為奴隸社會的首領,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財富,因此在建筑材料、結構和人工技藝上也極具講究。在木結構為主的構架設計中采用特殊的穿斗結構和復雜的拱架結構,穿斗結構較省材料,易于施工,其穩定的受力和牢固的支撐結構是涼山彝族民居構架類型中使用最廣泛的建筑結構。梁柱間距離較密,穿枋穿出檐柱后逐層出挑,托起前房檐,將前檐枋頭做彝族圖騰裝飾,以木板墻連接柱間,其中逐層出挑的多層數穿枋也是為顯示黑彝奴隸主地位的象征;拱架主要由前后檐柱為主支撐柱,由逐層出挑的懸挑架沿房屋縱向構架,加大室內結構的跨度,減少室內支撐,梁柱分明。除各個方向穿枋而外室內方向也自下而上層層懸挑,致使中柱懸空,而整個構造用榫卯穿插搭接,梁柱之間的節點、房檐的垂柱和前檐的吊柱是雕刻和裝飾的重點。普通人家則大多采用簡單的穿斗式構架和簡化的拱架結構,形成前檐與后檐拱架支撐的人字形或立三角穩固不易變形的結構,屋頂覆蓋材料用木板或者竹編封頂,室外拉枋和垂柱頭不做裝飾或做簡單的雕飾花紋和動物圖騰。

(二)圖騰彩繪與雕刻技藝裝飾作為建筑的附加藝術在民居建筑中尤為重要,它提高了建筑的可視度,某些精細度較高的裝飾手法和裝飾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長年累月的去欣賞、體味

彝族的建筑裝飾正是有別于建筑本身藝術創作和造型上的獨特美學設計,被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下來。涼山彝族神靈崇拜賦予了建筑和空間新的層次和意義。從空間層面來說建筑的裝飾是在構建加工完善的基礎上做雕刻和彩繪,裝飾重點集中在入口房檐和廊道以及室內構架上,用黑、紅、黃漆料涂于房屋的挑檐、門窗和連沿,或垂柱和吊柱下端雕刻牛羊頭角、動植物鳥獸形狀和簡化的線性幾何圖形,此外屋內的梁枋、栱架結構也作同樣的雕刻裝飾,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而對顏色的選擇多為紅、黑、黃色,紅色代表“火”,意味著彝族是“火的民族”;黑色為“諾”,源于自然意為高貴;黃色代表太陽和彝族十月太陽歷。從精神層面來說在彝族神靈崇拜中“柱”的概念尤為重要,類似于漢人“天人合一”的說法,彝人認為“柱”是神與人溝通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因此皮鼓、火、日月鳥獸、動植物(如牛角、羊頭、鷹、虎、茼蒿草)、農作物等被認為是溝通的媒介,除了是對空間的一種界定以外,也是對神靈存在的精神慰藉。圖騰裝飾來源于彝家人的日常生活,裝飾的主題永遠是火、牛、羊、農作物等。彝人視皮鼓為畢摩祭祀儀式中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工具;牛羊和農作物是彝人游牧生活的寫照;鷹、虎等鳥獸圖案是圖騰崇拜的一種。建筑作為特殊“柱”的形式,圖騰彩繪和雕塑被賦予建筑之上意祈求神靈庇佑,驅逐邪魔,求得五谷豐登、牛羊成群之意。所以裝飾的應用是為了突出加強神靈空間的存在。

三、影響涼山彝族建筑結構與裝飾的因素

(一)地方性建筑材料與技藝傳承

建筑材料是建筑創作的來源,彝人的四種建筑類型(除磚房)皆體現了因地制宜、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原則。竹子、木材、石板、黃土是涼山彝族民居中最常用的本地鄉土材料。因為原始竹編房的自身局限而逐漸被木材取代,在建筑整體形式中木材料主要用作木構架、門窗、木墻體等,到目前為止,彝人建筑中卻少見木墻體結構和裝飾,但是依然延續了木構架結構和木門窗的構筑形式。涼山彝族民居結構多以木結構為主,因此為建筑構建的裝飾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復雜的工藝技術,當地彝人知道用最簡便、快捷、靈活的技術處理建筑材料和工藝需求,充分體現了建筑材料地域性原則?,F代人工材料的不斷充斥、本地自然材料自身局限性和對木結構工藝技術傳承的難度,促使彝人逐漸放棄天然建筑材料和復雜的木結構,逐漸使用現代簡便的新型材料和建造工藝。90年代末期,整個涼山彝族地區逐漸出現磚房和水泥房代替瓦板房和夯土房的明顯趨勢。

(二)社會經濟實力與人口

宏觀經濟文明的進程、地域生活環境的改善、人口增加和遷移,對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裝飾會有重要影響。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政策如火如荼地進行,亦掀起了拆舊建新的建筑高潮,傳統的瓦板房被取締。部分彝民選擇遷移原地舊址另建新舍,或被集中統一安置于政府修建的所謂“彝家小鎮”中,這類建筑往往具有鮮明的色彩裝飾對比,除局部簡單的前檐裝飾和屋脊中部及兩端翹栱有一些圖騰幾何紋樣的彩繪和吊柱裝飾以外,傳統的復雜木結構裝飾基本消失。彝人居住地的變化使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裝飾也在不斷變化,歸根結底也是不同建筑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沖擊與融合。

(三)建筑文化與地域性民族文化的碰撞

建筑文化與地域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促使建筑的發展。文化影響力強大的必將影響到弱小的,科技文化先進的必將影響后進的,建筑形式適應性強的必將影響適應性弱的。在彝族本民族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勢必某種文化會形成一種主導的建筑形式,而被同化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對涼山彝族建筑內涵、形式與裝飾有重要影響。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作為彝族傳統思想占據支配地位,這也可能間接導致地區經濟和文化落后的結果。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先祖崇拜和英雄人物等,基于這種崇拜和觀念,致使出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倡順應自然、尊重客觀規律。因此通過這種最直接的主觀直覺賦予客觀事物和周圍環境,以靈魂并投射到具體的建筑形式和裝飾中,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也因而形成基于火塘為中心的向心內聚的建筑平面形式。歸根結底火塘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最直接的生產和再生產方式的體現。

四、對涼山彝族民居建筑形式與裝飾的保護與思考

(一)探索彝族民居建筑與城鎮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為重點和難點,它不是在建筑上簡單點綴彝族元素

涼山多數彝族保留有原始的居住狀態,國家級貧困縣居多,隨著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勢必對本土建筑帶來一定沖擊,對材料的構筑方式和技術工藝的傳承也很難再有深入的研究和繼承,迫使彝族傳統建筑的材料、施工要求、建造技術和功能發生變化,建筑形式也隨之變化。最近新建的一些“新農村彝家小鎮”中,僅僅停留在規劃和設計階段,真正缺乏實際的研究,最終成為普遍城鎮的縮影,失去地域特色。

(二)建筑裝飾、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顯露在外的,在民居建筑中容易看得見

然而民居文化價值更重要的是表現于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文化兼融是根本,是彝族民居建筑裝飾的核心。文化的交流是客觀的,無法阻擋擯棄舊的思想觀念,在吸收、包容新文化基礎上提煉本民族與地方文化內涵,如彝族“柱”文化、畢摩文化、火把節和火塘文化、十月太陽歷、虎和鷹崇拜文化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建筑形式和裝飾中應深刻體驗與挖掘定能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和思考。

(三)彝族傳統民居的文化價值具有兩面性,既有直接的繼承性,又有間接復雜的繼承性

對于直接文化繼承方面包括彝族傳統建筑的選址條件、建筑形式布局、建筑裝飾與色彩、圖騰文化等手法都可直接繼承,然而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很難直接利用,因此,直接繼承性應該遵循接受—消化—吸收—運用的過程。傳統民居建筑手法的傳承不應僅僅只局限于現代建筑設計中,也應該拓展到建筑其他領域。如蘇州博物館、北京香山飯店等都是明顯對民居建筑的設計手法的傳承。對當今彝族傳統文化的復雜繼承性除了直接應用、適當改造和摒棄而外還可以再造創新。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彝族文化價值也隨之改變,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家庭體制、婚姻嫁娶習俗以及火塘文化的改變,并逐漸減弱其約束力和影響力。彝族文化本身深邃、豐富、多彩,只有加以概括和提煉再升華,從內到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應用于建筑上,從根本上最深刻地來繼承。因此,彝族傳統民居也是自身文化的載體,彝族文化現象的多變也必然反映在其建筑裝飾形式和聚落形態布局中。

(四)保護彝族傳統建筑形式和裝飾,首先要認清其蘊藏的深刻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其次要充分加以利用和保護

近年來因為影視劇拍攝地點的原因,促進了地區旅游與保護的發展,政府和投資方也不遺余力地積極配合重建和修繕部分彝族傳統建筑和裝飾,這也是建筑價值利用的一種形式。例如涼山州冕寧縣冶勒鄉因為《彝海結盟》《索瑪花開》等劇的拍攝而大火,結合優越的自然、地理、氣候等優勢被打造成“彝家牧羊小鎮”,為當地現存的彝族建筑破舊民居進行重新修繕和維護。這不僅利用了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價值,更是為冶勒鄉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彝族建筑形式與裝飾的保護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個體付出,而是眾多人充分深究其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的深層次理論成果。結語建筑作為外化的物質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與裝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是民居建筑史中最獨特的瑰寶。獨特的民族宗教和民俗文化造就了多樣的建筑形式、獨特的木構架結構和豐富多彩的雕刻技藝與彩繪圖騰裝飾,塑造了別具一格的彝族建筑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民生政策的落實,功能需求的簡便性和材料等在不斷地影響著建筑形式和裝飾,改變著彝人的生活方式,這些因素對彝族傳統建筑的傳承增加了難度,一成不變的傳承必然不利彝族建筑的發展。所以對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裝飾的研究是彝族建筑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蘇斐然,毛麗紅.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倫理意蘊及其當代價值[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2]張筱蓉. 彝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倫理意蘊及當代價值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02).

[3]楊軍,欒翠霞.彝族傳統民居建筑藝術之美[J]. 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3).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猜你喜歡
宗教信仰建筑裝飾
古代埃及墓室壁畫“彼岸時間觀”圖像研究
中國社會的宗教信仰問題及其思考
建筑裝飾裝修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與德育方式解析
建筑裝飾施工中節能環保綠色裝飾材料的應用
建筑裝飾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研究
金華市建筑裝飾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研究
大學生宗教信仰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綠色建筑裝飾理念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