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2020-12-29 11:55白月
大經貿 2020年7期
關鍵詞:自信學習動機目標

【摘 要】 教育悲劇的低齡化、中高考高分成績井噴、高考狀元抑郁,從類似新聞中我們不難推測出學生在步入大學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壓力與情緒。遠離了升學壓力與家長監督而漸漸喪失學習動機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實施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的前提。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究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 學習動機 目標 自信 多角思維

一、研究背景

新一輪高考已落幕,但圍繞高考的話題卻不絕于耳。與大眾預設的因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南京某高中因高考400分以上學生不多,校長被家長點名要求下課。事后,該高中認錯并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才逐漸平息。這一現象被一些人理解為素質教育的低頭、應試教育的勝利。

另一方面,《一個高考狀元的抗抑郁史》在網絡上瘋傳。作者是考入北大的狀元游安。她的母親從小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她的生活只剩下學習。聽著同學的多彩經歷,而她“就只能講,說我們高中好苦?!?/p>

她終于不負眾望地走進了北大校園,可她換上了抑郁癥,在大三走上了崩潰的邊緣。她自稱自己是“土鱉狀元”、“北大垃圾”。

10歲女孩沒有按老師要求寫出傳遞“正能量”的作文,下課后從4樓一躍而下;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訓斥幾句,而后不顧一切從樓上跳下;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點名批評,踢出學習群,而后從15樓跳下,類似新聞在顯示因教育而引發的悲劇愈發低齡。

無論是教育悲劇的低齡化還是高分成績井噴、高考狀元抑郁,從中我們不難推測出大學生在入學前積累了大量的學習壓力與情緒。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該如何權衡,該如何調整與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以促進教學效果,我想這是每個大學教師應該去探討的問題。

二、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指的是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對學習自主追求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能激發個體進行并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使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如:高尚的、正確的動機和低級的、錯誤的動機;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等。

三、激發學習動機的策略

圍繞著學習動機,不同心理學家有著不同闡釋,如強化理論、歸因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價值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本文將結合這些理論,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探究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一)遠景目標的樹立

遠離了父母,也遠離了對他們進行高嚴管控的老師后,很多大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了。一直以來以考大學作為奮斗目標的他們,在實現這一目標后漸漸迷失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興趣,也看不清人生的方向,于是迷失,自卑感、渺小感愈演愈烈。這一現象的出現可由下面的心理學原理來解釋。

1、“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過一項實驗。他把被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做一些趣味試題。

第一階段,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將學生分為獎勵組和無獎勵組,獎勵組每完成一道難題后,就得到一美元的獎勵; 而無獎勵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沒有獎勵。

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休息。

然后,德西的研究人員持續觀察學生的行為,發現獎勵組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卻很少,無獎勵組則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時間繼續解題。

透過“德西效應”,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某件事非常感興趣(內在動機)時,如果同時提供了物質獎勵(外在動機),那么,反而會減少人們對這件事情的興趣。這一效應說明當人們因為興趣、愛好或者成就感等內在動機而努力的時候,他們相信這件事情是純粹為自己而做的,最大的價值是取悅自己。而當人們為獲得外在獎勵而行動的時候,就變得患得患失,唯恐自己的努力配不上獎勵,或者覺得獎勵配不上自己的努力。

由此可知,外部施加的學習動力會侵占學生本應自發性產生的學習動力。一直被推著、敦促著去學習的大學生,久而久之,會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喪失學習的動力與自覺性。所以,作為大學教師,協助學生將學習動機由外部轉化為內部,格外重要。

2、從“他驅”到“自驅”

從“自驅”(取悅自己)變成了“他驅”(獲得物質或取悅他人),興趣也會大大減弱。所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變得格外重要?!澳闶窃敢饫^續賣糖水,還是愿意和我一起改變世界?”,當年喬布斯邀請庫克加盟蘋果時所說的這句話,就可從內部動機角度理解。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以死,豈因福禍趨避之”,這種為祖國的前途命運,為蒼生幸福出力的遠大政治抱負和胸襟膽魄,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教師可啟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通過激發學生的遠大情懷來激發學生為了夢想而奮斗的內部動機。

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渠敬東教授所言,“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罢嬲娜瞬?,需要有大無畏精神,舍我是誰的勇氣和擔當”。

確定清晰的長遠方向并靠近志同道合的人,這樣的學生更易集聚周圍人的能量,從他人那里獲取力量。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二)短期目標的確立與自信的提升

孩子們在學習和玩耍的過程中,都有一種天然的樂趣。不過迫于一直以來的升學壓力及外在的管教與獎懲,學生享受人生的自主性早已被破壞。上了大學后,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對自己安身立命的重要性,更易于他們形成自主感與掌控感。這需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適合自己的學業內外的短期目標。

對目標的不斷實現,可幫助學生積累自信。也可利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來加強學生自信,如;

輝煌再現:在課前或課間,請每位同學回想自己最成功、最輝煌、效率最高的時刻,找到當時的那種內心愉快感、自豪感,沉浸其中并使之擴大、遷移至日常生活。

杰出人物扮演:想象自己成為了自己最崇敬的那位偉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為人處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樣。

寫好運日記:將每日所遇到的讓自己感到開心的瞬間都記錄下來。如舍友幫忙打飯,解決了疑惑,入手了心儀的物件,久未聯系的朋友發來了問候,想買的東西正好打折,他人帶來的關心與感動等等。這種日常小確幸的記錄能帶來思維方式的轉變,有利于轉變消極的思維方式,讓自己更為輕松。

(三)多角思維的培養

同樣的事情,不同角度、不同群體所得到的結論不盡相同。大多數的創造性思維都是源于思維角度的轉變。多角思維的培養能增強學生面對挫折時的調節能力,也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動機。

1、面對挫折的心態

人生難免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痛苦是無法避免,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看法看似悲觀,實則不然。如果學生把痛苦當做一種負面經歷而想方設法地避免,或者認為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若自己能力足夠,便會萬事順利而不會痛苦,那么當問題、挫折出現時,學生則會格外壓抑、焦慮和不公平。

“為什么我要遇到這些事,憑什么是我”,“這都怪某某人,若不是…,我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樣做也許能暫時緩解焦慮或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會令學生脆弱不堪。反過來,如果學生認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這樣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

所以,培養學生區分面對問題時的負面情緒與問題本身,格外重要。負面情緒只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只會加重內耗、降低我們處理實際問題的效率,卻絲毫不能幫我們富有建設性地應對生活的難題。

2、非理性信念的改造

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指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錯誤信念B也稱為非理性信念。因此,幫助學生改造非理性信念,則能讓學生免受很多可避免的痛苦。

如:受到幾乎所有的、對我而言有重要意義的人的喜愛和認可,這是必要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將糟糕透頂,我不能忍受,我真沒有用!這是一種典型的低自我接納和低自尊,嚴重時會出現焦慮和抑郁的不良情緒,教師可幫助學生覺察這種非理性信念,并將其重塑為:我真希望得到大多數對我來說是重要人物的喜歡和認可。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歡和認可我,這并不糟糕,我能夠承受,而且我仍然感到自己有價值。期望每個人都認可我,這是不合理的。我無法控制他人怎么想和怎么感受,就像他人也不能控制我的想法和感受一樣。

艾利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了11條常見的對人有著深刻影響的非理性信念,上面只列舉了一種。他對非理性信念的歸納與總結,值得廣大教師推廣。

3、歸因方式

對問題的歸因,也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與狀態的很大因素,值得教師的重視。如對成功或失敗的不同歸因,會導致不同的心理活動,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學習狀態 原因 心理活動的列舉

成功 能力 我的確擅長…,我有能力學好

努力 我這次考試準備得很充分

任務難易程度 因為這次考試太容易了,所以我才能取得優異成績

運氣 我這次考得好,是因為我運氣好

其他外在因素 任課老師的教學方式很適合我,同學的幫助帶動

失敗 能力 我不擅長、不適合…

努力 我這次考試準備得不充分

任務難易程度 這次考試難度太高,所以我沒考好

運氣 這次就是我不走運

其他外在因素 任課老師的教學方式不適合我,身體狀況所致

教師要培養學生多方位歸結原因的能力以找到對應的解決方式,且要避免學生過度進行自我打擊。

要強化學生努力的品質,如;“你在這方面的確有些天賦。要保持并繼續努力?!碑敯l現學生自我評價為負面不理性時,可說:“也許此時你并沒有表現出那么擅長,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有差距也許是給你自我提升的機會?!笨傊?,幫助學生沉淀優秀的品質、保持信心繼續努力。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弊鳛榻逃?,愿我們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心靈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簡尼爾·森著.玉冰譯.《正面管教》[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1

[2] 李玫瑾.《幽微的人性》[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1

[3] 武志紅.《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1.

作者簡介:白月(1988—),女,漢族,湖北宜昌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單位: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研究方向:日本文學、心理學。

猜你喜歡
自信學習動機目標
如何激發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做一個自信的“小小音樂家”
深化年輕化戰略108萬已是“小目標”
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