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學生法制意識狀況及對策研究

2021-01-03 19:18孫家昌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35期
關鍵詞:法治意識民辦高校大學生

孫家昌

摘要:針對大學生逐年犯罪率逐年攀升,高校大學生防電信詐騙案件的現實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以及高校大學生擔負民族復興大任歷史使命的大局需求,了解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是十分必要的,這符合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法治意識、法制意識、民辦高校、大學生

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修改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形成了最新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盵1]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中指出:“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引導公民理性表達訴求,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盵2]公民的法制意識提升已經上升到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層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肩負者,其法制知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民辦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顯而易見民辦高校也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義務,因此做好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培養是民辦高校全體教職員工的重要人物之一。為此,本次調調研以天津傳媒學院的全體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問卷,并結合相關人員的訪談等,了解本校學生的法制意識的狀況,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使之成為優秀的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

一、相關概念的明確

(一)法治意識與法制意識的區別聯系

1、法制意識。法治,相對于人治而言,指依照法律規范治理國家、維持社會秩序。樹立法律權威、人民守法的一種國家治理形式,法治意識就是從國家到個人都樹立法治的理念,“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法制意識。法制意識又稱法律知識,是指公民個人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認識遵守法律的過程,包含兩個部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前者是對于國家現有法律體系的認知以及對于法律權威性畏懼心理,是自發形成的,后者是人們能夠有意識的用法律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以及形成法制觀念甚至法治的觀念,這需要通過培養而形成。

由此可見,法治意識與法制意識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并且最終統一于法治意識。

(二)民辦高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二條:“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活動,適用本法?!盵4]可見民辦高校就是由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招收已經完成高級中等教育的人員進行高等教育的學校。

(三)大學生

自2018年以來,90后、00后大學生逐步成為我國大學的主體,他們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多出生于他們在421式或者是422式的家庭。他們成為了家庭的中心,發達的網絡和富裕的家庭,使他們有了開闊的視野、強大的知識儲備,活躍的思維,較強的創新能力。但是因為他們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的階段,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內向易孤獨,比較宅,沖動易怒、沉迷于手機、少現實社交,多網絡社交,自我調節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法制意識比較淡薄等群體特征。民辦高校大學生相較于公立學校大學生有存在個性更強、思維更加開闊、組織紀律性差、文化基礎較差、權利意識較強等特點。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意識狀況

伴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深入實施、法制體系的不斷完善、法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4.26世界知識產權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國家憲法日等法制宣傳日的開展,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也呈現出比較好的狀況。

(一)理論方面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在校學生中,有86.21%的學生表示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容。有91.93%的學生表示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內涵”。有89.02%的學生表示了解法制意識與法治意識的區別。有83.77%的學生表示了解法制意識與法治意識的聯系。有82.46%的學生表示大學開設有關法律的課程對自己有用,16.14%的學生認為有一點用,1.41%的學生認為沒有用,純屬多余。從理論方面問卷,可以得出結論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開展是卓有成效的,學生工作者的法制宣傳工作也是比較到位的,學生對于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的了解和理解都是較為深入的,但不可忽視的是開展的課程,存在理論性較強,實用性不足的問題。

(二)實踐方面

1、關于法律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問題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校學生中,有57.88%的學生認為法律對于個人生活的作用非常大,法律是生活的必需品,遇到麻煩時,首選就是尋找法律途徑解決,有37.52%的學生認為法律對于個人生活的作用是比較大的,會有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時候,有4.41%的學生認為法律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動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除非迫不得已,有0.19%的學生認為沒覺得法律在個人生活中有作用。就上述調查而言,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法律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的,也會主動尋求法律的幫助,但仍有少部分的同學忽視法律對于個人生活的作用。

2、你知道每年的12月4日是什么日子?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校學生中,有67.07%的學生知道是國家憲法日,有31.99%的學生知道是國家法制宣傳日,僅有0.94%的學生不知道是什么日,當仍知道法律相關的日子。整體上來看學生對于國家法定的法律宣傳日認知還是較為清晰的。

3、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校學生中,有60.51%的學生認為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有21.11%的學生認為在立法以及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在13.41%的學生認為官民平等,官員無特權,有4.97%的關鍵是政府與民間法人及公民的平等。學生對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的認知上邊整體呈現出了認知水平較高、在個別概念上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問題,仍需要在開展法制教育中注意此類問題。

4、你聽說過下列哪些法律法規的名稱?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給出的12種法律名稱中,《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知曉程度達到了90%以上,《憲法》《勞動法》等認知程度達到85%,《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婚姻法》的知曉程度達到了70%以上,《治安管理處罰法》知曉程度達到了60%以上,而對于《國旗法》《行政訴訟法》《行政法》等法律的知曉程度低于60%。學生對于法律法規的整體認知還是較好的,但是《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認知程度相較而言就低一些了,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認知程度也相對較低,這會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法律的適用。[5]

整體上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狀況較好,個人法制意識較強,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差、實踐運用能力較差、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薄弱、維權途徑不正確,防范意識不足、等問題。

三、關于提高民辦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和對策。

(一)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加強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

課堂教育是高等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民辦高校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意識時。

第一、可以適當增加相關課程的課時,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相應地增加法律板塊的講授時長。第二、民辦高??梢岳米陨韮瀯菅埪蓭熁蛘哒衅笇I法學教師,開設相關法律課程的公共選修課。第三、教師是需要探索和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例如短視頻等,加強課程的時效性,使得課堂教授的法治和法制理念能夠確實落到實處,形成學生法制意識的主體。第四、將法制課程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大學生理想信念等等課程進行結合,培育正確的法制意識。

(二)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法治實踐活動

作為第一課堂補充的第二課堂,也是培養大學生法制意識的渠道,學??梢蚤_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將學生學到的法治和法制理論,應用到實踐之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一、開展相關法制講座。在大一學生剛入校的時候開展防詐騙法律講座、大四學生即將畢業的時候,開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法律的培訓講座,期間每個學期開展一到兩場的法律講座。第二、每個學年可以舉辦一次法治晚會,讓學生們利用自身的專業特色,自編自導,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第三、在校園人員最集中的地方發放宣傳單。在校園食堂、教室等地方每個月定期發放法律宣傳單,已多次來達到讓同學熟知法律維權程序和依法維權的必要性。第四、加強校園網絡、廣播以及新媒體的作用。我們可以在校園網絡開辟專門的法治和法制的網頁。同時校園廣播作為校園的重要媒體,我們可以開設專門的校園法治節目,定期請專家、法學教師開展訪談,開設專門的校園法律抖音號,來宣傳法治思想和法制意識。

從而形成法制氛圍,構建法治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防范意識找到正確的維權途徑,培育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意識。

(三)發揮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第一、鼓勵學生成立關于大學生法制的社團,開展相關案例的交流活動。第二、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對屬于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了解并且熟知,以便對自身合法權益是否受到侵犯做出正確的判斷。第三、加強對《勞動合同法》《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產權法、《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了解,在遇到不法侵害的時候,一定要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第四、克服自身心理障礙便消極被動維權為積極主動維權,對不法分子提高警惕性。第五、增加社會責任感,敢于同不法行為作斗爭,作為當代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因該肩負起社會的責任,對違法行為、侵害行為積極斗爭,努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總結

作為新時代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要求當代青年較高的綜合素質。做好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制意識的調查研究,提出相關針對性的對策,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是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既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國的貫徹實施,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cpc. 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http://www.hn. xinhuanet.com/2020-12/08/c_1126833769.htm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cpc. 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http://www.gov.cn/test/2005 -07/28/content_17946.htm

[5]因為問題在設問的時候存在一定問題,《婚姻法》在《民法典》實施以后,已經廢止。

猜你喜歡
法治意識民辦高校大學生
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分類管理研究
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下民辦高??沙掷m發展
大學生就業趨勢
民辦高校教師權益現狀調查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民辦高校內部審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意識培育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培養與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調查研究
依法治國大背景下中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途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