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國大背景下中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途徑研究

2016-12-01 16:23周雪梅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2期
關鍵詞:法治意識培養途徑依法治國

摘 要 依法治國作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法制保障,在現階段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論基礎及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民族的未來,其法治意識的高低決定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快慢,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本文認為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的剖析,有助于法治意識培養途徑的重整與創新,為國家培養出具備優秀法律素養的人才,致力于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大學生 法治意識 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周雪梅,成都工業學院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教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59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全面規定了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及實施途徑等。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社會主義法治及法治現象的認識、心理、評價、觀念及理想的總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為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各高校思政課積極回應黨的號召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意義

(一)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處于從校園過渡到社會的特殊階段,加強法治意識的培養于大學生而言具備兩個方面的價值。一方面,大學生身處相對單純的大學環境,產生激烈沖突的可能小,但是也難免與同學、老師之間發生糾紛,為了避免出現下一個馬加爵,教會大學生應用法律手段避免以及應對糾紛顯得尤為關鍵,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身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另一方面,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群體,對未來社會環境充滿著未知與迷茫,極容易置自身的合法權益于不利之境。若在學校能夠經過系統的學習,基本具備法律思維方式,能夠很好的維護自身權益,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當然,法治意識的加強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社會有序發展的有力保障

法治意識的培養適應法治時代的要求。首先,鑒于市場經濟時代所特有的價值多元、多變、復雜等特征,強調法治經濟尤為必要。市場主體理應遵守市場規則,堅決抵制不正當競爭,同時,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作為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在利益受到侵害時積極尋求法律救濟。其次,知識經濟的到來,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作為接收能力極強的大學生群體更應該掌握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發現法律漏洞,促進法律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最后,促進整個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轉。個人、家庭、社會等組成國家這個整體,各個主體之間相互聯系,如何維護不同群體的利益是擺在國家面前的大事。法律是社會有序運作的保障,是最后一道防線。

(三)應對全球化趨勢的客觀需要

當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各國之間由于本國文化、歷史、種族、政治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各國之間的利益訴求存在復雜多元的客觀現實。中國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一直秉承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積極同其他國家一同應對世界發展難題、環境問題、和平問題等。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更離不開世界。在強調對外開放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世界也應當對中國開放。當然,要想更好的融入世界,就得遵守國際法的相關規定。未來國家之間的交往會更加頻繁,其中會牽涉到很多主體之間的關系維護與處理,這就對我們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信仰,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整個世界,能夠深刻理解國家在對外方面作出的決策,在內心形成自身正確的判斷,為以后建設更美好的中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法治信仰不堅定

美國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的著名論斷“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深刻揭示了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對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 ,“法律信仰是人們對于法律的一種尊崇敬仰的態度,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并因此而愿意熱忱地捍衛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受到封建迷信觀念影響及法治建設的漏洞,多數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或是不堅定。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國的法學理論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削弱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有效性,影響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當自身遇到問題時,大學生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尋求關系來解決,雖然期待法治社會的到來,但內心依然缺乏信仰,沒有真正認同法律;或認同法治,但依然不守法,權利意識強,但義務意識薄弱。

(二)法律知識匱乏

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在校大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在學校進行功利性學習。大學非法學專業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尤為單一,主要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兩個章節?!胺ㄖ谓逃辈⒎且粋€單獨的學科,而是歸屬于“德育教育”,沒有自身獨立的學科地位,并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非法律專業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的法律知識的教授依賴于僅有的兩個章節未免太過匱乏,更別說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同時,法律課程教授的內容與社會實際情況脫節,更加導致大學生學習法律的實用性減弱。再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任課教師在法律知識的局限性,大多數只會照本宣科,沒有過多的深入研究,不能對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養起到深刻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因素導致大學生獲取的法律知識極其有限,在意識層面不能夠架構起對法律的信仰。

(三)知行脫節

大學生缺乏法治意識,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發生侵犯自己權益的事件后,固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陳舊觀念。一方面,忽視法律的權威,摒棄其作為行為準則。在面臨熱點事件時很容易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表現出不理性的情緒化傾向。鑒于大學生群體極易受到社會不好風氣的影響,不但不能減少糾紛,很可能會加入其中,成為加劇糾紛發生的主要群體。另一方面,曲解法律,導致法律在實際生活中朝著不好的方面被應用。例如,大學生過分強調自身的權利,忽視自身應當履行義務的情況大量存在;也有大部分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儲備,利用自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身份,鉆法律的空子。這樣的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被不法分子利用,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途徑

(一)教學創新是夯實法律基礎的關鍵

“法治國家的目標,是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而構成這一成熟社會的基石,則是具有現代科學文化專業知識以及一定法律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高校,在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方面任重而道遠” 。加強法治意識的培養是全民之舉,而加強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是全舉之重。大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一方面通過系統的學習能夠深刻領悟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無視法律的威嚴,任意踐踏法律,放棄自我。一個沒有法治意識的人,懂得的專業知識越多,反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 。作為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陣地,做好大學生法制教育,對于大學生自身、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均具有深遠的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環境,在已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對大學法律課程的創新刻不容緩。在授課內容方面,緊跟法治時代主題,任課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的法律熱詞、法律事件等豐富授課內容。在授課方式上面,可采取以案說法、法制宣傳、旁聽庭審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法律產生興趣,并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互聯網技術,例如微信、微博、互聯網通訊等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

(二)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是客觀要求

社會法治環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社會管理和文明建設的法治化特征。法治環境的建設與發展必須通過法律知識的普及,使公民擺脫對法律無知的狀態。社會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和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的法治水平、法治精神、法制宣傳以及人們的行為等構成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社會作為法治生活的重要土壤,有責任為大學生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

全社會應該營造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環境,不斷構建一套良好運作的司法體系。唾棄和改變傳統的法律觀念,樹立符合現代化的法治觀念。在全社會確立法治的價值精神,加強公民對法治的信仰,自覺服從法律。具體而言,良好法治環境的營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權力受到約束。公職人員一旦徇私舞弊,必將危及和破壞法律的權威性以及法律的有效實施,破壞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動搖整個社會的政治基礎。二是確認與維護公民權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其擁有的各項合法權利均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具體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實現公民權利的保障是法治思想的最終目的,也是社會法治環境優劣的重要判斷標準。

(三)大學生切身實踐法律是最終目標

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要任務,從自身著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實踐來強化自身的法治意識,理性的運用法治理念指導自己的行動。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對法律知識的獲取、法律意識的養成、法律文明的傳播要有先行者、法律先鋒者的意識,以法律為行文準則,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這才是法治社會賦予公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

將法律制度轉變成法律實踐需要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首先,扎實法學知識。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強調行動的時候,我們首先應當是具備了相當法律基礎知識的人,才能在具體的法律實踐當中有意識的用法律來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法學教育。其次,知行合一。法律課程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習知識是方法,而法律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才是目的。在具體面對需要應用法律的領域,盡量運用法律人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不能意氣用事、重義氣而忽視法律的權威。不但要有權利意識,更應該具備義務意識,積極主動履行義務。最后,在實踐中發展法律。法律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落后于社會存在是客觀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生在具體實踐生活當中,善于發現現有法律法規當中的漏洞,為法治社會的不斷向前推進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釋:

人民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ttp://bbs1.people. com.cn/post/2/1/2/142851054.html.

郭新建、岳雪.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路勁研究.社會民生.2015,12(56).140.

陳華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踐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1-26.

王勇、李赟赟.淺談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2(10).411.

參考文獻:

[1][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周偉.試論法治理念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導刊.2012(1).

[3]劉佳.中國法治化的現實基礎.中外法學.1999(1).

猜你喜歡
法治意識培養途徑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愛國不能僅憑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意識培育研究
高等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討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