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傳承與創新研究

2021-01-03 20:09楊雙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35期
關鍵詞:視覺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摘要: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模式呈現出統一發展的趨勢,為了能夠在現有基礎上促成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我國嘗試通過強化“非遺”文化的元素去豐富視覺傳達設計模式,以期能夠創造多元、多樣的設計格局。在本文當中將立足于“非遺”融入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的形式展開探究,嘗試從傳承和創新兩個視角分析視覺傳達設計的新發展途徑,以期能夠為視覺設計、非遺傳承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設計;傳承;創新

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事業發展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為“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始終都是文化事業發展和建設的關鍵內容。作為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我國除了歷史文明深厚,各種藝術文化和生產技藝也是十分豐富,這都促成了“非遺”的出現和發展,時至今日,我國的“非遺”依然是各行業,尤其是藝術創造和設計領域所重點考慮的文化因素和靈感源泉之一。視覺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其對于“非遺”的傳承和創新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助推我國的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符合新時代的特征的重要動力。

一、中國“非遺”視覺設計元素的形式分析

(一)文字

“文字”(此處特指漢字)是在我國的“非遺”視覺設計當中非常直觀、常見的一個元素,其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它伴隨人類的文明發展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文字符號的傳承和創新是比較復雜、動態的,擁有很大的多元性,必須要設計者充分了解其含義和發展背景,并融入到現代藝術、當代文化當中,為其創造新的表現形態。

例如我國“中國鐵路”路徽,是通過“工”和“人”兩個字所組成的,而兩個漢字融合在一起,又突出了“火車頭”形象特征,巧妙的是,“工”字位于下方,還是鐵軌橫截面的意向表達,整個路徽十分簡潔明快,形象地傳達出鐵路人的形象,甚至于在如今的視覺藝術設計領域當中,這一標志也仍然是經典之作;與之相似的還有“京杭大運河”的標志,其logo應用“運”字作為表達,又展現出了河流的形態,十分有內涵。畢加索先生曾經說,漢字每個字都可以是一張畫作,證明漢字是具備十分深度的內涵的,在視覺藝術的創造下,賦予了另外的靈活性和審美價值。

(二)色彩

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不同的顏色都有不同的含義,其中紅黃藍“三原色”作為較為基本且多見的色彩,更多的人會在前面加上一個“中國”,如“中國紅”和“中國黃”,其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喜慶和溫暖的含義,如在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在開幕式上展示的“火炬”設計就同時應用了這兩種顏色,展現出了大國向上、熱情奔放的內涵;再如,“中國藍”作為一種相對較為沉穩的顏色,體現出了十分人文藝術的內涵。

色彩本身也是“非遺”視覺設計當中的關鍵語言形式,其和其他符號共同組成了設計元素的體系,而色彩本身構成要素相對豐富,需要注意在應用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成本也偏高,對于設計者本身的審美能力來說也有較高的要求,這顯然會令“非遺”通過色彩呈現出來的傳承和創新發展面對較高難度,必須要加以完善。

(三)圖形

在非遺當中,很多圖形具備精致且細膩的特征,比方說無錫的“精繡”,其繪制事物的形態,同時也繪制顏色,擁有非常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美麗。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非遺”當中對傳統圖形符號的傳承和創新也面對著較大的窘境;圖形符號是否能夠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和現代漢語語境,必須要“非遺”保護者、傳承者依照現代設計手法和藝術技巧針對“非遺”傳統圖形符號加以二次創造,強調“非遺”典型特征,令其更好融入到現代語境當中,促成有機融合。

比方說,我國央視借助公益宣傳廣告“品牌的力量”,將我國的“水墨”所具備的“從無形至有形”的特征利用起來,融合了魚、山水、仙鶴、龍、長城等形象,還展現了“太極”、“奧運”、“航空”等等現代形象,將廣告想要傳播出來的人和事物都意義呈現出來,無論是畫面質量或者藝術表達都行云流水,十分流暢,創新了設計技巧,也給廣告包裝帶來了新的思考方向,自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二、中國“非遺”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和創新

(一)傳承:重視保護,智慧賦能

1.政府出面,出臺落實支持決策

“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并非簡單且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它是一個持續性、系統性的工程,必須要整合社會各界的力量,才可以真正意義上促成“非遺”視覺設計元素有效保護和全面傳承。作為行政單位,政府部門在這一過程中占據較為主導性的地位,政府部門也必須要積極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認識到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和創新的價值,配套政策和扶持方案,積極調動政府部門的主導性作用。

其一,完善制度設計。政府部門可以結合“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和保護的制度予以全面的強化設計,立足國家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的高度探索非遺當中具備較高審美意義的設計元素予以傳承和創新,配合相關決策,提升政府宏觀引導的力量,令地方政府得以在引導下發展設計藝術,同時鼓勵地方政府部門和各級行政單位、民間力量等合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非遺設計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其二,落實鼓勵政策。在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其屬于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因此經濟效益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體現出來的,也正因如此,非遺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和創新始終缺少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撐。顯然,這需要政府部門立足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傳承高度,落實政策,積極鼓勵民間企業、設計社團等參與到設計元素的保護、創新和傳承當中。

其三,發展人才團隊。政府介入主導發展的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強化“非遺”傳承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任務之一,作為政府部門必須要立足于“非遺”人才需求,落實相關的政策方案,促成非遺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的完善體系;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和當地的職業院校和高等院校合作,實現“校企對接”,廣泛吸納優秀的視覺設計人才,為“非遺”發展和傳承奠定人才基礎、提供關鍵性的執行力量。

2.信息途徑,促進智慧傳播傳承

其一,積極應用網絡平臺加強傳播。網絡在新時代背景下擁有了前所未有過的覆蓋能力以及滲透性,在“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當中,網絡技術平臺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從業人員可以嘗試和當地的文化部門合作,或者和旅游企業合作,利用其網絡平臺,構建立體且全面的“非遺”和視覺設計元素傳承重要性宣傳的系統,實現全民化宣傳教育。

其二,有效融合新興媒體傳播平臺。除了其他網絡平臺之外,設計行業的管理者也必須要立足實際,嘗試探索更加便捷且零碎性的新媒體傳播形式,“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借助自媒體傳播形式,一般是通過自主APP來完成的,同時促進其市場化發展。

3.利用市場,打造新型運作形式

對于“非遺”來說,其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和創新必須要積極轉變運作理念,配合良好的市場機制,建設市場運作模式以期促成更好的發展。

其一,入市。系統來說,“非遺”和視覺設計元素傳承是長期的工作,最為直接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采用入市的方式,應用市場的力量為其賦能。首先,市場資金力量,這是任何文化傳承和設計工作開展的大前提,而且需要持續、大量投入,有必要引入市場參與其中,保證“非遺”文化視覺元素的發展基礎;其次,市場技術支撐,在市場化運作的大環境下,人才力量也能夠涌入“非遺”視覺設計,帶來各種新型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式,為傳承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力量。

其二,品牌。受到市場化影響,品牌效應能夠和經濟效益相互轉換,“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傳承必須要以“品牌意識”為先驅,例如我國推廣的“惠山泥人”和“景德鎮瓷器”等等,除了能夠帶來大量的經濟效益,還能夠在經濟效益發展基礎之上傳承傳統文化,再反向作用于經濟發展,不斷良性循環,在社會廣泛認可的基礎之上實現積極創新。

結合這兩個方面來思考,如今有一些單位已經注意到了“非遺”傳承的渠道。以“剪紙”為例,如今民間剪紙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個性風格,設計師可以直接利用現有品牌將這些文化融入到市場環境當中,或者加以創新優化,或者豐富其刻畫對象,令較為傳統的老品牌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如中國航空的標志(參考下圖1),其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鳳凰”的剪紙圖案,設計成了一只正在飛翔的鳳凰,展現出航空企業的特征,同時也展示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加上“中國紅”的配色,強調了航空企業的激情。

(二)創新:轉變思想,有效融合

對于“非遺”當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加以保護和創新發展并不是“思維固化”,而是要在傳承當中不斷創新拓展,令其和時代發展大背景下的現代化因素相互融合。具體來說,需要積極調整思想,嘗試從現代元素以及現代技術兩個方面尋求創新發展。

其一,“現代元素+傳統元素”。如今時代在飛速發展和進步,視覺設計元素呈現出越來越豐富多彩和多元發展的特征,顯然,這導致了時代和傳統之間的激烈沖突,處理這一矛盾沖突的關鍵方式就是促進融合,確保視覺設計元素“非遺”元素的典型特征基礎之上,融入一些現代化的視覺設計元素,二者相互補充、彼此點綴,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國粹”元素和“汽車”元素的古今融合,我國的國粹文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非常多元,例如京劇、國畫、中醫等等,如果能夠在設計現代化元素的過程中融入這些國粹元素,挖掘其內涵和深度,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創作出的產品勢必會十分新穎且令人眼前一亮,如寶馬汽車,其早在2010年前后就在拓展其高端市場的過程當中融入了國粹元素,探索了中國傳統審美和現代交通工具之間的元素融合形式,發布了“BMW之悅”概念圖,其結構設計以及視覺傳達效果就是一種“非遺”的創新。

其二,“現代技術+傳統工藝”。除了傳統和現代元素的融合,工藝和技術上的融合也是“非遺”視覺設計元素創新發展的一個新嘗試,同時也是一個新沖突。我國的傳統工藝大多繁瑣復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約束“非遺”設計元素創新發展,因此,可以嘗試將其和現代工藝融合起來,促成現代價值觀和審美情趣之間的新發展。例如,我國的毛筆文化(軟筆書法)、陶瓷生產工藝、絲綢編織工藝、剪紙(折紙)藝術等等,可以將其和一些現代工藝相互關聯起來,促成“古代”和“現代”之間的良好契合。以陶瓷為例,除了常用的陶瓷刀具之外,由香奈兒推出的“J12”腕表,應用了高精度的陶瓷材料,其硬度超過不銹鋼,但是重量卻下降了一半以上,耐磨損,設計精妙

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當中視覺設計元素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是十分關鍵的,具備較為深遠的時代意義,其除了能夠有效擴張非遺在民間的宣傳效果,同時還能夠滿足市場化運作對于經濟效益的創造需求、對于文化內涵的豐富作用等等,強調文化影響力。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因為我國尚且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文化等環境都還在上升階段,因此對于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來說還有較多的現實阻礙,需要從業者始終保持著強烈的責任意識,積極實踐,在未來迎來視覺設計元素深度的保護和全面的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悅.湖南民間美術非遺保護視野下的電子書籍的視覺元素設計應用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009):193-193.

[2]張會鋒.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視覺設計元素的保護與傳承[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002):126-128.

[3]袁悅.基于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的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交互性視覺元素設計與應用研究[J].魅力中國,2014(021):241-241.

[4]曾筠毅,何樺.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壯錦紋樣圖形為例[J].智富時代,2015(01X):P.194-.

[5]閆涵.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世界,2019(003):79,83.

[6]邱志茹.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元素的特點及發展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5(005):56-61.

[7]郝沛沛.上黨地區旅游紀念品設計中非遺文化元素的應用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4(03):40-42.

作者簡介:楊雙,女,漢族,吉林四平,1989年6月,大學本科,助理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版畫。

基金項目:四川文化藝術學院2020年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視覺設計元素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CWYA202026。

猜你喜歡
視覺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蚌埠市雙墩遺址對視覺符號的傳承與影響
基于新媒體的視覺設計研究
電子商務網站視覺設計的策略
線上品牌視覺設計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