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詩歌書寫“長征精神”的新向度

2021-01-11 01:17袁昊
詩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長征精神長征紅軍

“長征”作為歷史事件已非常清晰且完整地存在于中國現代歷史長卷之中,事件的本真面目、性質、意義闡釋等,已隨著革命史“元敘述”的完成而形成定論。但因“長征”這一事件所產生的震驚中外的強大影響,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事件,成為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甚至人類史上撼人心魄的“傳奇”與“神話”。對于這一“傳奇”與“神話”,自“長征”作為歷史事件結束之后,各方就開始對其進行整理與書寫,而文學作為常見的書寫方式之一,成為眾多“長征”書寫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檢視“長征”文學書寫史(2),我們會發現有兩種比較明顯的書寫模式,可以歸納為“復原式大歷史書寫”和“人文性小歷史書寫”?!皬驮酱髿v史書寫”,指的是對“長征”歷史事件作全景式總體性的宏觀書寫,并把長征書寫放到革命歷史主流敘事之中,揭示其本質、闡釋其意義;革命史的敘事結構決定了該類長征書寫的文本結構,文學敘事與革命史敘事同構?!叭宋男孕v史書寫”,指的是對“長征”細部進行探視與深入,從歷史細節中展現“長征”的真實性與復雜性,在革命之外,呈現“長征”人文性的一面。

無論是“復原式大歷史書寫”,還是“人文性小歷史書寫”,都不同程度地顯示出一種史詩性的書寫欲望,追求一種史的長度和詩的廣度。所以關于書寫“長征”的文學作品,無論何種文體,都紛紛把史詩作為其創作的最終目標。各種書寫“長征”的文學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充滿了“史詩感”,重大的題材,宏富的結構,典雅的語言,悲壯的情感,成了這類作品的顯著特色。

追求“ 長征” 文學書寫的史詩性是必然的,有其合理性。索爾茲伯里就認為“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是人類偉大史詩?!保?)“長征”文學書寫的史詩性追求與合理性,并不能成為書寫“長征”文學作品具有史詩性的必然結果,可能,但不一定必然。這需要看書寫者對長征的把握程度與寫作能力,不是每一個人的“長征”書寫都能成為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相反有些書寫“長征”的文學作品難以卒讀,空有“史”的長度與可信度,卻與“詩”的廣度與深度缺少關系,“寫實有余想象不足”。由于文體上的差異,小說在書寫重大歷史題材方面,往往具有比其他文體的優勢。因此,書寫“長征”的小說,在總體上看,較為接近“史詩”這一寫作目標,尤其是展示“史”的一面做得比較充分。而書寫“長征”的詩歌,大多數既不能達到“史”的要求,也實現不了“詩”的審美。有學者指出包括書寫“長征”在內的政治抒情詩存在的問題,“缺乏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缺乏新鮮的價值判斷和新鮮的審美發現,更缺乏廣闊的詩意空間。未能超越類型化的認知層面和浮泛的抒情方式,甚至以大量非詩化的語言,進行政治概念的羅列,或是表象的事跡陳敘,或是空洞的吶喊,或是直白的議論,讓人感到陳舊而乏味?!保?)

龔學敏的長詩《長征》卻是用詩歌書寫“長征”的優秀作品,達到了“長征”書寫的“史詩性”要求,既有“史”的骨架,又有“詩”的靈魂與美感,他在濃墨重彩地為我們重新描繪“長征”歷史畫卷之外,還以大量的隱喻和象征開拓了詩意空間,引領我們回味“長征”“神話”和諦聽“長征”這一千古絕唱,“讓我們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上去理解長征的意義?!保?)

龔學敏的長詩《長征》,創作于1995年,2005年單行本初版,修訂本則在2016年出版。整首詩有2500行,分為二十三章,每一章是對“長征”全程一個個具體地點及其事件的書寫。在各章后都附有注釋,對該章相關史實進行說明,以便讀者能經驗性地進入詩歌。因有這樣較為詳細的史實注釋,以及各章詩行中或隱或現的歷史人物與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長征”的歷史圖譜,具有了“史詩”之“史”的特質。更為主要的是這首長詩對書寫“史詩”之“詩”的貢獻。如果說“史詩”之“史”是為了獲得廣泛的“公共性”目的的話,那么“史詩”之“詩”就是為了表達詩人的審美追求與形上之思?!堕L征》這首長詩,在后一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最讓人眼前一亮。下面以《長征》第二章為例,加以具體解讀。

《長征》第二章共十一節。第一節寫蘇區各部隊集結于都準備開始長征,詩人主要筆力是形象地書寫集結狀態,“用月光擦拭每一支銅號”,一開始就詩意地寫出夜晚集結的形態,用深含中國傳統美學意味的“月光”一詞暗指長征將使中國革命真正走上自己的正確的道路?!白屗蓄伾拈L鬃整齊墜落/讓方言的嘶鳴/成為一棵故鄉樹,高高地長在/于都河邊,所有的槍、矛和大刀,以及/所有握過它們的手,像一切河流一樣/匯聚在了一起?!保?)“長鬃整齊墜落”,既是寫實,馬只有奔跑的時候鬃毛才會飛揚起來,集結完成,從各地奔跑到于都的戰馬的鬃毛自然會垂下;又是寫虛,用馬鬃整齊墜落,形容紅軍的訓練有素,行動迅速整齊;墜落又暗指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罢R”與“墜落”這兩個審美相反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語言的本身的沖突和張力,更加突顯出向死而生、鐵血奮戰的紅軍精神?!胺窖缘乃圾Q”,指的是紅軍戰士來自祖國各地,說不同方言,顯示了共產革命在全國的影響力。這些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紅軍戰士,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像一棵完整的樹,像一條連綿的河,非常形象地寫出了集結于都紅軍們的形態。

第二節,繼續寫紅軍集結于都后的形態,而且寫得更加具體,“所有的獅子都在凝視自己血色的眼睛?!薄蔼{子”指代的是紅軍戰士,“凝視自己血色的眼睛”寫出了紅軍戰士雖然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但依然堅定著革命的方向和目標。敵人的瘋狂圍剿沒有摧毀戰士們堅強的信心,相反激發出自身更大的力量和血性,以及對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定意志?!白笫至髯叩孽r血/只能把紅色,金屬般堅硬地傳遞給右手?!狈磭嗽庥隽藨K烈的戰斗,損傷嚴重,但是戰士們的意志更加堅決,紅色血脈持續傳遞,革命的意志依然金屬般堅硬。

第三節除了寫戰士們的精神狀態之外,加入細微的心理描寫,“一條與寒冷的易水/本質相同的河流,/用酒凝重欲滯的小調/握一握習習涼風石頭的手,和嶄新的旗幟?!薄耙姿?,荊軻刺秦王,與燕太子丹相別于此,有訣別悲壯之意。戰士們即將開始長征,前路漫漫,未來莫名,站在于都河邊,未免不起訣別悲壯之感。詩人非常巧妙地以歷史典故來書寫戰士們細微的心理波動。同時在該節也書寫了敵人繼續圍剿的嚴酷形勢,“在玻璃的甲殼后面/子彈和硝煙的罌粟花開滿了整個身軀?!薄安AУ募讱ぁ敝敢呀浤軌蚯宄吹綌橙祟B固的圍剿正在一步步地逼近?!袄浰诨ㄩ_滿整個身軀”指敵人及其勢力已經占領了整個蘇區。

第四至八節,集中書寫毛澤東。這幾節書寫毛澤東的內容,又分為三個層次:第四、五節寫毛澤東在嚴酷形勢下的狀態和精神內面,“一位名叫毛澤東的湖南人,在于都城北門/一朵樸素小院的花蕊中間,席地而坐。/用農民的手,蘸一蘸家傳的月光/梳理思緒修長俊美的頭發?!泵鎸橙睡偪駠说膰谰蝿?,以及即將開始的漫漫征途,毛澤東沒有慌亂,沒有頹喪,沒有退縮,而是成竹在胸、氣定神閑。詩人用非常樸實的細節展現了偉人毛澤東在困難面前的非凡氣質。成竹在胸與氣定神閑背后,實際上他在殫精竭慮地思考,“誰可以感受秋天的月亮,照在臉頰上的/分量。/與月光一樣清瘦的毛澤東,恍若刀鋒里折射出來的/水,流出木質的門檻,/把手伸進門檻深處花朵共同的歸宿?!鼻镆沟脑鹿鉀]有分量,只有清寒。在清寒秋夜里郁郁踱步的毛澤東,苦思革命前途與長征未來,身影與秋夜月光一樣清寒與消瘦?!坝棉r民的手,蘸一蘸家傳的月光”既說毛澤東的農民出身,又暗指中國革命將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此處的“月光”和此節開始相互迎合,起到了一脈相承的作用。

第六節,宕開一筆,沒有繼續寫毛澤東現實狀態,而是回溯性書寫毛澤東在民眾中的地位,“只能把名字叫毛澤東的/三個/漢字,輕輕掛在門楣上,然后/和顏色衰敗的陳年春聯一道/用水晶的鰓過濾?!敝袊癖娪兄约簶闼氐男叛?,把毛澤東的名字如春聯一樣掛在門楣上,可見民眾對毛澤東的信仰程度。毛澤東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以及蘇區的發展作出了卓著的貢獻,當地的民眾樸素而又準確地看到毛澤東的作用與影響力,不自覺地把毛澤東看成改變生活狀態的希望與救星?!坝盟У啮w過濾?!敝笟v史是由人民水晶一樣透明的鰓來梳理的。

第七、八節寫毛澤東指揮紅軍渡過于都河。詩人寫出了毛澤東在指揮中的自信、果敢與堅定,“正一正八角的帽子,和五角的紅星。于都河上/誰的五指,搭在兩岸之間的五座浮橋”,紅軍能在于都順利渡河,與毛澤東負責指揮搭建的五座浮橋有直接關系,顯示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能力?!罢l的目光正在撫摸/1934年10月18日夜晚的那段水面,和水面上/負重的馬用情感顫抖著的天空?!泵珴蓶|作為指揮者,目送所有紅軍順利渡河?!澳闵铋L的手指,為那些過往在空中的太陽、月亮、/星辰、/鳥,構筑通向自由的、唯一的/門?!薄澳恪被卮鹆饲懊鎯商幍摹罢l”,詩句隱喻性地表達了毛澤東的地位與作用,他為中國構筑了唯一的自由之門。

第九、十節寫渡河之后紅軍將要面臨的險境,書寫的是長征的艱難性,以及堅韌的希望?!扒胺?,是比一切的河流都要崎嶇的路?!薄霸鹿庵酗w翔的鳥/把眼瞼鐵一樣沉重關上?!薄捌閸绲穆贰奔仁菍嵵敢彩翘撝?,暗示的是長征將要遭遇到的自然險境和社會險境;“飛翔的鳥”是隱喻,指的是敵人連續的圍追堵截。盡管如此,但長征仍充滿希望,“想要踏水無痕的馬/把純粹的草,植在遠方尚為營建的/草地上?!薄榜R”代指的是紅軍戰士,把草種植在更遠的草地上,顯示了決心與希望。長征堅韌地向未來前進,且充滿希望。

第十一節,對整個長征的“于都段”進行抒情性總括?!坝诙己油该鞯臉涓?,用月光中的鳥鳴/撫摸過去的花朵。以及孤獨的/英雄。和那枚在中國天空中獨自飄蕩的/紅葉?!薄凹t葉”作為一個象征性的意象,貫穿于整個長詩。以此意象收束該章,既深化了“于都段”在長征中的重要地位,又使該章有機地融入整個長詩之中。

通過對《長征》第二章的細讀,會發現與我們慣常所讀到的關于書寫“長征”的詩歌的巨大差異,不會讓人感到枯燥與干澀,反而會生出詩意的怡人之感。詩人把已被眾多書寫“于都”這一長征重要節點的史實加以詩意化的創新,并想象性解讀毛澤東在于都時的狀態與精神內面,豐富且擴大了毛澤東這一人物形象??梢哉f,龔學敏對包括“于都段”的長征書寫,既達到了長征書寫的史詩目標,同時又力求超越這一目標,開啟了長征書寫的詩歌新向度。

龔學敏的長征書寫詩歌新向度,首先體現的是他對長征精神的深度開掘。通常,包括詩歌在內書寫長征的文學作品,重點是凸顯長征的革命精神,具體表現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苦、不怕死,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也有一些作品把長征精神展開為中華民族精神。在龔學敏這里,他更進一步,把長征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起來,長征精神不僅是一個政黨的精神,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而且是整個人類的精神?!伴L征的勝利,是面臨絕境時的人類的絕地逢生?!保?) 在人類不斷完善自身、追求幸福的時候,長征應該被視為人類求生存和渴望自由的一曲凱歌,長征精神應被整個人類所銘記與學習。實際上,最早把長征精神與人類精神相連的是斯諾,他完整了解長征事實之后,馬上想到長征精神與人類命運抗爭精神的相似性,“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詫異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保?)長征過程所體現的如此多的精神特質,確實涵蓋了人類命運發展的各種精神面向,斯諾敏銳地發現了兩者內在的相似性。令人遺憾的是,在漫長的長征書寫史上,我們的詩人卻往往忽視或窄化了長征精神,對長征精神的人類精神面向關注不夠。龔學敏的這首長詩,是對斯諾所指出的長征精神與人類精神契合的延續,同時又進行了開掘與拓展,他在抓住精神相通一面之外,進行了創造性的詩意表達,使長征與長征精神充滿美感,使人神往,有效地激活了長征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壯大與持續性生長。前面我們對《長征》第二章紅軍長征“于都段”的書寫,就可窺見龔學敏對整個長征書寫的全貌。

龔學敏書寫長征的詩歌新向度,第二個體現是他以現代詩的技法來對重大歷史題材(如長征)的書寫。龔學敏在《長征》中所運用的現代詩歌技法很多,我們僅以他對意象的使用為例。龔學敏應該是當代詩人中善于營造意象的高手之一,從他對高原自然意象的書寫,到對歷史物象的書寫,他都能獨出心裁。他筆下的意象,令人愉悅而又啟人沉思。在《長征》中,龔學敏更是匠心獨運地創造出眾多意象,比如貫穿整個長詩的“一條紅色的河流”(長征行進圖)、“像星星樣飄動的紅葉”(長征紅軍整體)、“銅號”(紅軍部隊)、“馬”(紅軍戰士)、“罌粟花”(敵方勢力)、“蝙蝠”(敵人)、“寒鴉”(敵人)等等。這些意象的含義可以多層解讀,因使用的具體的情境不同,在具體含義上能隨機轉換,但作為貫穿長詩的主要意象,它們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群,成為解讀詩歌的場域,具有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的效果。而且龔學敏非常善于把各種意象、情景、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造成一種意象圖景,生成特定的感性經驗,達到情與理的統一,與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相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龔學敏對長征途中各種自然物象和社會物象的詩意化書寫,這在之前的長征詩歌書寫中是很少見的,比如對湘江西岸界首鎮的書寫、對老三界的書寫、對遵義的書寫、對扎西的書寫等等,都遠遠超出了我們對這些長征地標物象的認知與理解。

龔學敏對長征可稱為新向度的書寫,還體現在他對長征的形而上思考和詩意抒情,以及重回歷史現場的書寫方式,從現場重新發掘長征當代價值與意義,等等。

龔學敏和他的長詩《長征》在眾多的詩人和寫長征的詩歌中獨具特色,獨樹一幟,無論是在長征精神的深度開掘上,還是從詩歌藝術的表現上,以及開創性的書寫方式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開啟了中國當代詩歌書寫“長征精神”的新向度。龔學敏的長詩《長征》為長征精神的推進與擴展,為中國詩歌對如長征這類重大歷史文化題材的書寫,做出了方向性探索,顯示了中國當代詩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預見性貢獻。

注釋:

(1)袁昊,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2)關于當代文學對“長征”書寫的整體情況,可參看胡玉偉《歷史的想象與建構——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長征”書寫》(《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5期。)

(3) [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及其由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第3版,第1頁。

(4)張同吾:《長征·在靈魂深處諦聽千古絕唱(序)》,《長征》,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7-18頁。

(5)同上,第20頁。

(6)龔學敏:《長征》,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年9月第二版,第9頁。本文所有關于《長征》的詩歌引用皆出自該版本,不再一一作注。

(7)吳夢琳:《對話現代長詩〈長征〉作者、詩人龔學敏 那條叫作紅軍的嶄新河流》,《四川日報》2016年9月27日。

(8)[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64頁。

猜你喜歡
長征精神長征紅軍
李紅軍美術作品欣賞
紅軍不怕遠征難
紅軍長征起止于何時?
智珠二則
智珠
十送紅軍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二則(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