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免疫炎癥指數SII與卵巢癌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2021-01-12 08:42杜淑敏任玉環
關鍵詞:中性卵巢癌粒細胞

杜淑敏,任玉環*

(1.青海大學研究生院,青海 西寧 810000;2.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它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只有15%的卵巢癌是在早期被診斷出來,約70%的病例在進展期之前未得到診斷,且卵巢癌在臨床上早期一般無明顯不適癥狀,晚期僅表現為腹脹、腹痛等腹部不適,俗稱“沉默的殺手”,5年生存率約為47%,這一數字在過去20年一直保持不變,所以說卵巢癌是最致命的婦科惡性腫瘤[1]。因此,迫切需要發現新的生物標志物來協助卵巢癌的早期診治。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在腫瘤發展的不同階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包括起始、進展、惡性轉化、侵襲和轉移。近年來,NLR、PLR是研究較多的腫瘤相關炎性指標。研究發現PLR、NLR的高水平與多種類型腫瘤的不良預后、疾病進展等顯著相關。然而,與NLR和PLR相比,基于淋巴細胞(L)、中性粒細胞(N)和血小板(P)計數的系統免疫炎癥指數(SII)整合了更多的炎癥和免疫指標,能夠全面反映宿主炎癥和免疫狀態的平衡,其高預后價值已在多種腫瘤中得到證實,如肝癌、宮頸癌、食管癌和肺癌[2]。

1 炎癥在卵巢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卵巢癌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至今不清。不斷排卵理論最早由Fathalla于1971年提出,強調終身排卵數與卵巢癌的關系。其他假說有基于高雌激素水平的促性腺激素假說、炎癥假說和月經逆行理論[3]。在眾多假說中,慢性炎癥似乎在解釋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在宮頸癌、肝癌和食道癌中得到了證實。關于卵巢癌的病因先前的假設已將風險歸因于終生排卵過多或類固醇激素升高。炎癥可能是排卵事件的基礎,因為在排卵過程中會引起炎癥反應。卵巢癌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石棉和滑石粉暴露,子宮內膜異位癥,不能直接與排卵或激素聯系在一起,但會引起局部盆腔炎癥。另一方面,輸卵管結扎和子宮切除術可能是保護因素,可能是通過減少卵巢上皮暴露于炎癥的環境來實現的。炎癥會導致細胞損傷、氧化應激、細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升高,這些都可能是導致癌變的原因。炎癥可能是卵巢癌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因素,這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途徑。

2 炎癥相關細胞在卵巢癌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癌癥和炎癥是有聯系的,細胞免疫系統是炎癥反應的關鍵。外周血液中的免疫細胞和炎癥細胞,如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被認為可以導致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這些細胞與多種腫瘤的進展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性粒細胞通過與血液、腫瘤微環境(TME)中的癌癥和免疫細胞相互作用,在癌癥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是癌癥進展的關鍵驅動因素,因為中性粒細胞促進了腫瘤的進展,包括增殖、侵襲、轉移及免疫抑制。除了在腫瘤部位的作用外,中性粒細胞似乎還通過系統性的行為促進了腫瘤的進展,例如,中性粒細胞能夠護送血液循環中的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并促進其外滲至轉移部位。淋巴細胞具有強大的抗腫瘤免疫功能,可以抑制多種腫瘤的進展,據報道多種腫瘤的淋巴細胞水平升高與預后良好有關。淋巴細胞減少可能通過誘導細胞毒性細胞死亡和阻止腫瘤細胞增殖和遷移而影響其在對抗腫瘤細胞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降低對惡性腫瘤的免疫應答。血小板通過多種機制積極促進癌癥進展,包括保護癌細胞免受免疫監視、協商癌細胞在微血管系統中的阻滯以及刺激血管生成。血小板似乎是促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的主要生理轉運體。此外,它們通過血小板衍生的微粒、microRNA、脂質和多種表面受體影響血管生成的過程。

3 SII在腫瘤中的作用

2014年,Hu[4]等人提出了一個指標,他們稱之為系統免疫炎癥指數(SII),來預測肝癌根治性切除后患者的預后。SII由術前每升外周血血小板(P)、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計數按公式計算:SII = P x N/L。近年來,SII已發展成為預測肝細胞癌、生殖細胞腫瘤等患者預后的重要工具。這種結合外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的新的綜合預后評分在預后評估方面比單個細胞類型的因子更有效,可能是因為更好地反映了宿主炎癥和免疫狀態的平衡。SII較高,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水平較高,而淋巴細胞水平較低,表明患者的免疫反應較弱,炎癥反應較強。它可能與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有關,從而導致預后不良。

4 SII在卵巢癌中的作用

2018年Nie D[5]等人, 回顧性分析了55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發現與PLR、NLR等其它炎癥指標相比,SII整合了更多的炎癥和免疫指標,能夠更客觀的反映癌癥患者的炎癥和免疫狀態。高SII(≥612)與FIGO晚期、淋巴結轉移、腫瘤復發相關。與SII水平低的患者(<612)相比,SII水平高的患者(≥612)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明顯較低,SII是卵巢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5 小結與展望

卵巢癌是婦科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由于其無癥狀的進展,經常在晚期被診斷為不治之癥。一些已識別的免疫學和組織學生物標志物已被用于評估卵巢癌預后,但這些生物標志物通常依賴于原發腫瘤標本,且費時費力。由于SII所涉及的數據很容易從血常規檢測中獲得,血常規測量成本低、可行性及可重復性好。SII被認為更客觀反映了宿主炎癥和免疫狀態的平衡,高SII與卵巢癌的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腫瘤復發相關,SII是卵巢癌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故SII有望成為未來臨床實踐中卵巢癌臨床診斷、判斷預后以及監測治療及復發的生物學標志物。

猜你喜歡
中性卵巢癌粒細胞
基于Oncomine數據庫研究PDE4D基因在卵巢癌中的表達及血根堿的調控作用
miR-181a在卵巢癌細胞中對順鉑的耐藥作用
罕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兒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相關疾病研究
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1例
18F-FDG PET/CT聯合CA125、HE4在診斷復發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轉移預后評估的價值
中性粒細胞在穩態和病理狀態下的免疫調節作用
匯率風險中性理念的內涵及塑造
EUREKA EFFECT?2017引領女裝新中性風潮
高橋愛中性風格小配飾讓自然相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