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照“形式”,讓語言和思維融合發展

2021-01-20 04:33占桔林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形式思維

【摘要】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不能只滿足于知曉文本的“內容”,也不能止步于領會文本的“涵義”,還應進一步觀照語言表達的“形式”,有效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融合發展,彰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形式;語言;思維;融合發展

作者簡介:占桔林(1982.08 -),女,浙江省杭州錢塘區聽濤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歌德談論藝術的這句至理名言,其實對語文教學也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不能只滿足于知曉文本“內容”,也不能止步于領會文本“涵義”,還應關注表達“形式”,實現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融合發展。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在“組塊教學”研究中提出了“以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為核心”的教學主張,認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是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薛老師的教學主張抓住了語文課程的本質。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處于發展關鍵期。那么如何在這個時期有效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融合發展呢?筆者以為,觀照表達形式,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遣詞用語、謀篇布局、寫作手法,是有效的切入點和抓手。下面以小學高年級小說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策略。

一、觀照“形式”,體會人物描寫的精彩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景陽岡》選自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喝酒、上岡、打虎和下岡四個情節,其中打虎部分無疑是整個故事情節的高潮,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刻畫了武松膽大心細、力大無窮、身手不凡的英雄好漢形象。復述“武松打虎”這個情節,評價武松這一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中描寫武松打虎的語段,一邊讀一邊想象打虎的畫面。

接著,出示一組打亂順序的連環畫(圖1),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正確排序,并引導學生概括梳理出武松打虎的三個階段:防守——僵持——反攻。

然后,讓學生再次細讀文本,圈出武松打虎的關鍵動詞,完成動作流程圖(圖2),根據動作流程圖思

考與討論:作者寫武松打虎,為什么要用那么多文字描寫老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老虎的表現可以反襯武松的勇武和機智,更能顯示武松打虎的精彩。

最后,讓學生借助動作流程圖,用自己的話詳細復述武松打虎的情節。其要求和步驟:(1)抓住關鍵動作,不看課文而盡量用自己的話來講述;(2)可以與同桌合作,分角色復述,一人復述武松的角色,一人復述老虎的角色;(3)可以適當地加上動作、語氣和神態,增強復述時的表現力;(4)再次出示排好順序的連環畫(圖3),讓學生配上生動的解說。

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聚焦語言表達的“形式”,運用連環畫的直觀形象和簡潔明了的流程圖搭建學生的學習“支架”,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詞語,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彩,這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融合,發展學生的言語智慧。

二、觀照“形式”,領略故事情節的曲折

優秀的文學作品在謀篇布局上往往別具匠心,或體現在寫作材料的組織取舍方面,或體現在記敘內容的疏密詳略方面,或體現在行文線索的明暗交織方面,或體現在文章結構的布局安排方面。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閱讀支架,引導學生領略文章謀篇布局的特點。

課文《刷子李》選自馮驥才創作的小小說中的經典名篇。在語言表達形式上,這篇課文有兩大鮮明特點:一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二是跌宕起伏而又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教學時,筆者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探究曹小三的心理變化過程,并繪制曹小三對師傅的相信指數曲線圖,感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體會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精妙絕倫,領略小小說的文體特點,初步掌握小小說的閱讀策略。以下是筆者的教學實施過程:

師:剛才我們通過品讀,感受到了刷子李的技藝高超。這篇課文要寫的是刷子李,可是我們發現,文中還有一個人物——曹小三,寫得也很具體。為什么要寫曹小三呢?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曹小三的有關句子。想一想,曹小三的心理活動發生了怎樣的起伏變化?通過個體研讀,小組合作,集體交流,完成思維導圖(圖4)。

師: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誰?(刷子李)那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長的篇幅來寫曹小三的心理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兩點:一是刻畫曹小三的心理活動,使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二是對曹小三心理變化的側面描寫,烘托了刷子李的技藝高超,令人印象深刻。

該教學設計借助思維導圖這個支架,形象、直觀地呈現了課文的故事情節發展變化過程,引導學生發現故事的一波三折,體悟曹小三的心理活動,可以更深入地品味人物形象,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探究精神,真正實現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融合發展。

三、觀照“形式”,體會小說主題的深刻

《在柏林》是一篇經典的微型小說,講述了在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的車廂里,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婦人不斷地大聲數著“一、二、三”,兩度遭到兩個小姑娘的嘲笑,當一位頭發花白的準備上前線的預備役老兵道出真相時,車廂里陷入一片死寂。小說篇幅非常短小,寥寥三百多字,卻深刻地反映了一個表現戰爭災難的宏大主題,以小見大顯然是這篇微型小說運用得最成功的寫作手法。教師如何抓住小說“以小見大”這一創作形式的特點,引導學生體會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呢?請看下面的教學設計。

第一板塊:聊聊戰爭,討論經驗世界?;仡檰卧Z文要素:閱讀小說要通過情節、環境來讀懂人物形象。如果要寫一篇表現戰爭主題的小說,根據閱讀或觀影經驗,你會怎樣設計環境、情節和人物這三個小說的要素?談話交流中歸納出三個關鍵詞:戰場、戰斗、戰士。

第二板塊:細讀文本,交流閱讀感受。細細品味這篇小說,在自己最受觸動的地方做批注,交流分享閱讀感受。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預備役老兵道出事實真相的那段話: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F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

在學生交流感受后,教師補充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重大災難。

第三板塊:梳理細節,完成課堂學習單。出示課堂學習單(見表1),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梳理細節,完成學習單,然后交流反饋(表中第三列內容為交流反饋后補充完善的)。

第四板塊:聚焦寫法,體會小說主題?!皺M向對比看表格,你有什么發現?或者你有什么疑惑?縱向對比看表格,你有什么發現?或者你有什么疑惑?這篇小說為什么要通過如此‘不一樣’的環境、情節和人物來表現戰爭災難的主題?”教師利用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文本表達的深意,使學生了解和歸納文章中運用的“以小見大”寫法。

以上教學設計,教師緊扣微型小說“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利用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層層深入,挖掘文本表達深意,體現微型小說結構與寫法上的獨特性,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章所表現的主題。

四、觀照“形式”,習得語言表達的經驗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讓學生習得語言表達的經驗。讀寫遷移是獲得語言表達經驗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其關鍵在于如何創設有效的語境,怎樣實現讀寫的遷移。

六年級上冊課文《窮人》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塑造了漁夫、漁夫的妻子桑娜、鄰居西蒙等窮人形象,而漁夫的妻子桑娜是小說中著力塑造的一個主要人物形象。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寫的是桑娜把鄰居西蒙兩個幼小的孩子抱過來之后的心理活動: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細細品味這段文字,體現了桑娜的忐忑不安、激動、緊張、擔心、害怕、自責、后悔、坦然等一系列矛盾復雜的心情。桑娜既放心不下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又不忍心為丈夫增加沉重的生活負擔,因此她感到忐忑不安,心情十分復雜。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心理活動,恰好表現了桑娜內心的柔軟與善良。

桑娜的鄰居西蒙是小說中塑造的另一個窮人形象,但是文中只描寫了她去世時的場景和外貌,她生前的言行、心理,文中只字未提,而通過留白為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顯然,這是作者在創作小說時有意為之的藝術表現手法。針對文本表達形式上的這個鮮明特點,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一:體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體會桑娜的一系列復雜心情,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質。

學習活動二:發現作者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形式。作者是如何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具體生動地描寫出來的呢?你發現了哪些語言表達的特點?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1)心理活動的雜亂無章,毫無邏輯;(2)大量使用了省略號、問號和感嘆號。

學習活動三:展開合理想象,推想西蒙臨死前的心理活動。西蒙臨死之前,內心一定十分糾結、掙扎。面對兩個年幼的孩子,她的心情是怎樣的?她會想些什么呢?

學習活動四:模仿作者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方法,試寫一段關于西蒙去世前的心理活動的文字。寫好后進行交流反饋。以下是學生寫的一個片段:

西蒙躺在床上,已經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只是放心不下兩個可憐的孩子:“唉,我可憐的孩子!我死了,你們怎么辦呢?……去求求鄰居桑娜吧,只有把你們托付給桑娜,才是唯一的辦法了!……不,不行!……桑娜自己已經有五個孩子,她的日子已經夠艱難的了!如果再把你們托付給她,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我怎么可以向她提出這樣的要求呢?……可是,我就要死去了,我可憐的孩子,我怎么忍心把你們拋下???……如果沒有人照顧你們,你們都會被活活餓死的!……我該怎么辦?我可憐的孩子!……”西蒙使出最后的力氣,脫下自己的衣服,裹在兩個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舊頭巾,裹住了兩個孩子的小腳。她的手垂了下去……

以上教學過程中,學生由讀到寫,從“讀懂”語句的意思到“習得”語段的表達特點,再進一步聚焦到“用”,使學生獲得語言表達的經驗,實現語言與思維的深度融合。

語言與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思維常常需要借助語言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借助語言文字進行思維的過程。語言總是離不開思維,沒有思維含量的語文學習是沒有“生命力”的。實現語言與思維的融合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使命。觀照文本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遣詞用語,理清謀篇布局,明確寫作手法,是實現學生語言與思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形式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