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對話教學,培養綜合思維

2021-01-20 04:33汪劍鋒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綜合思維對話教學核心素養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例,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探究了教學主體與教材對話、教學主體間對話以及教學主體的反思對話,通過對話教學加強學生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讓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地生根。

【關鍵詞】對話教學;核心素養;綜合思維

作者簡介:汪劍鋒(1973.02-),男,浙江省寧波市鎮海蛟川書院(初中部),中學一級教師,曾獲寧波市優質課評比二等獎。

在傳統的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教師授課一般采用純講的方式,教師講學生聽。因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故事性較強,學習一個歷史知識,有原因,有過程,有結果,有影響,有意義。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新東西,雖然程度不深,但是涉及知識面很廣,所以課堂很容易變成講座,即單向度傳授知識。教師自認為講得通俗易懂、慷慨激昂,但收效甚微。學生容易著迷于故事情節而疏于理解和探究,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無甚顯著效果。也有不少教師采取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學方式,課堂上對話聲此起彼伏,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對話沒有發揮其在教學中的應有功能,假對話、無效對話導致歷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難以實現[1]。

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灌輸教學,對話教學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溝通,是一個相互學習探究的過程。目前,對話教學在語文、英語等語言學科中應用較多。追溯中國古代教育史,孔子可以說是對話教學的第一人,《論語》即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輯錄。西方蘇格拉底的助產術也是對話教學的先驅之一。真正的對話理論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首先認識到對話的教育價值,并在其著作《我與你》中闡述了這種關系的重要性。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首次明確提出了“對話教育”這一理念。歷史與社會學科共有歷史意識、空間感知、社會參與、綜合思維、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2]。其中,對話教學為培養綜合思維提供了很大幫助。

目前學界在歷史與社會學科上對對話教學的研究還不多。筆者此文拋磚引玉,以“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例,將對話教學的理論運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來探究教學主體與教材對話(師教對話、生教對話)、教學主體間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教學主體的反思對話(教師的反思對話、學生的反思對話)三種對話模式的策略,希望能借此擺脫傳統的灌輸教育,培育學生的綜合思維。

一、課前師生與教材對話,確定綜合思維培養的路徑

課前對話主要表現為師教對話和生教對話,二者是課堂對話的基礎。師教對話即教師與教材對話,是教師備課的一部分。筆者通過研讀課標、課本、輔助史料,進行了將對話精神貫穿始終的教學設計,將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確立為本課教學的重點,以期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

生教對話即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是學生預習的一部分。教材上的本課內容實際是打散的,分成兩塊:一塊是洋務運動,另一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其中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與洋務運動的經濟改革在內容上有不少重合之處,可以進行整合。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預習起來自然是將課本分成兩塊。筆者提前發一些預習資料給學生,包括洋務運動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介紹,將概念的內涵外延到名詞中打開來,還印了很多圖片讓學生從中得到更為具象的概念,為本課的整合做一個鋪墊,從綜合思維的角度提供了預習資料。

學生閱讀教材和資料后,筆者收到了十幾個課前問題。這些問題有不少從洋務運動的概念、各個方面改革的成效以及對改革的反思等方面提出,圍繞綜合思維形成了一個小問題群落。歷史學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庇幸环植牧险f一分話,也只有有了一分材料,才有資格說一分話。對一個問題的評價極其考驗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生本對話建立的學生與歷史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強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閱讀+反思”的方式引發學生提問,產生激趣效應,為下一步的課堂學習作鋪墊。

二、課堂上實施多重對話,提升學生綜合思維的水平

(一)師生對話:通過明晰概念,提出關鍵問題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如果不注重構建對話型的師生關系,一味地追求實現教學計劃,就會使歷史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使學生處于很被動的學習狀態,逐漸降低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愿意去思考。要想打破這種沉悶的課堂氛圍,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方式,不僅僅是自己在課堂上講,還要鼓勵學生說,傾聽學生的見解,從而構建良好的對話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課堂上,哪怕有不少的師生對話,也只是師問生答,很多情況下是不問不答。在對話教學中,問答雙方平等,不僅可以師問生答,也可以生問師答。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洋務運動,筆者在課上先向學生提問:“什么是洋務運動?”按照歷史學概念,需要從“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做”以及評價幾方面來回答,“是什么”是必須要弄清楚的。關于“什么是洋務運動”,學生各抒己見,十分活躍。這時候筆者就要求前后四名同學分小組來整合概念,派代表回答,回答完問教師回答是否完整,教師給出提示,其他小組代表繼續補充。在不斷補充下,洋務運動的概念越來越清晰,最后教師總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洋務派以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以‘自強’‘求富’為旗號,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等一批軍事工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并創辦了輪船招商局等民用工業和文教事業,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但洋務運動沒有挽救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命運?!?/p>

這個概念里面包括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目的旗號,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以及結局。在師生互問、小組代表補充的不斷推動下,洋務運動的概念越來越完整,這個過程中滲透了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一個名詞的解釋概括,由哪些因素構成。

對“洋務運動”這個名詞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后,教師提問學生:“經過預習和概念整合,你覺得洋務運動作為一個改革,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洋務運動的成與敗”這個關鍵問題在這樣的情境下被拋出來,學生更有興趣,也有話可說。

(二)生生對話:設置矛盾情境,打開學生思路

師生對話的視野會因為身份、年齡差距而稍顯狹隘,而生生對話是同齡人間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因此,教師在課上要積極組織生生對話,分小組討論,分配任務,積極評價,一步步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這對學生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十分重要。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育人,育人包括知識層面的提升,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提升。在精神層面,充分且適當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樹立和鞏固愛國主義思想,使學生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一步將愛國情感內化為愛國的實際行動。教師要充分利用書本上的事實案例,充分調動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了解到在炮火紛飛的年代中國一路走來不容易,同時能夠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深刻貫徹愛國主義思想的精神內涵,助力中國進一步走向富強民主的道路。我們對歷史的學習不能簡單化。對于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有溫情與敬意。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歷來爭議比較大,難就難在如何評價它的成與敗。

例如通過課堂,讓每一位學生都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理性地分析歷史現象,探究“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是不是歷史的必然?洋務運動對當時和歷史又產生了哪些方面的積極影響?探究洋務運動的成與敗對于今天的建設與發展又有哪些方面的啟示?”。

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四個角度,分別是“從自強、求富的目標來看成與敗,從管理制度的執行來看成與敗,從文化教育的推行來看成與敗,從民族工業的發展來看成與敗”。這四個矛盾情境的設置不僅為學生思考提供了角度,而且可以讓學生討論的時候有話可說。

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分前后四人小組討論、探究學習,站立場,持觀點,說理由,結合所學知識派代表進行辯論,教師加以評價。針鋒相對的辯論,既要求學生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也要教會他們主動傾聽他人的主張,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雙方的共性與差異,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所學知識,說明已經基本完成了知識的建構。小組代表的最終陳述,包含整組學生的共同努力,是綜合思維的體現。

通過生生對話,學生發生了思維碰撞,也鍛煉了史料分析整合的能力,開始嘗試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說話有理有據。學生之間的對話帶來的信息比起教師對學生的講授帶來的信息更為深刻,雙方在辯論中交流思想、豐富認知,認識到對一個事物的評價不應是片面的,而是可以有多個角度。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雖然沒有實現自強的目標,但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洋務運動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管理制度上缺少創新。這樣就將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全面化、完整化,站在當時當地的角度有理有據評價洋務運動,形成了史料意識,培養了綜合思維。

(三)生本對話:探究四組史料,加強綜合思維

有些學生之所以覺得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很大一個原因是認為歷史離現在的生活太遠,只是紙上得來,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因此,利用史料作為情境創設的教學文本是歷史課堂中最常用的增強課堂體驗性的教學方式。

在本課中,筆者選擇了四組史料作為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閱讀文本。第一組為洋務派的理念目標、創辦的軍用工業以及最終結果,從自強、求富的目標看成與敗;第二組為洋務企業的盈虧情況、洋務人員的中飽私囊以及洋務軍備的老化落后,從管理制度的執行看成與敗;第三組為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成果以及留學政策的實行,從文化教育的推行看成與敗;第四組為洋務運動創辦的企業和當時其他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從民族工業的發展看成與敗。

四組材料就是四個對話群落,教師在設計的時候需要結合課程內容,保持一定的相關度,爭取帶給學生一個漸進式的情境體驗。在文本閱讀之后,教師必須及時提出問題,將單向度的由本到生的對話進一步落實為生與本的雙向對話。第一組材料,提問洋務派“自強”的目標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這一目標最終有沒有實現;第二組材料,提問根據材料列舉洋務官辦企業和軍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第三組材料,提問列舉洋務運動在廣教事業方面有哪些成就,對以后的發展會有什么影響;第四組材料,提問近代中國工礦業發展的趨勢,19世紀末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要及時給學生反饋,通過不斷探究,增強學生的綜合思維。

三、課后推動學生自我對話,體現綜合思維培養的結果

在課堂快結束時,教師根據四組材料和學生的討論情況,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的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雖然沒有實現‘自強’的目標,但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洋務運動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管理制度上缺少創新?!敝蠼處熞髮W生以前后四人小組為單位,在課后合作完成表1,全面地給洋務運動打分評價。

表格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上完成學習后,學生對于史料分析有了一定的認知和體驗,對于綜合思維也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但還沒有能力做到充分應用,故而教師設計了這個表格。學生給洋務運動的四個方面打分并說明理由,在課后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對話,表格成果能體現綜合思維培養的結果。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蔽覀儗W習歷史,落腳點并不是歷史本身,而是鑒往知來,通過不斷反思、不斷檢討和不斷學習,來完善自身,造福社會。洋務運動本質上是一場改革,并且結果是失敗的,雖然其中頗有可取之處,但還是無法掩蓋其失敗的結果。因而教師設置一些開放的課后問題,如“洋務運動對當今的建設與發展有什么啟示”,是有必要的。建立課后的自我對話,像是一個引子,去激勵學生,喚醒學生,讓學生和自己對話,結合現實問題反思,進一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目標。

四、結語

對話教學重在對話的全面性和平等性,讓對話作為教學手段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一以貫之。本文所述是筆者在對話教學理念下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嘗試,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思考探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相較于傳統課堂,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的落實。

【參考文獻】

劉洪生.對話教學: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1:1.

張漢林.從歷史學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5):14-18.

猜你喜歡
綜合思維對話教學核心素養
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科素養
以整體思維統籌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環視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文綜政治之新視角
對話教學使課堂更精彩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中西文化差別之源:大小關系相反的時空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