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了解學情的點滴做法

2021-01-20 02:21朱萍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關鍵詞:課堂提問

【摘要】我國現在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根本目的是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發展。但是由于學生的性格、興趣、家庭教育的背景不同,他們的認知水平不同與學習能力都不同。全面了解學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了解學情;全面測查;及時反饋;預設生成;課堂提問

作者簡介:朱萍(1968.10-),女,江蘇省揚州育才實驗學校,一級教師。

學情是制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要素之一。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獲,掃除他們學習中的障礙,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情,明確他們薄弱的地方,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在勞動教育及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體驗,培養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相互融合、運用的綜合素養。

一、了解學情,從全面測查中獲知

小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上課,面臨的教學內容是相同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相同的,但是每個學生達到目標需要的時間不相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起點不同。為了設計出適合學生學情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學習本節課原有的認知起點。教師可以采用課前全面動態測查的方法,設計一些與本節課學習內容有關聯的問題,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中,對測查的結果進行分析,了解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對本節課新知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認知達到什么水平等等。

如,筆者在執教“可愛的泥蔬果”一課前,設計了如下的預學單(表1)。

從測查的結果得知,學生對水果類寫了很多,但是對蔬菜類寫得比較少。什么原因呢?筆者訪談了一些學生,了解其原因。有的學生說他很喜歡吃水果,媽媽經常帶他去水果店購買水果,看到了很多種類的水果,顏色鮮艷,形狀又漂亮,所以對水果了解得比較多。蔬菜類為什么寫得少呢?有的學生說不太喜歡吃蔬菜。有的學生說看到新鮮蔬菜的機會少,早上去上學時,奶奶還沒有去買菜,晚上回來時,奶奶已經烹飪好了。還有的說平時不喜歡觀察蔬菜。從訪談中可知,學生對蔬菜類寫得少的原因是不喜歡吃蔬菜,不注意觀察蔬菜的外形和顏色,漸漸對蔬菜缺乏了解,缺少對蔬菜的一些基本認知,加之家長沒有充分引導,學生對蔬菜缺少感性認識,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捏出的蔬菜形狀和顏色與實際的差距就比較大。

于是筆者就反思在什么環節出現了問題,并對預學單進行了改進(表2)。

改進預學單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水果和蔬菜的顏色、形狀通過先認識、再寫、接著再畫,最后在班上交流。這樣在制作的時候,學生對自己需要制作的蔬菜和水果已經有所認知,對水果和蔬菜的外形和顏色也有了構想,制作時就得心應手,捏出的蔬菜和水果既形象,又逼真。

了解學情不是走過場。在教學前,由第一次的課前全面測查到第二次的測查改進,是對學生學情的進一步了解。這種測查能有效地了解學生對水果和蔬菜的顏色和形狀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建立起對蔬菜和水果外形的直觀感受,幫助學生建構形狀和顏色的模型,構建學生認知領域中蔬菜的樣子,這樣學生在制作時才會胸有成竹。了解學情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了解學情,課堂才不會出現學生認知脫節的情形;只有充分了解學情,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主要是由于教師沒有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造成學生的認知與知識之間聯系的間斷。

二、了解學情,從及時反饋中得知

小學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約15分鐘,時間長了,在沒有新的信息的刺激下,思維會產生一種倦怠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勞動成果如果得到承認,其思維會再次活躍。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采用跟進式的及時評價,會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學生的思維。為了照顧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評價,教師的反饋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全面性。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特別是平時最容易被忽視的中等生,同時在反饋過程中要得到學生真實有效的信息,這是至關重要的。大面積及時反饋是教師課上及時反饋學生習得的第一信息源。教師可以根據反饋的信息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進度,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的情況。

如,學習《不倒翁》時,在課堂制作中,一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完成不倒翁的制作。筆者想了解學生制作到哪一步,了解學生完成的整體進度,于是就采用大面積及時反饋的策略,讓已經完成的學生起立,有一些雙面膠沒有粘好也起立了。這樣的反饋沒有真正起到效果,起立的學生會給沒有做好的學生帶來一些心理壓力,打擊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從而挫傷制作積極性。課后筆者就思考通過什么形式既能達到真實的效果,又能讓每個學生都接受,還能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

筆者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嘗試改變這一反饋形式。課前給學生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片放在他們的課桌上。已經完成的,桌面上擺上紅色圓片;還有一點沒有粘的,桌面上放黃色圓片;做了一半的,桌面上擺上綠色的圓片。筆者提問:“如果老師再給你1分鐘,能完成嗎?”學生作了肯定的回答,用1分鐘完成剩下的制作,完成好的進行裝飾。這時,筆者再次進行大面積反饋:把做好的不倒翁放在底板上,端起來。這時班上只有幾位學生沒有完成。這兩次大面積反饋,既讓教師及時真實地了解了學生的制作情況,又讓已經完成的學生有一種自豪感。沒有完成的學生抓緊1分鐘時間加快制作速度,也能摘下勝利的果實。這樣的反饋對學生是一種觸動、一種鞭策,既讓學生不失臉面,又是一種鼓勵,還能讓每位學生的潛力得到挖掘。于是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體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制作過程中,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及時評價,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使學生在活動中投入真實情感,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自豪感。這樣的及時反饋是深受學生喜歡的,調動了學生的動力??傊?,教師可以在反饋中,在活動中獲知學情。

三、了解學情,從設置生成中預知

在課堂教學時,對每一課的教學,教師心中都有一個預設的生成性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學情的變化,教學目標也隨著變化并調整。不同的班級,學生實現預設目標的時間也會不同。

如,教學“我們的出行方式”這一課時,筆者設計的任務單如下(表3)。

在預學中,學生列舉常見的交通工具時,對越是環保的,說的缺點越多,優點很少,這跟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有關。近年來社會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騎行自行車的人數在下降。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小轎車的普及率逐年增加。三四年級的小學生日常出行乘坐小轎車的次數比較多,不會被太陽暴曬,不會被雨淋濕,能獲得舒適的體驗,其心中自然沒有想到:如果人人都乘坐小轎車上學,那么城市的交通將變得非常擁擠,也不明白政府、學校提倡綠色出行的意義。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會明白綠色出行的意義。

于是筆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出示一組圖片:節假日高速堵車的情景;文昌閣某一時間段車流的情況;放學時段校門口道路擁擠的場景。學生看到這一組圖片后,心中的感受明顯不同。接著填寫預學單:你了解哪些交通工具,它們各有什么優缺點。學生知道小轎車方便,速度快,也會造成交通擁堵,于是內心感受發生了變化,有了一些想法。學生再進行匯報時,對自行車、公共汽車等環保型交通工具的優點說得多,缺點說得少。

在課堂教學中,當發現學生的認知受到日常生活經驗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對他們的認知狀況有目的地提前干預,利用圖片、視頻等更真實地反映客觀情況。這樣,學生的生成效果才是客觀的,而不僅僅是自己的主觀意識。當預設的目標學生沒有辦法達到時,教師可以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四、了解學情,從問題回答中悉知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認知起點不同,在學習過程中對新知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層次感,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

如,教學“我們擁抱春天”一課前,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預學單(表4)。

根據學生選擇的類別進行同質分組。這樣,有相同需求的學生分在同一個組里,他們既可以一起收集資料,也可以進行討論、篩選,有利于小組內交流和合作。

第一組學生收集的是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他們舉出了四類。第一類:充滿生機的春,如萬象更新、春筍怒發、春風一度、春色滿園、春和景明。第二類:五彩繽紛的春,如萬紫千紅、桃紅柳綠、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第三類:帶來希望的春,如沂水春風、大地回春、欣欣向榮、春雨如油、寒木春華。第四類:催人奮進的春,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二組學生收集的是描寫春天的詩歌。第一類是以“春”字開頭的詩歌,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第二類是描寫春雨的詩歌,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第三類是描寫春樹的佳作,如“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第四類是描寫春花的詩句,如“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等。

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單的情況,就可以對學生的學情有一個基本了解,知道哪些學生選擇的是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哪些學生選擇的是有關春天的詩歌,哪些學生選擇的是有關春天的樹木等等。學生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認知進行選擇,然后進行收集。從學生選擇的類別能看出學生的喜愛程度,也能看出學生擅長的方面,更有利于學生的發揮。比如喜歡優美詞語的學生,就選擇收集描寫春天詞語的資料。學生在收集的過程中,自然就會仔細閱讀這個詞語的意思,感受這些詞語好在哪里。喜歡朗誦詩歌的學生,受到古詩文的影響,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詩歌,收集的過程也是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一邊吟誦,一邊欣賞。學生收集的時候先要看懂這一句詩的意思,弄明白好在什么地方,反思古人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詩歌,誦讀多了,自然而然地會嘗試寫一寫。

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對學情的了解。學情是教師教學的生命線,學生是教師教育的對象。學生的學情各不相同,獲得的學習效果也會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全面測查來了解學情;通過及時評價學生的認知以及大面積反饋,傾聽學生交流,調整教學內容,獲取學情信息;也可以通過在備課中預設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干預來關注學情,提出課堂問題后,讓學生進行交流,進一步獲得有關學情的一些信息??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有力舉措進一步了解學情,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個性。了解學情可以充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學生的潛能,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以達到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華國棟.差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課堂提問
小學生數學課堂的提問能力培養之我見
數學課堂提問七要
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技巧
用問題打開學生智慧之門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技巧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研究策略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誘,實施生本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