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青竹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播及博物館傳承的可行性研究
——以數字媒體作品留青竹刻項目為例

2021-01-21 09:27李逸凡黃嘉妍
科技傳播 2020年24期
關鍵詞:竹刻青竹博物館

李逸凡,黃嘉妍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留青竹刻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留青竹刻技藝精美,曾被古代文人墨客偏愛,但是在現代,逐漸走向沒落。如何應用新興技術,構造嶄新的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為傳統手工藝品賦能,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 留青竹刻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兑庖姟诽岢觯旱?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1.2 文化需求

留青竹刻傳統手工藝于2006年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由于留青竹刻這項手工藝一直遵循家族范圍內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罕有相關書籍和學術性材料留存。傳統手工藝品不只是過去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想要歷久彌新,與當下文化生活緊密關聯,需要運用科技的力量讓文化可持續發展,煥發新的活力。

1.3 技術支持

Microsoft Director由微軟開放,近些年不斷升級更新,可以增強計算機多媒體功能,為不同類型的多媒體提供更好的播放效果。這一技術也為交互設計提供了更便捷的平臺,對畫質、音質的提升也有顯著的效果。

1.4 發展現狀

留青竹刻雖有一定知名度,但很多年輕人對留青竹刻還是了解甚少。近年來,國內加大了對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的重視程度,例如很多大城市都舉辦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品展覽,其中也包括留青竹刻的展覽,如2014年南博非遺展之常州留青竹刻,2018年由江蘇市文廣新局、市文聯、常州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妙手削輕筠——白士風、白雪飛父女留青竹刻藝術展”等。此外留青竹刻也參加了在米蘭舉行的第42屆世界博覽會。不過,推動留青竹刻在國內外發展還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家、社會以及年輕一代共同努力。

2 創意來源與功能概述

2.1 創意來源

作品創意來源于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留青竹刻。古人好竹,竹刻工藝與書畫藝術一道成長,在眾多的雕刻技藝中,留青竹刻以獨特的色澤、精細的雕工、濃郁的畫韻詩意而聞名于世。中華民族也以竹文化作為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操和高風亮節的民族氣節,提倡虛心、高潔的傳統美德,激勵著中華人民知難而上的精神。竹刻藝術也融合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竹子的關鍵部位作巧妙的加工施刻,根據竹的特性象形立意,完美融合了自然美與人工美,和諧統一。傳承與傳播竹刻藝術對于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十分重要,因此,利用新技術加以推廣也非常必要。

2.2 功能概述

本作品利用圖像、文字、音頻、交互設計等方式向使用者介紹留青竹刻工藝。如圖1《留青竹刻》功能架構所示,《留青竹刻》作品根據嚴整的邏輯進行設計,從文字介紹概況,視頻介紹步驟,到小游戲加深印象,以及最后的作者介紹,完整地向使用者介紹了留青竹刻這一傳統技藝。

圖1 功能架構圖

1)導航?!读羟嘀窨獭返膶Ш浇缑嫦路炙膫€圓環,分別展現并指向整個作品的四大模塊,即竹序、竹刻、竹藝和竹緣。這一界面清晰地介紹了作品的主體部分,為后續環節做指引。

2)竹序。點擊進入竹序模塊。首先,作品通過30s左右的視頻介紹了留青竹刻,給使用者留下初印象。其次,該部分通過交互展現了留青竹刻工藝師的故事。點擊不同制作者的頭像,可以看到他們的人物介紹以及代表作。

3)竹刻。第二大模塊竹刻分為竹之源、竹之具、竹之韻三個模塊,這也是整個作品的核心模塊。竹之源模塊通過GIF卷軸,介紹了留青竹刻的基礎信息。竹之具模塊通過全景圖片,展示了制作留青竹刻需要的工具。竹之韻模塊通過5個小視頻,展現了制作留青竹刻的具體制作步驟。

4)竹藝。竹藝模塊首先通過電子書的形式陳列了留青竹刻的精美成品圖片,圖片展示更具靈活性?;仡櫿麄€留青竹刻概念,增加趣味性。還增加了配對游戲環節,增強了互動性。

5)竹緣。最后,竹緣模塊附加了《留青竹刻》作品的作者及導師個人介紹,給整個作品進行收尾,注重版權意識。

3 交互應用與創新設計

3.1 元素設計

《留青竹刻》作品中的圖片主要通過Adobe Photoshop加工,并用Flash進行加工,使畫面生動立體。Flash動畫使靜態的畫面變得靈動,使用者可以與交互軟件互動,使留青竹刻的歷史、形象更為豐滿。例如,該作品在介紹留青竹刻所需的工具時,將工具圖片嵌入竹簡內,更符合古代的書寫習慣,復古感更加強烈。此外,還運用了電子書插件,使用者以看書的模式瀏覽成品,更為立體。

3.2 小游戲設計

《留青竹刻》作品中的小游戲實現了交互設計的精髓,即通過撰寫代碼實現頁面切換、音效變化,互動的形式加深使用者對于留青竹刻的印象。

3.3 交互設計的未來發展

《留青竹刻》作品只是交互模式的雛形,未來這一技術還有更多方面可以加以運用。例如時下流行的LED大屏,使用者站在大屏正面,簡單做一些動作,就可以與應用程序進行交流。此外,如今語音形式的交互也逐漸被采用,程序可以識別使用者的語音內容,并根據讀入的語音轉化為代碼,進行相關反饋,與使用者互動。

4 高校傳播及竹刻博物館傳承的可行性分析

4.1 留青竹刻發展現狀

1)學校。如今,高校為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協助成立了各種社團、校本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遺憾的是,相對于其他傳統手工藝,竹刻仍然較為冷門。根據《留青竹刻》創作團隊的問卷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學生普遍認為竹刻活動耗時較久,不愿選擇。而高中以下的學生年齡偏小,家長稱學生安全問題可能無法保障,因此,也該年齡段的學生也較少選修竹刻課程。

2)竹刻博物館?,F存竹刻博物館的形式也較為單一。雖然在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與傳統工藝有關的民營博物館正逐漸興起,如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西安民間工藝美術博物館。但竹刻博物館在運營過程中大多遭遇了資金不足、專業人員匱乏、場地條件制約等問題,內部設計不合理,缺乏吸睛點,同時,大多數竹刻博物館背靠景區存在,很少有游客專門去參觀竹刻博物館?!读羟嘀窨獭穭撟鲌F隊考察了宜興竹海、溧陽南山竹海景區內的竹刻博物館,博物館陳列老舊,游客大多走馬觀花,教育意義缺失。

4.2 可行性分析

1)學校。就學校推廣的可行性研究,《留青竹刻》創作者團隊拜訪了江蘇3所中學,上海2所高校。

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拜訪的3所中學都開設了校本課,其中包含手工課,例如剪紙課、篆刻課等,暫未出現竹刻課。這些手工課的課綱中包含了相關手工藝的歷史背景、流傳價值,對傳統手工藝品的傳播有很大的益處。在與3所學校校本課負責人溝通對于竹刻的看法后,負責人皆表示,只要材料方便購買,開設留青竹刻課的可行性很高。尤其江蘇地區多竹海,竹材產量大,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原材料獲取更為便捷。不過,在對大學進行調研時,發現大多高校以社團形式開展課外文娛活動。由于學校態度不明朗、資金支持不足、學生缺乏興趣等原因,大學社團的發展存在一定問題。此外,竹刻較為冷門,掌握竹刻技藝的學生較少,很難開辦社團分享興趣。根據校園隨機抽樣的結果,大多學生表示無途徑了解并學習竹刻,在大學推廣留青竹刻技藝的可行性較小。

2)竹刻博物館。就竹刻博物館角度,《留青竹刻》創作團隊參觀了宜興竹海、溧陽南山竹海兩大景區,并對景區中的竹刻博物館進行調研?,F存竹刻博物館由于各種因素限制,形式單一,僅通過陳列工藝品、圖文介紹等方式進行展示。不過,在與博物館管理員進行初步溝通后,工作人員均表示愿意引進新模式。但是,博物館同樣面臨諸如缺乏能夠支撐交互程序的機器等問題,如若購買機器,成本過高,對于博物館而言需求不大,性價比較低。根據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留青竹刻》創作團隊聯系了景區相關負責人,在溝通中發現負責人對竹刻博物館的發展并不重視。因此,《留青竹刻》創作團隊認為,為提高可行性,團隊應聯動政府宣傳部門,闡述留青竹刻的重要性,在政府組織的資金支持下,實現新技術引進??偟膩碚f,留青竹刻在高校傳播及竹刻博物館傳承存在一定困難,但如果與政府、學校做好聯動,仍然存在可行性。

4.3 留青竹刻校園推廣所需條件

在信息技術更迭的時代,校園作為年輕一代資源更新及共享的重要場所,也是傳統文化手藝傳播、青年人汲取文化知識營養的不可忽視的地方。作為悠久歷史的傳統手藝,留青竹刻的校園傳播必須注意傳播的方式和方法。生硬地灌輸是不可行的,想要更好地落實校園宣傳方案,必須注重以下幾點條件。

1)根據各階層學校的特色進行融合推廣。在小學中,宣傳推廣的方案應增添趣味性,通過展開相關趣味性的線下活動,在游戲中展示留青竹刻的精美作品,傳遞竹刻的相關知識;在初高中學校中,學??梢匝埩羟嘀窨碳议_展講座,也可以在講座中融入本文創作的留青竹刻互動作品,減少單一講座的乏味性。除了進行講座以外,這類學??梢愿鶕n業情況,在娛樂休閑時間增加線下互動性活動,如竹刻專題活動的開展,親手嘗試制作留青竹刻作品,通過專業的導師教學,學習如何進行雕刻。手工活動在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之余,更容易加深學生對留青竹刻的了解。此外,現階段很多學校都展開了很多趣味課程,留青竹刻課程也可以作為趣味課程等融入教學中,接受較為常規的教學,發掘學生的興趣與天賦;在高校校園中,除了進行講座和線下體驗,學校也可以嘗試舉辦與傳統手工藝品相關的比賽,例如宣傳策劃方案大賽。高校的圖書館資源也不容忽視,隨著國家資金資助的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圖書館都配備了先進的展示機器及資源。高校即可引進有關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多媒體程序作為專題,給學生提供資源。

2)線上課程。由于疫情影響,利用線上課程進行教學的模式的逐步成熟并被大眾接納。線上教學利用空間優勢進行跨空間教學,在留青竹刻的傳播中也可以借鑒。留青竹刻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區,對于國家其他地區,也可以利用線上教學的便利,學生可以有更多方式接觸竹刻文化。很多留青竹刻的大師或專家如無法進行線下教學,也可以利用錄播、直播等線上課程方式進行教學,利用時代科技的便利,為傳統文化傳播傳承提供更多可能性。線上課程也更具自由性,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自由發散,進行個性化創作。

3)安全管理。無論線上或者線下的推廣傳播,都需要注重安全管理。就線下體驗而言,在進行留青竹刻文化傳播中,必須配備專業人員或者成年人在身邊指導,避免留青竹刻工具或原材料對體驗者造成物理傷害。就線上管理而言,如需利用圖書館資源,高校應該做好管理人員培訓。對圖書館管理人員進行管理方法和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提高其技術和管理水平,使其掌握正確使用方法。

5 結語

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精髓,應面向更多人群而不是僅僅在博物館無人問津的角落陳列。因此,除了對留青竹刻進行藝術創新,傳播形式的創新也是傳統文化創新的重要一環。在技術為驅動力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新興模式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傳播及博物館傳承,需要社會與個人創新思考。

猜你喜歡
竹刻青竹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
——嘉定竹刻
陌生人
博物館
傳承,讓留青竹刻發揚光大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師周芷巖的竹刻
洪建華竹刻藝術作品
露天博物館
當代竹刻 百花齊放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