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背景下媒體生態解析及應對建議

2021-01-21 09:27
科技傳播 2020年24期
關鍵詞:融合信息

孫 楠

雷神山、火神山5G直播使慢直播這種媒體形態煥發活力;異地同屏這種5G加全息的技術手段打破空間限制;云教育使孩子們在疫情中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接受教育資源;5G已經開始改變信息傳播業態,給媒體融合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但在現階段,媒體往往把“快”和“超清”作為5G對媒體的最大收益,沒有認識到5G的低時延和海量連接性能,能夠徹底改變4G時代流量為主的信息傳輸模式,構建新的傳播場景和產品形態。因此,本文認為,必須加強認知,站在5G的時代背景下看信息傳播,而非從媒體的視角看5G,抓住萬物皆媒的變革,做好“四全”媒體建設。本文還從行業媒體的視角對5G進行理解,5G逐漸應用在智慧城市的各個領域,尋找應用場景給各行業信息傳播帶來顛覆性改變,媒體和行業的邊界也逐漸模糊,行業媒體更有機遇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1 5G戰略的發展環境

移動通信一直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和經濟增長新引擎,也是產業改革甚至是話語權構建的重要驅動,是各國戰略必爭之地。我國通信技術從1G發展至4G,從“空白”發展至“跟跑”“并跑”,但仍沒有掌握核心技術[1]。1987年廣東第六屆全運會上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我國遠落后發達國家進入1G時代,當時的通信市場全部被國外壟斷;1993年我國第一個數字移動電話GSM網開通,2G時代到來,但從基站到手機都大幅以來國外設備進口;2009年工信部發放3G牌照,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迅速占領市場;4G時代我國通信上演了艱辛追趕之路,但是4G技術的核心包括芯片(高通)、操作系統(iso和安卓系統),甚至互聯網尋址(IPV4)都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

在4G時代,傳統媒體面對突然加速的互聯網,話語權一度下沉,推特和FaceBook幫助特朗普贏得大選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從全球層面上說,掌握4G核心技術的美國,掌握話語權,全球數字鴻溝和信息霸權始終存在,網絡信息流極度不平衡。而5G時代底層技術發生變革,呈現新一輪全球話語權洗牌趨勢。各國都開啟了5G布局,日韓在亞洲區域有較強實力,韓國借機平昌冬奧會,推出5G服務,日本也將借機奧運會推動5G商用。歐洲從2012年開始進行5G研究,歐盟國家和地區都已經逐漸開啟5G戰略布局,企圖重回信息技術第一陣營。美國是全球首個開放5G頻譜資源的國家,無論是出于信息霸權防御目的,還是經濟考量,美國都將5G視為最重要的戰略之一。但是各國在5G方面的布局使得美國在4G時代積累的諸多優勢顯示出喪失態勢[2]。

我國高度重視5G發展,將5G視為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的中國視角和路徑。黨中央、國務院、各級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都加強了5G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01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規劃綱要》《2020政府工作報告》等逐步對5G戰略部署和技術方向進行了明確,多省市已進行了5G建設及應用的全面規劃,各行業開啟了5G技術應用的相關研究?,F階段我國處于5G技術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全球信息通信產業中的中堅力量。

2 5G戰略和媒體融合

5G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建設快速的通信網絡,而是充分發揮ICT(信息通信技術)優勢,促進各個產業變革。因此,5G戰略部署并非平地起高樓。2014年8月,《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媒體融合正式成為國家戰略。隨后的6年里,“互聯網+”戰略、數字經濟戰略、“智能+”戰略、新基建戰略逐步被提出,為5G發展積累技術、資源、產業成熟度[3]。

2014年中央提出媒體融合,正是由于智能手機改變人們的生活,可以說4G在當時已經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的崛起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傳統媒體必須向移動互聯網轉變,信息傳播也必須制定新的規則。由于4G的底層技術都沒能掌握在中國手中,媒體融合只能在應用層面發力,在兩微一端上搶占流量和用戶,從而做到信息傳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5G在底層技術層面提前布局,則能夠開啟媒體融合的下半場,信息傳播將呈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態勢[4],發展機遇和挑戰不言而喻。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媒體融合時指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比斯ぶ悄苤灾鼗匮芯繜狳c,是因為深度學習算法的出現和應用,而即將迎來的5G時代,勢必會使數據采集、傳輸、運算有更強的基礎網絡,如何處理海量信息,在海量信息中樹立輿論導向,技術都將發揮更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這也使得5G生態下,更廣泛的信息傳播將會嶄露頭角。例如長虹電器深度布局短視頻,打造草莓臺,除了直播帶貨之外提供“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互聯網信息服務、音視頻制作與服務”。再比如,在氣象行業,互聯網公司墨跡天氣并非媒體,它除了提供數據服務,還采用自動文本機器人,每天針對不同地區產出1.5萬篇天氣服務稿件;氣象部門也不斷升級氣象信息傳播的渠道,以媒體融合的思維傳播氣象信息,從電視轉移到移動端的短視頻業務。實際上,媒體融合不光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也是媒體和行業的融合。這可以視為行業媒體發展契機,信息傳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而行業媒體相比大眾媒體更能垂直行業,較容易地具有服務屬性。

總而言之,在5G背景下,媒體融合與社會治理關系更為密切,通過占領5G技術高地,信息傳播就有了握在手里的依托和載體,從而重塑國際傳播格局,獲得逆轉全球信息流的歷史機遇。

3 5G技術賦能信息傳播

5G對主流媒體能夠帶來顛覆性影響,它不同于傳統ICT技術,關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新一代ICT技術的融合發展。從現有發展趨勢展望,會出現智媒體、泛媒體等媒體形態[4],改變傳統媒體形態單一、缺乏互動、體驗單一、無法實時自動化感知生成和發布等不足[5]。

1)人機共生,智媒體改變信息制作分發流程。智媒體是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全流程,較為初級的應用是機器寫稿。5G使得人工智能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如5G通信與無人機結合,低空數字化這些原本難以想象的情景成為可能。舉個例子,在一些氣象科研項目中,無人機已經實現自動采集氣象信息并輸出報告,但是通信網絡所限,無人機受到電池、距離、數據傳輸的限制,只能在很有限的區域進行信息采集,所收集的也是行業特需數據。因此氣象新聞目前只將無人機定位在拍攝功能上,很少關注其信息自采和傳輸功能。如果無人機有5G網絡作為支撐,擺脫距離和傳輸限制,能夠收集的就不僅是特定數據,而是大自然中任意數據,所輸出的氣象信息就更具普適性,比如第一時間發現龍卷風、泥石流等災害,通過自動寫稿或直播的方式進行制作分發,氣象新聞傳播就會出現全新的業態。2020年,中國移動、復亞智能、大疆等在成都指揮中心通過5G網絡實現對千里之外的深圳現場進行飛行控制,證實了5G網絡能夠使無人機突破傳統操控距離限制,第一時間制作和分發的空中智媒體已經具備實現可能。

2)萬物皆媒,泛媒體改變智能終端。5G萬物互聯的特性也深刻改變信息智能終端和傳播場景。在5G網絡支撐下,更多的計算將轉移到云端,終端設備不需要復雜處理器,也不需要電池維持運算的高功耗,終端約束被解開。室外燈箱會有屏幕,室內家電有屏幕,廚房灶臺有屏幕,萬物皆可以成為信息傳播平臺,而非媒體融合初期的“兩微一端”。文字適應于紙媒,音頻適應于廣播,圖文適應于早期網絡,視頻適應于電視,短視頻、H5等適應于手機,而5G背景下的信息產品形態將再度被改變,會有更加豐富的適應于不同終端的產品。另外,早期物聯網技術大多數用在個人消費端,而5G使物聯網技術直接用于生產側和智慧城市中,例如被視為5G應用下一個風口的車聯網。目前美國一家氣象信息公司已經嘗試通過雨刷器識別降雨強度,通過儀表盤傳播氣象信息,物和物無障礙“交流”,交通出行業態將被改變,交通工具可以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為何,豐田公司表示將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公司,未來競爭對手也將轉變為谷歌、蘋果、Facebook等信息科技巨頭。

3)沉浸體驗,物理空間和虛擬信息融合。目前AR、VR技術由于4G網絡時延,會給人暈眩感,沉浸體驗很難普世化應用。5G毫秒級時延會徹底改善受眾的沉浸體驗。另外,云計算的發展,使得通過AR、VR、MR傳播信息,不需要厚重的頭盔,一副輕便的眼鏡就可以作為終端,沉浸感、互動感和代入感,能夠將虛擬世界和物理空間無縫銜接。沉浸體驗可以顛覆傳統圖文聲響科普教育產品。

綜上,新一代信息通信可以理解為基于5G通信,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處理大數據。應當迅速認識到,5G給傳統新聞業帶來解構性危機,從內容、渠道、終端、用戶、營銷等方面對媒體進行全新的體系化構建[6]。信息傳播終端將極大豐富;信息產品的形態將更加創新;信息除了資訊剛需外更具服務屬性和娛樂屬性;信息傳播更具社會化,傳播主體將不限于媒體,分眾化用戶也會帶來新的分發技術變革。

技術賦能更好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也正因如此,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將發生深刻變化,現有媒體生態將被重構。

4 媒體的5G應用及建議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頒發5G商用牌照,正式標志我國進入5G商用時代。各大主流媒體已經開始搶占5G布局。2020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通過“5G+AI”,打造了iNews、iMonitor、iMedia等新聞系列產品。新華社首次運用“5G+AI”聲像技術,分析哪次掌聲持續時間最長、能量值最大;新華社還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讓記者與代表委員實現跨越時空采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慶70周年慶典、春晚、兩會、世園會、武漢軍運會、澳門回歸20周年等多項重大宣傳報道活動中,進行了5G+4K/8K、5G+VR直播,提升了電視及新媒體觀眾的視覺體驗;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依托中國電信“5G+云網”技術,推出“珠峰十二時辰”系列慢直播,首次向全國觀眾360度全景呈現了珠穆朗瑪峰24小時實時景觀變化。目前,行業媒體對5G的布局相對較弱,一是行業媒體受限于行業,而行業對5G的戰略布局優先考慮業務,比如氣象行業在研究5G時,首先考慮物聯網增強觀測從而提升天氣預報準確率,對氣象信息傳播布局相對滯后,造成行業報沒有外部動力啟動轉型;二是財政人才隊伍限制使得行業報自身對5G布局考慮較少,無論是使用AI自動寫稿,還是使用超高清直播,鮮有行業報涉及。

1)建議媒體要對未來萬物皆媒業態做出預研究??傮w來說,現階段主流媒體只使用了5G“0.1-1Gbps用戶體驗速率”“數十Gbps的峰值數率”“頻譜效率提高”等幾大特性,追求極致的超清、快和信號穩定,即eMBB(增強移動寬帶),對現有傳播場景進行性能提升,而忽略了其毫秒級時延、移動性以及海量連接數密度等特性。這是因為現階段媒體仍然站在傳統新聞傳播的視角看5G,并沒有站在5G背景看信息傳播。5G不是4G的簡單升級,而是萬物皆媒,給現有業態帶來顛覆性改變,媒體應擺脫認知束縛,研究發展趨勢,抓住機遇。

2)建議充分認識媒體邊界模糊的發展趨勢。4G導致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自媒體沖擊主流媒體,而5G會加速“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行業和媒體正在有機融合,新華社率先嘗試了物聯網在媒體領域的運用,2020年成立“萬物為媒工作室”,依托中儲糧6 000多個傳感器和監控探頭,制作發布了《這是一條物聯網新聞!大數據“穿透式”辟謠中國糧食危機》,直觀權威解讀“疫情是否導致我國出現產糧危機”??梢云诖?,當5G應用在生產側后,能夠直接撼動很多行業信息傳播的形式,如氣象行業推行社會化觀測,汽車、航天器、路燈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感知、收集、分析平臺,行業媒體有天然優勢,在第一時間對傳感器收集到的氣象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制作兼具新聞屬性和服務屬性的信息。

3)建議媒體提前布局各種智能設備的入口[7]。如果說現階段,各行各業看中媒體的渠道和平臺,這種情況也可能被5G改變,交通、家電、醫院、學校、戶外大屏都變成信息載體,渠道和平臺就不會被壟斷在媒體手中。媒體應當構建信息傳播場景,提供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專業化的新聞信息服務。行業媒體更是應當細分用戶,通過大數據與算法對用戶進行身份畫像,為行業信息傳播做好場景研究和布局提高信息傳播針對性,培養用戶習慣,實現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8]。

猜你喜歡
融合信息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訂閱信息
展會信息
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