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敘事中的聲色詮釋*
——基于圖像語言的繪本治療路徑研究

2021-01-28 07:26
大眾文藝 2020年20期
關鍵詞:繪本圖像創作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繪本治療是一個通過繪本藝術的深入體驗慢慢改變知覺、感受與行為的逐漸展開的緩慢過程。不同于單一的繪本閱讀,繪本治療著重于對創傷經驗的圖像敘說,運用創造性思維將想法轉換為行動,鼓勵創意表達,在表達過程中試探性地嘗試改變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為個體的生命故事創建多元的可能,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重新探索問題與自我的關系,在連續性的視覺圖像中共建一個安全空間進行自我的外化。當繪本的圖像與敘事的波長合為一體,在故事的表達中呈現對周遭世界以及自我存在的認識與理解,繪本中的視覺、聲音、哲學便得以融合,能夠產生全新的意味深遠的語言體驗。以聽障兒童為例,繪本創作以及繪本演繹過程中,不借助口語的溝通我們便能窺見其世界觀中的模式與主題,探索其表達中的潛意識。

一、繪本的多義性

繪本的歷史并不悠久,誕生于17世紀,興盛于19世紀的“插畫黃金時期”(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1]不同于其他文學類的插畫表現,繪本中的圖像占據了大部分篇幅,且其表達相對較少受限于文本框架,在繪本中圖像的重要性遠勝于文字,在契合文本精神的基礎上有時也可以脫離文字單獨承擔起敘事的責任,甚至成為輸出個人情感的獨立媒介。當然,繪本中的圖像不僅具有獨立意義的可能,還能夠激發美學的多元實驗精神,正如杜莫里耶(George du Maurier)所言,插畫書籍是一種內心渴望。

語言的表達不僅僅局限于聲音,還包括了韻律、節奏和語言的表達方式等其他感性的內容。當語言僅限于聲音的時候,它的內涵還不夠豐厚。繪本的圖像作為語言的表達方式之一具有超現實意味;但又不同于超現實主義,這對兒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更容易被接受且更富趣味,想象力也將被更大程度的激發出來,可以喚起讀者的無限幻想。與單純的繪畫作品不同,繪本是基于繪畫的另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圖像具有流動意義和文學節奏,它不是一張張獨立的圖像作品,而是由諸多藝術元素架構而成,存在著說者與聽者之間的互動,并由聽者翻頁的參與完成整體的形塑。繪本能夠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因此也受到了臨床心理學研究者的青睞,也經常被作為道具運用在一些心理治療之中。

二、繪本治療三重山

繪本治療的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繪本閱讀、繪本創作以及繪本分享。其中第一個階段在目前的繪本治療領域應用較為廣泛,而對繪本創作與繪本分享階段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尤其是對其路徑的設計尚不深入。然而這三個階段又是環環相扣,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1.圖像語言中的聆聽

繪本首先應該是讀給孩子聽的故事。日本繪本研究者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圖畫書論》中強調繪本并不是讓孩子獨自閱讀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的書。他認為:“這種語言體驗、心聲的傳達方式,是幼兒獨自閱讀繪本所不能感悟的。也就是說,成人給孩子讀繪本,對孩子精神、知性上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讀者對繪本的理解和共鳴越深刻,聽者就越能深入于繪本之中,那么這種閱讀體驗也將會更為豐富。繪本的價值,因讀者的不同,也將有大有小?!盵2]因此,繪本閱讀很重要的一個核心便是精神陪伴,這將極大地影響兒童的性格養成以及日后的社會適應性。在聆聽故事與凝視圖像的過程中,讀者得以深入故事的情緒之中。

對聽障兒童來說,語言的體驗過于貧乏,即使已經認識文字,在繪本中以文字閱讀幫助理解的方式也并不被推崇,它屬于單一地走入語言之中,習得識字之術并不意味著可以實現真正的閱讀,以不同感官去感受故事的每一處細節,自覺體驗故事情境,并能進入自由聯想產生豐富體驗才算是成功體驗了閱讀,建立了自我與語言的紐帶,因此,伴隨著繪本圖像語言的觀察而進行的繪本故事的聆聽能夠獲得語言世界的真正體察。聆聽繪本的閱讀能夠間接形成對聽障兒童社交技巧、自我肯定技巧、問題的溝通與解決方式等附帶內容,通過視覺圖像以及繪本翻頁的積極參與或有趣的互動形式等使聽障兒童在閱讀之中不自覺地探尋自身映像,促進其認知學習。相較于單一的繪畫作品,繪本故事中充滿隱喻的可能,這些隱喻經由視覺圖像又影響著繪本故事的敘事方式,能夠促進讀者產生新的洞察與觀點。

2.形色表現下的自我詮釋

聽障兒童缺乏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比起語言,繪本的形色創作介入更能促進其自我表達。借由多元的藝術題材和表現形式,通過視覺圖像敘事間接地傳遞自我認知、感受以及無法直接言說的生命經歷,并以繪本的形式完成“說”的可能,這種隱藏于圖像敘事之中的表達能夠給予聽障兒童一定程度的被尊重的感受。

個體生命故事的創作是對過往經歷的再次體驗與重新表達。在此過程中需要基于個體對事物對象的理解并經由思維加工以藝術的形色方式進行呈現。創作伴隨著新視角或新姿態的重新審視,通過描繪產生理解并輸出情感。個體生命故事的繪本創作能夠使聽障兒童重新經歷創傷事件并提供一個紓解負向情緒的渠道,從而調適創傷經驗。透過繪本創作聽障兒童可以傾訴內心,重新探索問題情境,改善處理態度與技巧,其創作的過程還伴隨著覺察個體的潛意識,以繪本創作顯現潛意識題材,通過媒材、技法以及創作過程的其他細枝末節得以投射意義,同時還能夠向治療師呈現與提供個案認知與情緒模式。

3.紙面藝術背后的演繹

在繪本的分享環節中包含著凈化、替代、同理、角色取代、自我控制等治療元素。通過個體生命故事的互動演繹,幫助控制負向情緒,凈化創傷經驗,了解自我具有自我控制及克服負向情緒的能力,嘗試經驗和表達正向情緒。在互動中與他人共同探索更符合社會化的行為而不再局限于單一刻板的說教。故事角色的扮演提供了一個有效了解他人感受的機會,能夠增強聽障兒童理解他人的能力,產生同理。在互動演繹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不同解決方式,重新探索自我行為與感受,嘗試經驗自己想要的狀態與模樣,從而形成新的態度與觀點,更好地認識與探索自我。另一方面,互動演繹的過程還能有效建立與治療師及其他互動伙伴的信任關系,使其經驗和感受正向社交關系。

繪本的互動演繹是一個充滿創造的歷程,基于創作的個體生命故事,結合創造性思維來表達現實生活,形成具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之道并轉化為行為活動。在真實與想象的共同進程中發展問題的解決策略,修正行為并更好地將自我與問題相分離。

三、基于繪本和語言的反思

過去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區的孩子很少閱讀繪本,他們所擁有的大部分書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范圍,如今情況已經大有改觀,隨著繪本的不斷推廣和普及,很多家庭都開始重視繪本,然而在此間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值得關注與深思。第一,關于繪本的選擇。許多家長在為孩子挑選繪本的時候往往出現一味追求文字數量的情況,把繪本作為早教認字的道具,事實上反而適得其反。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繪本最迷人的部分就在于圖像敘事,文字只是起到輔助圖像的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因此,大篇幅文字的出現并不適宜繪本,尤其是針對低幼群體。第二,如何選擇優質繪本。拋開文字,僅僅是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各色繪本圖像,許多家長依然頗感困惑,無從選擇,到底怎樣的繪本樣貌才適合兒童閱讀的確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是否屬于優質繪本,并不是由家長或專家評委能夠判定的,擁有發言權的只有兒童本身。比起繪本的形式,故事本身的意義更為重要。那些執著于形式與技法的繪本圖像反而容易產生閱讀隔閡,不易拉近與兒童的距離,顯得生澀乏味。因此繪本作者的圖像敘事是否更符合兒童的心理,是否能站在兒童的立場以他們的視角觀察與表達,是否能夠使兒童突破語言的限制進行順利的圖像閱讀,是否能激發兒童的生活共鳴與閱讀興趣往往更為重要。第三,繪本的閱讀方式。繪本的閱讀不應該由兒童獨自完成,至少在前期接觸繪本的階段我們往往會主張由家長或治療師等成年人讀給兒童聽,因為聽的過程至為重要。缺少語言聆聽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成長損失,聆聽能夠幫助兒童自由遐想,激發豐富的圖像想象力,幫助兒童更好地形成語言的理解力和運用力。一邊聆聽一邊觀察繪本的圖像對兒童來說是一種享受,并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人不應該手指移動著指向文字進行閱讀,這個明顯的指向性動作會使兒童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轉移至文字的部分,從而錯失精彩的圖像內容,遺漏圖像細節的趣味之處,大大降低了閱讀的品質。第四,在不同階段兒童對同一繪本擁有不同的理解。一本繪本大概也就二三十頁,加之文字所占篇幅不多,許多家長在兒童閱讀完后不久便棄之一邊,甚至在過了一階段后認為已經不再是某一年齡段的讀物將之丟棄,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事實上,優質繪本的閱讀在兒童的不同成長階段能夠彰顯出不同的影響力,每一次的繪本閱讀都可能產生新的發現、理解和意義,這種影響是伴隨終身的,因此繪本并不是某一年齡段的固定讀物,它的受眾面廣,影響深遠。

四、結語

國外研究學者已通過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推論了人有單純地透過圖像認知事物的智慧。個體記憶的視覺影像、繪本的圖像敘事以及期間由聯想所引發的心象都會對認知與情感產生一定的影響。當非語言信息無法準確傳達口語內涵時,繪本圖像敘事的非口語性的藝術表達往往更具潛能。無論是聽障兒童還是正常兒童,繪本治療以及由此產生的繪本藝術教育在廣義上都能促進個體適應環境,克服負向變數,強化生命意義,展現了藝術與人文的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繪本圖像創作
攝像頭連接器可提供360°視角圖像
淺析p-V圖像中的兩個疑難問題
繪本
繪本
繪本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名人語錄的極簡圖像表達
創作心得
趣味數獨等4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