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研究

2021-02-08 10:14冒慧嫻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實踐困境社會組織優化路徑

冒慧嫻

摘 ?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基層社會治理被擺在了社會治理的重要位置上。作為社區治理過程中重要的協同力量,社會組織在優化社區治理等方面產生了關鍵性影響。但是,受到外部發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時還面臨雙重管理現象嚴重等多重實踐困境?;诖?,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個案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嘗試探索破解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實踐困境的新方案,從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內生性發展促進、造血功能提升等方面為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提供優化路徑,以期進一步提高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能力,為社區居民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關鍵詞:社會組織;動遷社區治理;實踐困境;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110-03

一、研究背景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于市政建設的需要,農村社區經歷了向城市社區集中性遷移的過程,以拆遷農民集中居住為主的動遷社區由此產生。作為快速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大量農民拆遷安置后遷入動遷社區,在社區主體、文化環境等方面與傳統城市商品房社區存在較大差異,低程度的社區自治等因素使多元主體共同構成的社區治理力量未能被有效組織并發揮作用,各類社區事務和社區活動仍以街道、居委會為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治理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與普遍性不足,社會組織難以有效進入和參與社區治理活動,對動遷社區治理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在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征地拆遷等政策的推進使城市內部涌現大量動遷社區,日益龐大的社區規模和復雜的內部關系對治理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遷社區治理已成為社會治理亟待解決的課題。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建設的新型力量,也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具有政府組織與營利組織所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文章基于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現實情況,總結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功能和優勢,分析其參與動遷社區治理面臨的實踐困境,嘗試提出切實可行的優化路徑,以期對社會組織有效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實踐提供更加切實有效的方案。

二、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功能和優勢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組織總量呈現顯著增加的趨勢,作用價值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凸顯,在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會保障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學術界對于社會組織尚未有統一的概念界定,目前主要是從廣義與狹義、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等角度對社會組織這一概念進行定義[1]。社會組織是指在特定的法律系統下,不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務性的非政府、非企業的社會組織,可以靈活地提供各類社會保障服務,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需求[2]。

從產生方式來看,目前能夠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社會組織主要有專業社會組織和社區社會組織,兩者各具獨特的優勢。專業社會組織在進入社區治理前就已具備完整的組織體系,因能滿足社區需求而被街道引入,以項目為載體參與社區治理。社區社會組織則是由居民自發組織而形成的,往往依托于街道等行政力量的支持,與社區居委會的職責有較大的區別,盡管組織架構與管理模式較為單一,但能夠嵌入社區居民需求中,更容易獲得廣大社區居民的接受和信任,并且能與其他社區治理力量更好地融合與聯動。

作為社區良性運轉和協調發展過中的重要角色,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所需承擔的社會功能日益發展和成熟。第一,社會組織聚焦社區群眾的公共利益,將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區建設作為主要任務;第二,社會組織作為政府、社會、企業與社區成員的中介,是政府、社會等宏觀外部環境與社區居民主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重要中介平臺;第三,社會組織承擔著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彌補政府和市場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局限性;第四,社會組織承擔整合溝通的功能,使得社會組織與其他社會主體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新的整合。

三、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

(一)社會組織自身能力不足,雙重管理現象嚴重

目前,許多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社會組織規模普遍較小,正面臨著由于過度依賴行政力量缺乏獨立發展能力的困境。第一,許多社會組織資金有限,社區居委會的主要經費來源是政府機構的資金補助,由于社區居委會經費的緊張,導致對社會組織補貼不足;第二,部分社會組織經營方式和募集能力不足,組織規模較小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募集資金來源單一,無法支撐組織的運營和發展[3];第三,組織內部管理人員參與動機往往是出于個人熱情,缺乏社會組織管理的相關知識,對社會發展新變化沒有敏銳適應能力,組織發展常陷入瓶頸期。

動遷社區的主要居住人群為拆遷農民以及外來人口,拆遷農民雖然生活在城市中并享受社區提供的各類便民服務和資源,但是戶籍仍然保留在原行政村內,集體經濟等有關的項目都由原籍管理地負責[4],戶籍地與現有居住地分離的雙重管理問題因此產生,居住社區和原籍管理地的管理服務職責不明確,拆遷農民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二)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較低,社區異質化嚴重

動遷社區內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較低。一方面,動遷社區內的外來人口工作事務比較繁忙,無法按時參與社區治理活動,社區內部活動參與人員年齡與職業相對固定,彼此之間更加熟悉和了解,無形中對外來人口參與社區事務產生了排斥情緒。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對參與社區事務缺乏積極性,主人翁意識淡化,長期以來,動遷社區內的各種事務往往是居委會全部包攬、負責,居民一直以來都處于“被管理”的狀態中,對社區居民委員會有極強的依附性。因此,盡管社會組織全力號召和鼓勵居民參與,但居民仍以不關心的態度對待社區事務,最終導致社區參與中居民群體的缺位與失位。

動遷社區存在的異質化現象較為明顯。原先居住于農村社區的農民因拆遷流入了新的社區,大量外來人口因房租低廉也不斷地涌入社區,兩個群體形成了新的居住社群,在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等的影響下組成了異質化社會,這對社會組織在社區內提供公共服務產生了一定的阻力。

四、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出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發展環境影響因素

近年來,社會力量得到充分發展,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公眾活動,公眾意識的不斷覺醒為社會組織實現高水平發展提供可能性。此外,政府不斷進行簡政放權改革,政府機構職能精簡和服務效率提高的同時,原先由政府管理的大量經濟社會事務被交給社會各主體,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范圍被加速擴大,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也有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社會組織的發展正進入一個全新發展時期,社會組織的數量、質量、能力以及涉及領域都有所增加。盡管社會組織生存空間不斷擴大,但許多社會組織的運營仍主要依靠社會和政府的支持,大部分社會組織內部難以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運營,組織活動受到外界影響較大。

(二)動遷社區內部影響因素

動遷社區內部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社區生活方式的沖突、社區認同感的缺失、行政力量過度的干預三方面。第一,動遷社區主要居住群體為集中安置的拆遷農民,總是以各種形式占用公共空間,模糊了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與距離,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第二,動遷社區內部人口結構總是出現新的變化,原先居民流出且外來人口不斷流入,因此社會組織難以充分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第三,部分街道認為專業社會組織是萬能的,交付一些超過社會組織管理范疇的事項和工作,部分社區社會組織與街道等職責構成幾乎一致,模糊了行政力量與社會組織的職能邊界,使得很多工作實際未能完成[5]。

(三)社會組織自身影響因素

許多社會組織未能形成高效緊湊的管理模式,組織內部人才培養體系幾乎一片空白,因而社會組織難以吸收組織發展需要的人才。目前社會組織內部人員多數沒有深入進行管理理論學習,仍采取傳統的松散管理方式,社會組織管理結構和工作制度不完整,內部權責不明確,因而很多社會組織難以長時間維系。社會組織對于動遷社區與傳統城市社區的差異也未能準確把握,總是使用相同的手段和方式,外部進入的專業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往往忽視了動遷社區自身的特殊性,難以真正深入社區治理。

五、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不斷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不僅能夠為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還使政府和社會進行有效監管和強力問責有了重要依據。因此,持續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勢在必行。一方面,應構建社會組織管理的法規體系,既要出臺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宏觀上提供戰略規劃和指引,也要制定地方層面的政策文件,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對社會組織參與動遷社區治理的宗旨、目標以及資金來源等因素予以確認,保障社會組織能夠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發展。另一方面,還應重視社會其他主體的作用,正確對待和發揮社會其他主體形成的強大外部監督力量,以此規范社會組織行為,保證社會組織能夠真正發揮自身作用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社會組織內生性發展

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情況與參與動遷社區治理實踐的程度息息相關,社會組織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和服務水平,擔負起協同治理的責任。第一,社會組織需要精準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動遷社區是在政府干預下由農村社區演變而來的城市社區,在性質、構成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與城市傳統社區具有明顯差異,社會組織應重視兩者在社區治理上存在的不同;第二,社會組織應該根據動遷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確立自身的服務主體、服務目標以及服務宗旨,按照社區居民需求變化、社會組織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組織運作方式,確保組織作用有效發揮;第三,社會組織還應緊跟發展趨勢,及時進行自我更新,努力尋求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加強和完善與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合作和交流,持續完善組織發揮職能和作用的方式。

(三)提升社會組織造血功能

社區內部社會組織應當具有獨立的組織造血功能,這樣才會減少外界的干預和影響,從而更好地成長。提升社會組織造血功能是組織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方面,社會組織應重視組織內部建設,明確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相應的運作手段及方式,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并保證組織內部的合理有序,避免組織內部因權責不明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為組織運行以及各類活動舉辦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應該主動承擔起引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責任,積極配合社區居委會,不斷創新服務路徑,協調社會其他各主體和居民之間的關系,通過多種形式解決社區鄰里之間多樣矛盾,形成社區居民需求多樣、利益一致、目標相同的良好社區氛圍,以特定共同利益為出發點,實現社區資源的優化配置,營造和諧的社區環境。

六、結語

社區在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社會組織作為社區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基層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作為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產物,動遷社區吸納了大量人口,成為典型的大型居住社區,日益復雜的關系網絡、頻繁的人員流動以及增長的居民訴求對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有效程度產生了極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趙佳佳. 社會組織相關概念的分析與界定[J]. 行政與法,2017(06):24-29.

[2] 殷子文. 非營利組織籌資問題研究——以Y體育協會為例[D]. 蘇州:蘇州大學,2012.

[3] 楊海飛. 淺談社區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與對策[J]. 市場周刊,2020(05):189-190.

[4] 王亞民. 淺析城鎮化過程中動遷安置社區治理困境及消解——基于江南小城鎮動遷安置社區的調查[J].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3(06):71-76.

[5] 王建軍,曾巧. 我國社區非營利組織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社會科學研究,2003(03):110-113.

(薦稿人:胡曉玲,蘇州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實踐困境社會組織優化路徑
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基本理路
論社會組織在安置幫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信息安全下企業經濟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勢下的黨群干群關系及優化路徑探索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社會組織有效參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路徑分析
“實踐困境”與“迷男方法”中獲得的商業啟發
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價值預期、實踐困境與效力發揮
中國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困境與化解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