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文化生態視角下家譜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2021-02-08 02:20劉莉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文化生態家譜

劉莉

摘 ?要:信息技術的介入是家譜數字化建設的先決條件,為家譜文獻資源的整理、利用與再開發提供了便利。與此同時,文化生態的興起為家譜資源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介紹了家譜文獻資源的價值以及當前家譜數字資源的建設,分析了文化生態研究滲透到家譜資源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生態視角下家譜數字資源開發的策略,試探索家譜文獻資源數字化共享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生態;家譜;家譜數字化;數字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125-03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記載內容涉及某一姓氏宗族的人物事跡譜籍。家譜名稱繁多,有族譜、家乘、宗譜、世譜、會通譜、統宗譜等稱謂。它與年表、帝系、家乘、世系圖譜共同構成了譜牒文化系統,不僅具備一定形式與內容,而且富有豐厚的思想內涵和持久的社會文化效應。王鶴鳴在其主編的《中國家譜總目》序言中曾言,“家譜與方志、正史構成中華歷史大廈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盵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家譜文獻資源的整理及數字化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諸多公立收藏機構、館藏單位及私人都開始著手家譜數據庫和信息化產品開發的進程,這一工作的開展有效地解決了家譜資源藏與用的矛盾。近年來,文化生態學的方法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從文化生態的視角來關注當前家譜數字資源的建設,并探討家譜資源傳承與保護的對策,對推進家譜數字資源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家譜文獻資源的價值

家譜是舊時記載一姓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是以血緣關系為主線記載世系繁衍及宗族人物事跡的特殊文獻形態。家譜產生于上古時代,也稱之為宗譜、族譜,進入封建社會逐漸完善。其內容涉及姓氏溯源、世系圖譜、宗族遷徙、風物人情、人物傳記、族規家訓、藝文方志等方面,其中不乏一些史書未記載的內容。從古至今,雖經歲月侵蝕,流傳至今的仍有47000多種[2]。有著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傮w說來,家譜的價值和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文物價值

存世的家譜是中華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屬于珍本,現存最早的《仙源類譜》,系宋代內府抄本,本身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3]。

(二)資料價值

家譜可以較為系統地顯示宗族關系、家族制度、家庭道德、民俗民風、鄉賢文化、地方志、民俗學、民族史、經濟史、教育史、歷史人物傳記、重大歷史事件等,其中不乏一些不見于其他文獻的珍貴史料,可補正史、方志之不逮。

(三)教化作用

族規、家訓中保留了許多教人向善、積極有益的東西,對當下新農村建設中家庭道德觀念的塑造、鄉賢文化和美好風氣的養成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四)尋根作用

家譜是當代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其中世系圖表和家族淵流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資料內容。通過家譜尋根問祖的活動,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同宗共祖的共同體意識,提高人民的向心力和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

二、當前家譜數字資源的建設

家譜的價值體現是多向度的。一方面是歷史文獻、金石學、考據學和訓詁的主要來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是聯系全球千萬華人華僑的重要紐帶。進入信息化時代,對家譜文獻資源的開發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整理方式,人們通過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對家譜文獻進行數據采集、集成和挖掘,拓展了家譜文獻資源再生性保護與利用的渠道。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啟了家譜數字化工作的進程,涵蓋了家譜書目數據庫建設、家譜全文數據庫開發及家譜資源集成服務等內容。國內的家譜文獻館藏機構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家譜書目數據庫,其中,山東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多家機構較早地開展了家譜書目數據庫開發及服務工作。從家譜文獻數量上來看,上海圖書館館藏數量最多,共有22000余種家譜文獻。上海圖書館所開發的“家譜數據庫”,著錄的家譜書目信息包括題名、作者、版本、居地、先祖、名人、摘要等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4]。與此同時,家譜文獻書目數據庫的聯合項目也成為熱點。

伴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家譜文獻館藏機構正著手家譜全文數據庫的開發。如浙江省圖書館的家譜全文數據庫,就是在姓名查詢、書目檢索和譜集全文數據檢索的基礎上,開發了家譜原文影像掃描和全文的對照瀏覽功能。數據庫還編輯了家譜中的世系圖表,并將其還原為完整、直觀的譜系結構樹,方便讀者使用[5]。在家譜數字化方面以愛如生技術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商業機構開發的中國譜牒庫走在商用領域的前沿,總共收錄宋、元、明、清、民國家譜5000多種,其中,仕譜3000多種、年譜1200多種、日譜500多種,以家譜、仕譜、年譜、日譜分類,共計1萬余種。2009年已出版的第一期2000種家譜文獻,為讀者提供分類、條目和全文檢索[6]。

家譜資源集成服務平臺日益受到國內家譜館藏機構重視,在提供家譜書目數字化、家譜全文數據服務同時,也逐步為讀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務。國家圖書館2008 年就已啟動了“中華尋根”項目,廣泛整合了全球多家家譜數字服務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意在通過互聯網這種便捷的技術手段為全球華人提供家譜檢索、全文瀏覽、家族譜系分析、編纂互動、網絡咨詢、姓氏尋根等服務項目。項目共享了國家圖書館館藏約2392種家譜的在線閱覽及國內外3萬余條家譜書目數據檢索信息[7]。

三、現階段引入文化生態研究對家譜資源傳承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組成人們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總和[8]。文化生態是一個民族或群體從事文化創造、文化傳播及其文化活動的背景和條件,文化生態所指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性體系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適應性體系承載著國家民族在人與生存環境斗爭過程中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民俗信仰和社會組織結構等文化信息。

家譜作為特殊文獻亦成為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文化自身與環境間動態的互動關系是文化生態學研究所強調的重點,主張運用生態學理論透視文化的動態和發展,任何的開發、保護和建設應當考慮民族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需求的狀況等。文化資源的選擇也是文化生態需要關注的要點。文化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既是歷史資源又是現實資源,既是有價資源又是不可再生資源。在家譜保護傳承中借鑒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將其視為一種文化資源來研究,對于保護和有效地開發利用家譜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家譜不僅是社會歷史文化的表征,也具有生態學自然生命文化的含義,真實記錄了不同時代的宗族譜系下諸如勞動生產、家庭倫理、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價值不言而喻。家譜中有關藝文的著述是家族郡望們的心血結晶,除語言文字記錄外還有大量珍貴的其他形式的文獻。如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書法作品、歌曲等都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體現著當時人們的生存理念,表現著時代所特有審美和精神風貌,對弘揚傳統文化,提倡愛國敬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因而,將文化生態的理論與方法用于當前家譜數字資源的建設與推廣,是保持家譜資源文化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四、文化生態視角下家譜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關系也離不開文化生態的構建。文化生態包含了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人類創造,對民族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影響。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人們更多地傾向于以數字化乃至網絡化的方式保存和傳播信息。家譜數字化資源建設不僅能實現家譜資源的再生性保護,還能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緊密聯系海內外華人大家庭的重要橋梁。因此,基于文化生態的理論進行家譜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是增強文化與科技融合、實現家譜資源有效保護與傳承的新視角。

(一)要注重家譜數字資源的歷史傳承性

家譜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獻具有歷史傳承性的特點,即繼承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精華的特性。我國纂修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家譜中簡單明了的世系圖,標示出血緣關系的來龍去脈,一絲不亂,萬流歸宗。家譜是儒家文化濡養下的禮樂傳統的具體體現,潛藏背后的核心是人文教化等諸多價值觀念的日益彰顯,能幫助一個家族慎終追遠而又不偏離主線。當代世界,網絡早已成為普通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數字化、大數據技術使得信息查詢、交流和保存更為便捷和有效,已成為人們信息交流和利用的主渠道。這種時效性同時也存在選擇和甄別的困難,因此,在實現家譜文本數字化建設的同時,還需持續挖掘和發現家譜文化中的精粹,以實現家譜數字資源的歷史傳承性表達。

(二)要構建家譜數字資源的地理空間

從一定程度來看,文化生態實際是人類生存創造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時空和生產關系的態勢來評判文化生態。其中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研究就是認識文化生態本質的重要途徑,表現在文化調度生產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所構建的地域特征兩方面。因此,人與自然的契合點是文化生態的平衡,即人類在自然生存環境中養成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綜合體。

同一姓氏成員間的親緣關系是靠家譜記錄的,家族成員一些重大的事件和活動具有天然的時序性,事件和活動發生在具體的地域空間范圍內。這就是家譜中所蘊含的家族成員的空間分布、空間遷移等時空信息。將這種時空信息可視化標記出來可以為人們從空間尺度上審視文明的發展歷程提供一種參照系。這是人們對待歷史、對待傳統的一個全新視角,從個體的空間位置遷移擴展能反映整個社會變遷的全景。如果將GIS的相關技術與家譜研究開發結合進行數據發掘與整理,對于重構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空間譜系和脈絡,以及繼承發展民族優良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要將家譜數字資源建設與活態性保護相結合

家譜是同宗共祖的重要標識及認同資源,內含家族世系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家譜數字資源的開發更是一種文化尋根活動,是對民族文化源頭的追朔。家譜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又具有現實意義,家譜作為一種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是仍然活著的文化。因此對于它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應恪守“活態保護”的原則。

“活態”,即在久遠的歷史年代中產生又延續至今,更多地表達一種仍然繼續著的生活。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特色組成部分,家譜不僅具有“活態”的遺產屬性,是中華文明的見證,還具備“原始”的實用功能,其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上,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在持續發揮作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家譜數字資源的加工、保存、展示與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鑒于家譜資源的活態性,在推進家譜數字資源建設時,應重新審視并挖掘其潛在價值,從知識表達及可視化的角度對家譜的文化空間進行再認識,構建一個用于家譜資源的數據記錄、保存、保護、傳承工作的應用技術方案,拓展對家譜資源保護及利用的新視域。

五、結語

文化生態視角下的家譜數字資源開發與建設,對推動家譜資源再生性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將家譜數字資源建設與文化生態相融合,是我國家譜資源數字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利保障,也為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開辟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鶴鳴. 中國家譜總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玲娟. 《中國家譜總目》:全球華人的尋根“路線圖”[J]. 今日南國,2007(11):67-68.

[3] 上海圖書館家譜數據庫[EB/OL]. [2021-07-15]. http://search.library.sh.cn/jiapu/.

[4] 浙江圖書館家譜全文數據庫[EB/OL]. [2021-07-15]. http://61.175.198.133:8080/library/userservlet?meth=login&number=zt& pwd=zt8798.

[5] 中國譜牒庫[EB/OL]. [2021-07-15]. http://www.er07.com/spring/ffront/productinfo/findById?id=24.

[6] 中華尋根網[EB/OL]. [2021-07-20]. http://ouroots.nlc.gov.cn/index.jsp.

[7] 陳瑩. 現代性視角中的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J]. 廣西社會科學,2014(11):175-179.

[8] 高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活態保護”[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7):127-130.

(薦稿人:覃偉偉,昌吉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文化生態家譜
家即是國,鉤沉史海樂為舟——“家譜文化的傳揚者”朱炳國
利用社會力量 做好家譜收集整理工作
潘光旦嗜治家譜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解讀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
歲月沉淀中的老家譜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吹牛大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