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研究

2021-02-08 05:23譚欽尹
大學·社會科學 2021年12期

譚欽尹

摘 ?要:隨著世界各地被曝光的高校校園暴力事件日益增多,高校校園暴力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本文以R高校學生為具體對象,對校園暴力問題現狀展開問卷調查,了解到部分大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識不足、對校園暴力事件的處理態度和方式欠妥以及高校針對校園暴力問題的應對措施尚不完善。因此,文章以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法對高校校園暴力問題展開系統研究,通過訪談法整合和利用案主家庭、學校、社會等各項資源,以期解決校園暴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最后,結合R高校在校園暴力問題上的主要問題以及前期研究結論,文章從大學生、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四個維度給出了預防與治理高校校園暴力的有關建議,以期實現研究視角的擴展與內容的革新。

關鍵詞:高校校園暴力;個案社會工作;優勢視角理論;社會工作介入流程

中圖分類號:C9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5-0134-05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如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撞車殺人案、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2018年福建省仙游縣金石中學九年級學生顏某霖持刀殺人案等[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8月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在2015年至2017年間,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的校園暴力案件累計近3000件,并且這三年所有校園暴力案件中,被告人為18周歲以上大學生的比例分別高達35.13%、36.60% 和39.21%。高校校園暴力作為“暴力”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僅會殘害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破壞正常教育秩序,更會嚴重危及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2]。由此可見,當前我國校園暴力問題尤其是高校校園暴力問題頗為嚴重,局勢已然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對校園暴力與相關問題給予了一系列有效回應,如在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國各校對校園暴力事件全面自查并做好監督和總結。同時國內學術界也針對校園暴力問題及其防范與治理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然而,近年愈演愈烈的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有關研究多從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領域切入[3],而較少從社會工作實務角度出發,通過個案社會工作介入校園暴力問題。

為此,本文以R高校為例,立足于社會工作的角度,展開個案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研究,其中對校園暴力定義為在校園及小周圍等合理輻射范圍內,發生的主觀上故意實施的侵害他人人身權的行為[4],旨在探索出一種可以有效改善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方法,進一步解決問題并助力高校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探索與解決提供社會工作領域的理論支持。

二、R高校校園暴力現狀評估

(一)問卷調查的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R高校所面臨的校園暴力問題及相關現狀信息。在問卷設計過程中,共設計了10道選擇題和1道問答題,主要涉及對校園暴力的思想認知、處理態度及應對措施等內容。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本著代表性、全局性等原則,從理工科和藝術學科等各專業、各年級隨機抽取調研人數200名,男女比例接近R高校整體性別比。調研對象的選擇結果具體如表1所示。

在問卷調查的實施情況方面,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00份,最終回收問卷195份,其中,有效問卷190份,回收率為97.5%,有效問卷率為95.0%。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 關于校園暴力的思想認知

在“您認為的校園暴力主要是?(多選)”問題上,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由此可見,R高校占比82.32%和74.63%的學生對人身暴力和財產暴力等顯性暴力感觸較深,對心理暴力、網絡暴力等隱性暴力的關注度很低。

在“您認為最有可能發生的高校校園暴力形式?”問題上,調研結果如圖2所示。

由此可見,R高校占比65.23%的學生認為不同學生之間相互實施的暴力行為是最常見的校園暴力形式。

在對校園暴力危害的認識方面,53.15%的大學生選擇了心理上的傷害,24.12%的大學生選擇了身體上的傷害,還有20.71%的大學生認為主要的危害是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僅有2.56%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影響。

2. 關于校園暴力的處理方式與應對辦法

在“當您面臨校園暴力問題時,您會?(多選)”問題上,有超過四分之一(26.59%)的R高校學生對自己面臨的校園暴力有極為消極的應對傾向也就是選擇“忍氣吞聲”,同時超過三分之一(35.14%)的學生選擇“以暴制暴”的應對方式。

在“您認為學校對校園暴力的預防與治理是否切實履行了其該盡的職責?”問題上,有接近三分之一(31.55%)的學生選擇不清楚情況,這表明R高?,F行針對校園暴力問題的處置與干預措施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另外,在“您是否對學校關于校園暴力的預防教育工作是否滿意?”問題上,超過四分之一(36.78%)的學生認為雖然有相關內容,但效果不理想,表明在校園暴力安全教育上,R高校尚未達到預期要求。

3. 關于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

關于高校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認為來自個人、家庭、高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學生分別占比58.19%,85.63%,77.35%以及62.11%。表明對校園暴力的防治與治理需要從多個角度考慮,同時也亟須多方共同參與付清努力。具體調研結果如表2所示。

(三)R高校在校園暴力問題上的主要問題

1. 部分大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識不足

在本次調研中,發現諸多大學生關注的是人身暴力和財產暴力這種外顯性校園暴力形式,而對網絡暴力等隱性暴力的關注度普遍較低。同時,存在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無法正確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原因以及處理校園暴力的正確方法。思想上的認識不足將導致錯誤行為。因此思想認識不足是導致R高校部分大學生實施校園暴力行為或者在面對校園暴力問題時無法正確處置的要因。

2.部分大學生對校園暴力事件的處理態度和方式欠妥

從本次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在面對校園暴力問題時有“以暴制暴”的錯誤行為以及“忍氣吞聲”的消極想法。這是對校園暴力問題處理態度和方式欠妥的具體體現。這與大學生所受到的家庭與校園教育、感受到的環境氛圍以及個體本身性格特點直接關聯,因此需要從個人、家庭、學校等多個維度進行原因分析,并展開全方位綜合應對。

3. 高校針對校園暴力問題的應對措施尚不完善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不清楚R高校對校園暴力的預防與治理是否切實履行了其該盡的職責,同時對相關的校園安全教育及其落實效果表示不滿,這充分說明R高校目前針對校園暴力問題的應對措施尚不完善,亟須更多作為。

三、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實施

(一)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必要性

通過對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現狀調查與分析,發現該校大學生對R高校針對校園暴力問題的努力與處置表現得并不滿意,這從側面反映出R高校在此方面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且探索、改善高校校園暴力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因此,通過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干預高校校園暴力問題,是實現R高校教育功能擴展、優化教育管理現狀的必然選擇,對促進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促成在校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理論支撐

本研究采用個案社會工作的方法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主要的理論依據是“優勢視角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這里的優勢視角是一種強調內在優勢與資源的視角,注重對人潛能的激發與發揮,要求社會工作者以平等合作關系、鼓勵尊重的態度去幫助案主積極擺脫困境[5]。而社會支持理論強調對環境中各種有利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以此構建出面向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完善社會支持網絡[6]。綜上所述,運用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要求社會工作者秉承“助人為樂”的工作理念,對各種有效社會資源進行充分挖掘與利用,注重對案主個人潛能的發揮,并最終使得案主擺脫困境并促進其健康成長。這也是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核心理論支撐,可以為后續具體的介入工作提供行動指導。

(三)個案社會工作介入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具體實施

1. 個案基本情況

M同學,男,21歲,R高校一名大三學生,家住農村,自小跟隨祖輩生活,父母長期在外務工,有一個尚在讀小學的弟弟。低文化水平的父母收入低微,加之父親多種慢性頑疾纏身,無法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故家庭經濟非常困難。M同學從小成績很好,是弟弟的榜樣,也是父母的驕傲。高考后主動選擇收費較低的R高校,進入大學后通過助學貸款籌集學費,利用勤工儉學賺取生活費。因大多數時間花在賺錢上,加之性格內向,與同學交流甚微,也極少參加集體活動,因此與其他人員的關系非常一般,但與Z同學關系密切,他們屬于高中同學兼老鄉,平時也經常一起兼職。

2019年秋季開學后,M同學在其課程見習活動中擅自帶上Z同學隨行,并為不是本院的2同學搶占了3座位,因當時隨行車輛座位有限,此行為掀起了廣大同學的不滿情緒,于是,同班一女同學(M所在班級班干部)將此事上報,引起M同學不滿,故引發了此次動手打人事件。事發后,M同學情緒低落,行為逃避,甚是消極。

2. 案主分析

案主狀態評估:事發后,M同學情緒低落,行為逃避,甚是消極。因此迫切需要社會工作者給予幫助,使其擺脫困境。

案主困境分析:一是經濟困境。M同學的家庭情況使其面臨嚴峻的經濟壓力,在學校里生存下去是其務必思考的問題。二是人際關系困境,受制于生存壓力,M同學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勤工儉學而幾乎沒有時間與同學、老師等交流與互動,加之性格內向,尤以此次事件為爆發點,M同學的人際關系以此達到冰點。三是家庭關系困境。M同學大學成績不如中小學成績,特別是考了3次四級英語都未通過,父母失望,自己也存在較大心理落差,導致雙方溝通較少。

案主優勢分析:一是自我優勢,長期艱苦環境使得M同學具有較好的壓力承受性,同時其學習基礎好,利于其落后追趕;二是人際關系優勢,盡管與同學、老師等無過多交流,但通過走訪發現,其同學愿意跟他深入交流,被打者也表示愿意原諒;三是家庭關系優勢,盡管大學后溝通漸少,但其與父母無根本性矛盾,相反,M同學在家里曾一度是父母驕傲、兄弟標桿。最后是外部環境優勢,國家高度重視貧困生的上學扶助工作,R高校響應國家號召具備成熟助學體系,可以為M同學提供有效幫助。

案主需求分析:一是減少經濟壓力;二是取得被打者原諒,改善人際關系,逐漸融入集體中;三是優化家庭關系,取得父母理解與支持,并強化與父母的聯系;四是提高學習成績,為后續就業與工作做好準備,為M同學的人生發展助力。

3. 建立服務目標與計劃

目標與計劃為:通過個案社會工作對M同學進行干預與介入,針對動手打人之后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糾正案主的不合理認知,緩解經濟上的壓力,鼓勵案主勇敢面對并一起解決實施校園暴力后所帶來的困境,促進案主健康成長。

4. 介入過程

第一次介入,目標在于從Z同學切入,助力與案主專業關系的搭建與相關信息的獲取。與Z同學面談時,一是表明來意,二是從他身上獲取關于案主的最新動態與對案主的看法,三是讓其明白社會工作功能并尋求其共同配合。本次介入,除了獲取到重要信息外,更關鍵的是與Z同學形成統一戰線,為后續工作開展帶來極大便利。

第二次介入,目標在于通過Z同學實現首次與案主的非正式見面,取得與案主的信任并進一步促成其與社會工作者專業關系的搭建。過程中,主要通過已結案例及其與案主的相似性,引導案主產生尋求社會工作者幫助的想法。本次介入為案主成為正式案主以及讓其與社會工作者搭建專業關系起到巨大作用。

第三次介入,目標在于首次與案主正式面談,明確案主困境,獲取案主需求。訪談過程中,先肯定案主一直以來的優秀通過共情拉近距離,針對其訴說的打人原因,運用理性認知療法糾正其不良認知,同時得知案主認為自身人際關系糟糕、懼怕面對學校給予的處理結果是其關鍵困境,由此在訪談中表露出為案主擺脫困境的想法。本次介入取得了與案主的信任,打開案主心扉,得到其核心訴求,為后續介入提供依據。

第四次介入,目標在于全面整合案主所有有利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并找到解決案主困境的途徑。過程中,一是向M同學傳達筆者從學院相關管理處得到的對其打人一事的處理結果為警告,以消除其主要顧慮;二是鼓勵他通過寫道歉信的形式向被打者道歉,尋求原諒并贏取同學、老師支持;三是向他轉達學院已為其提供了校內勤工儉學崗位的消息;四是要求他主動與父母聯系,傳達自己的最新情況,以改善家庭關系。本次介入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充分使用案主周邊資源,解決了其主要心理負擔,為其勇敢面對實施校園暴力后的困境并解決困境、主動改善人際關系與家庭關系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第五次介入,目標在于獲取M同學人際關系與家庭關系改善情況,并運用優勢視角理論進一步發揮其潛能,促進其健康成長。訪談前,筆者詢問了M同學道歉信的落實情況,發現落實到位且反響良好,贏得了同學、老師的大力支持。過程中,案主表示最近心情大好,原因是自己的后顧之憂已經消除且獲得了父母的理解,在告知其同學與老師那邊的反饋后,M同學主動表示以后會積極融合集體生活,好好學習,以感謝大家的幫助。本次介入后,M同學從困境中走出,并開始對未來有積極的期望與愿想,這是潛能被激發的表現。

第六次介入,目標在于總結此次介入成果,達成結案共識并安撫案主的離別情緒。過程中,一是確定M同學的人際關系困境、家庭困境以及經濟顧慮的改善情況,并達成一致意見;二是表揚并肯定了案主的進步,叮囑其不要再犯;三是對其學習與成長給予期許,鼓勵其以積極行動回饋同學、老師以及社會;四是尋求其結案意見。M同學期間多次表示感謝,并同意結案。本次介入比較理想地解決了M同學實施校園暴力后的一系列問題,與人關系得到改善,個人認知得到糾正,同時自身潛能得到激發,這將為其后續健康成長帶來積極影響。

5. 總結與評估

在對M同學動手打人一事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的過程中,合理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優勢視角理論的科學指導,較為理想地解決了M同學在實施校園暴力后的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為:經濟困境得以緩解,與人關系得到改善,個人認知得到糾正,同時自身潛能得到激發,這將為其后續的健康成長帶來積極影響。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理論分析和實務研究,個案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校園暴力問題有著獨特的優勢。在本研究中,采用個案工作方法針對R高校校園暴力問題個體介入,取得了成效,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在采用個案工作方法幫助M同學時,結合M同學個人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求,實施同感、傾聽、建議等社會工作技巧,幫助其走出暴力困境,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達到良好事后干預的目的。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所限,本次研究未運用到小組工作方法,使得本次研究不夠深入、全面,是為一大遺憾。

(二)建議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產生是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的預防與治理也需要從這些維度共同著手,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社會環境中各方面有利資源的高效利用,勠力解決高校校園暴力問題。結合R高校在校園暴力問題上的主要問題與研究結論,本文對預防高校校園暴力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來說,應多參加關于校園暴力安全與預防教育的活動,以期提高大學生對校園暴力的思想認知水平并掌握有效的應對措施。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應該主動涉獵多廣泛教育知識,包括法制教育知識、人際關系處理與維護支持等。

二是從家庭角度來說,應該關注家庭教育,建立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首先,要求家長不僅僅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心理狀況、情感狀況,動態關注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其次,要強化與子女的聯系、溝通,積極增進親子關系,以此促成和諧家庭關系,為有效家庭教育的開展創造條件。

三是從學校角度來說,學校應積極構建或者引入暴力預警與管理機制,促成和諧校園的實現。首先,應建立相關規章制度,對校園暴力行為給出明確的懲罰標準;其次,加強相關方面的知識教育,讓大學老師以及學生對校園暴力形成正確的認識,掌握妥善的處理方法;再次要重視學校支持系統的構建與完善,包括學校朋輩支持系統、師生支持系統等的構建與完善等;最后,要強化師德校風的建設,以形成反對校園暴力的和諧氛圍。

最后從社會角度來說,一是要健全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二是要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具體來說,要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扶持力度,并出臺相關資助政策;同時要確保就業環境的公平、公正,讓大學生能更好地步入社會,施展其才能,實現其抱負。

參考文獻:

[1] 王亮,梁夏陽. 社會工作視域下高校輔導員介入校園暴力問題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7,4(50):257-259.

[2] 卜建華,潘云夢,張宗偉. 校園欺凌現象與學生行為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7(23):94-98.

[3] 張燕婷,付佳榮. 高校校園暴力的學校社會工作介入[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2):40-46.

[4] 尹力. 我國校園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與完善[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4):101-107.

[5] 郭偉和. 后專業化時代的社會工作及其借鑒意義[J]. 社會學研究,2014,29(05):217-240+244.

[6] 卓彩琴. 生態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脈絡及展望[J]. 江海學刊,2013(03):113-119.

(薦稿人:李濱,重慶工商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