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視閾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認知教育探究

2021-03-01 12:23游萬江向芳
科學與財富 2021年27期
關鍵詞:創新創業互聯網+互聯網

游萬江 向芳

摘 要:本文通過調查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在基于他們的理論實踐水平的前提下,結合創新創業的具體實踐活動,以討論沙龍的形式,引導其深入探究互聯網的多向度意義,培養其在創新創業中的自覺性和可持續性[1,2]。隨后采用個體訪談的方法了解到通過本次針對性教育后,受訪學生對互聯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理解了互聯網的社會性及其對思維方式的變革;思考了如何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融入互聯網思維;意識到了個體作為互聯網的主體部分應當不斷地規范和提升自己認知。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多向度認知

一、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業人才隊伍,要積極投入創業人才培養,探索培養創業人才的新機制。因此,如何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培養大批優秀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成為高校當前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較國外發展較晚,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針對“互聯網+需求”的創新教育研究也不夠完善。按照姚凱提出的“六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來看,目前國內大多數的“雙創”教育局限于賽事活動和課程體系兩個方面,缺乏認知和意識方面的培養[1]。如何引導其深入了解互聯網+的多向度意義,以便提升高校在此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水平,從而建立大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是非觀和法律意識,培養其在創新創業中的自覺性和可持續性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對四川某高校的一個工科學院106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

(二)研究工具

1.初始狀態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5個問題,主要針對學生對互聯網的認知程度、創業創新意愿和實踐水平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針對性地制定下一階段沙龍探討的主題,以契合學生目前的現實需求。

2.沙龍式探討教學法。根據問卷反饋的問題,制定了“互聯網多向度認知”和“創新創業中互聯網思維”兩個主題,邀請了已畢業的、正在創業的校友和有創新成果的校友分享自己的經歷,也提出目前面臨的問題,以現實案例為依托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指導老師在適當時候給與引導和總結,提煉出探討成果。

3.針對性訪談。沙龍結束后一個月開始針對參加沙龍的各方(學生和校友)進行回訪,訪談提綱主要內容為:是否提升了對互聯網的認知、是否對創新創業有幫助、體現在哪些方面以及對沙龍教育形式的建議。

三、結果及分析

(一)初始狀態調查問卷調查分析

如表1所示,初始認知問卷包含5個問題,分別針對學生學生對互聯網和雙創的認知程度(問題1、2)、創業創新意愿和實踐水平(問題2、3、4)進行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統計發現,學生在回答哪些概念不屬于互聯網范疇時,認為“自我”不屬于其中的人數最多,占56%,其次是“禮儀”、“道德”、“時間”和“法律”。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依舊沒有將自身作為互聯網的主體,很可能仍然是從工具和技術向度去機械地理解;基于張曙光提出“互聯網+”可能產生的超越性社會事實,筆者在設置問卷時將法律、禮儀、道德作為其中規范性的社會事實的代表,這也是學術上爭議較多的地方,因此不難理解學生會在此產生一定分歧[1]。

學生在回答創新創業實踐所需素質時,表現出了對感知力、抗逆力和資本運作能力概念的陌生感,這也說明他們需要通過系統的課程內容來提高理論認識水平[3]。后三項問題的反饋統計顯示:有創業想法的學生不到4%,暫無已經創業的學生;而有創新實踐經歷的學生較多(多是來源于每年針對高校略帶強制的“互聯網+”大賽),但根據其實際效果,也僅選出了3名學生,最終選擇出了7名學生參加下一階段的沙龍。

(二)“互聯網多向度認知”沙龍

本次討論沙龍參與者除組織者外,共12人,其中在讀學生7人,創業校友3人,有創新成果的校友2人。沙龍共分三個階段內容,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主持教師根據初始問卷學生所暴露出對互聯網認知上的問題,針對性進行講授,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其主旨在于解決學生習慣從技術和工具向度理解互聯網這個問題,以社會學為引導,將互聯網從社會向度展開:首先,互聯網的技術粘性導致空間結構上的去中介化,實現了網絡社會的虛擬整合,強調了網絡空間的現實性;其次,虛擬整合與非序列化時間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社會生活網絡化的進程壓縮,強調了網絡社會里的時間碎片化重構的重要意義,以及相比工業社會,網絡社會核心邏輯的革命性轉變。通過理論上的講授也明確了下一階段討論的范圍和方式[2,4]。

第二階段:主持教師將學生混編為3個小組,提出三個主題供各小組討論,分別是:互聯網道德法治在創新創業的表現、互聯網去中介化優缺點、互聯網時空重構如何應用在創新創業實踐中。討論完畢之后要求各組將結果填寫至記錄表格,經整理內容如下表所示:

根據討論的結果可以發現各小組基本能從上階段針對互聯網社會向度的幾個重要概念的學習,更新對互聯網的認知,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分析目前所實踐的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并得出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理論成果。

第三階段:沙龍結束后一個月對參加沙龍的學生和校友進行回訪,以下是對部分參加活動學生、創業校友反饋的記錄:

筆者:該沙龍是否使你對互聯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羅某:活動對我的認識提升非常大,很多情況下,我都很難認真抽時間去思考互聯網所包含的內容,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通過本次活動,我了解互聯網不只是工具,它更像一個載體,承載了我們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社會學的部分,我懂得了很多概念,這些概念更能引導我去思考和分析。

筆者:該沙龍是否改變了你之前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魏某:是的。之前我只知道創新需要有新的想法,然后做出產品就是創新,但是現在我理解到,創新也有規范,互聯網的社會有它自己的道德法則和法律原則,要選對正面積極的主題;而且創新是一個整體過程,不只是關注它的結果,而且要關注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影響。等我完成了自己的創新目標,我會考慮用同樣的思維來創業。

筆者:該沙龍所交流和討論的內容是否對你目前創新創業工作有所幫助?體現在哪些方面?

創業校友張某:感謝您的邀請,非常有幫助,平時因為業務忙,很難得思考這類問題,通過本次活動我才知道有很多問題是思維上沒有更新,對自身的了解還很不夠,像資本運作力、抗逆力這些概念我都是創業以后才體會到其重要性,目前公司確實因為資金的限制不得已需要接一些遠離主營范圍的業務,畢竟生存是第一,但是通過學習,我認為合理的合作融資也是解決目前問題的方法,這為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現在是做微信小程序,平時在業務方面只是提供服務,后期的維護相對不太重視,直到這次才對互聯網的全過程屬性有了更深認識,像“互聯網的邏輯優化”、“非連續時空重構”這些概念可以指導我重新審視目前項目的合理性;上次活動后,我也將學到的運用到員工培訓中,效果不錯,比較高大上,希望能做個系列活動。

從參加人員的反饋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動主要目的(提升學員對“互聯網+雙創”的認知)基本達到。

四、討論與思考

第一,學生反映出來對互聯網的認知具有單一性,主要聚焦于功能性,對互聯網其他向度的屬性缺乏認識,也缺乏思考的場景。這反應出了目前部分高校在互聯網認知教學存在內容單一,缺乏思辨,教學方法創新性不夠的問題;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多來源于開設的相關必修課,針對性有限,據筆者了解,目前高校聘請的導師很多都缺乏創新創業經歷,以致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難。

第二,本次教學實踐通過構建出對象具體,主題明確,形式靈活的沙龍教學場景,引導參加成員有目的、有方法地分析解決設定問題,獲得了各方比較積極的反饋,具體表現為:理解了互聯網的社會性及其對思維方式的變革;思考了如何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融入互聯網思維;意識到個體作為互聯網的一部分應當不斷地規范和提升自己認知。

第三,作為嘗試性的教學活動本次沙龍也反映出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將沙龍作為常規教學方法,本活動的樣本較小,需要針對更大的學生群體進行此類活動,接受更接近真實的反饋;本沙龍教學是一個片段性教學,系統性不夠,需要多方論證,建立起相關的課程結構;相關創新創業教師的遴選機制也需要各高校相關部門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姚凱,李思志,王姣姣.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復旦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20(4):40-46

[2]張兆曙.互聯網的社會向度與網絡社會的核心邏輯[J].學術研究,2018(3):51-58.

[3]宮源,張瑩瑩.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提升的多維向度[J].現代交際,2020(19):49-51.

[4]李彤.探析高校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協同育人路徑[J].現代交際,2020(3):163-164.

作者簡介:游萬江(1984-),男,漢族,四川三臺人,思想政治輔導員,碩士。

猜你喜歡
創新創業互聯網+互聯網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