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突發冰雪災害急診急救轉運處置與過程管理專家共識(2021)

2021-03-04 09:52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災害醫學專業委員會
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 2021年6期
關鍵詞:傷員體溫災害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災害醫學專業委員會

河南省醫院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分會 鄭州市醫學會急診急救專業委員會 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

中原心肺腦復蘇研究所 河南中醫藥大學心肺腦復蘇研究中心

冰雪災害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會造成受災區大量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我國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醫療技術、通信和轉運工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如何在保障患者救治、醫護人員及搜救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從嚴寒、交通不暢的冰雪災害惡劣環境中,安全有效迅速地將冰雪災難傷員轉運到合適的救治中心,讓傷員贏得搶救時間,降低病死率,仍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為此,筆者參考美國荒野醫學協會(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WMS)制定的《意外低體溫的院外評估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和《凍傷預防和治療實踐指南》兩部指南,并結合大量國內外文獻報道,組織專家編寫此專家共識,以規范和指導醫護人員在冰雪災害中實施應急醫學救援活動。

一、推薦及證據等級

本專家共識中的證據和意見推薦級別主要參照美國胸科醫師學會關于臨床指南中推薦等級和證據強度規定的標準(表1)。本文對每條意見同時給出意見的推薦級別和證據級別,表述方式為:意見推薦級別/證據級別。

表1 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工作組臨床指南證據等級和推薦等級標準[3]

二、概述

冰雪災害是指因降溫降雪導致大范圍結冰、暴風雪、積雪、雪崩,嚴重影響人畜生存和健康或對交通、電力、通信系統等造成損害的自然災害。我國是冰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冰雪災害高發區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高緯度、高海拔或地形起伏變化比較大的穩定積雪區。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主要牧區幾乎每年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積雪災害。在拉尼娜現象活動強的年份,冬季冰雪災害也會累及南方地區。極端嚴寒的天氣條件會對人體產生全身性損傷(意外性低體溫)和局部性損傷(非凍結性凍傷和凍結性凍傷),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作,增加交通事故相關性外傷、滑倒和跌倒、鏟雪及冰雪娛樂活動相關的傷害發生率。雪災救援的過程中還可能會誘發體溫后降效應(afterdrop)、環救性虛脫(circumrescue collapse)等并發癥。在極端嚴寒的天氣條件下,患者的總體病死率上升,氣溫每降低1.5℃,死亡風險增加1.5%。冰雪災害幾乎每年都會給我國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對災害、減少威脅、降低損失、提高救援能力是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

三、冰雪災害救援的特點

(一)基礎設施受損及救援環境惡劣

寒冷的天氣會對汽車、鐵路、通信、電氣及機械等設施造成暫時或永久的直接損害,造成電力、交通、通信系統的癱瘓,加上冬季道路狀況差和暴風雪造成的能見度低,會減慢救援應急響應速度、減弱救援者搜索傷員的能力、增加救護車后送醫院時間及轉運風險,增加救援難度。

(二)傷員的傷情復雜

暴風雪會產生潮濕環境,加速熱量流失,容易造成人員低體溫和凍傷,人在光滑的路面活動、鏟雪或開車容易導致滑倒摔傷及交通事故,傷口暴露于寒冷環境,會使傷員傷勢加重、增加病死率,也會增加消防救援及醫護救援人員傷亡風險。

(三)部分地區預備不足,統籌困難

對于冰雪災害不常出現的地區,抗冰雪災害的經驗少且常常預備不足,如果發生冰雪災害,可能出現更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傷,救援難度更大。

四、冰雪災害的救援

(一)災害前的預警及應急響應

現在氣象衛星的技術及功能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預測暴風雪天氣的準確性越來越高。雪災早期預警(至少風暴前3~4 d)目的是提醒災區政府及人民提前采取應對措施。政府需要準備抗災物質、盡早啟動應災預案、對重點區域重點防范、加強危險建筑物的監管、定點在重點路段投放掃雪車提高效率,宣教市民少外出,少開車,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一旦確定未來的暴風雪天氣預測,應盡早發布“暴風雪警告”及城市各處庇護所的位置。傳播途徑可通過手機短信、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居民便捷的途徑盡可能傳播。災難前預警是歐美國家抗災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2008年冰雪災害的重要經驗和教訓。

(二)各應急部門的啟動及聯動

當災情出現后,當地政府、消防、公安、衛生、防疫、氣象、民政、交通、通訊、路政等部門及武警部隊及時進行聯動。冰雪災害現場需要所有應急救援部門在現場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緊張有序地做好各自的救援工作。市級或省級總應急救援小組應及時成立總指揮部,對參與救援的各部門進行協調,對來自各個地區的不同救援隊伍進行協調。

(三)災害發生后的快速評估

災難發生后,應及早對受災地區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進行初步評估。首先,確定受影響最嚴重的區域。這可以通過衛星、無人機或受災地區熟練的觀察員報告來實現。一旦可以進入地面救援,救援人員可從居民、街道委員會成員及其他應救援人員那里收集數據,以初步估算受災的地域范圍、嚴重區域、累計人口數目、受災人員身心健康狀況及其生活和醫療需求。然后,根據災情地形、人口分布,統籌救援人員任務及資源分配,并根據當地醫療衛生保障系統的能力及容量,制定不同的傷員后送計劃。

(四)現場綜合救治平臺的搭建

根據災情地點及受傷人口數目,搭建現場綜合救治平臺?,F場綜合救治平臺可以搭建為帳篷醫院、車載醫院、救援方艙等。若災害搶救現場附近有現成的醫院、體育場、賓館、學校、避難所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臨時改造成現場綜合救治平臺?,F場救治平臺必須配備基本搶救設備、床位、藥物、治療物資、保暖衣服和被子、暖氣設備、食物和水。

(五)雪災現場的救治原則

雪災現場救治原則:是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先搶后救,搶中有救,盡快脫離寒冷的事故現場,先分類再后送。(1)立即使傷員脫離寒冷環境,轉入現場綜合救治平臺,給予心電監護,檢查意識、脈搏、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2)立即給予被動及主動復溫,防止熱量繼續丟失、體溫繼續下降:如擦干皮膚、更換濕冷衣物、覆蓋被子及毛毯等。(3)如傷員生命體征消失應該立即開始心肺復蘇。(4)如傷員合并有外傷,在搶救的同時實施包扎、止血。(5)盡量減少傷員搬動:隨意搬動會加重損傷,且有誘發室顫風險。(6)治療避免傷員冰凍-復溫-冰凍循環的出現。(7)先對傷員進行檢傷分類救治,如果有進一步治療的需要,應盡快送往后方醫院進行治療。

(六)關于雪災現場的傷員檢傷分類和低體溫癥分度

綜合救治平臺的現場醫學快速揀傷分類對于傷員的救治和后送等醫療資源配置和決策至關重要。但目前對冰雪災害現場傷員的分揀,并無專用評估方案。2021年國際山地急診醫學委員會簡化了原來的意外低體溫癥分揀評分系統,制定了修訂版Swiss系統。修訂版Swiss系統只需依據傷員的意識狀態水平和生命體征兩個維度的指標進行評估,將傷員分作黑、紅、黃、綠四類,黑色代表低體溫心跳驟停、紅色代表心跳驟停的風險極高,黃色代表中風險,綠色代表低風險。評估意識水平使用比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分法更簡單的AVPU(alert、verbal、painful和unconscious)法。本評估系統雖然針對的是低體溫癥患者,但在冰雪災害救援中,由于患者多合并低體溫情況,因此有很好適用價值。另外,在雪災救援現場,要快速準確地得到患者的核心體溫是非常困難的。2018年WMS制訂了“冷卡”簡易評估法,通過意識、運動、寒顫、警覺四個指標評估患者,分為冷應激、輕度低體溫癥、中度低體溫癥、重度低體溫癥四個不同程度?!袄淇ā睙o需等待測量核心溫度,可以直接快速地評估患者,快速指導初步處理。

(七)冰雪災害現場的醫療救治

1.現場消防救援

冰雪災害救援現場環境惡劣,低溫、大風、暴雪、交通堵塞、通信癱瘓、能見度低、路面濕滑、建筑物倒塌,積雪穿越困難,會減弱救援者搜索傷員的能力。另外,寒冷會遲緩救援人員思維和行動,如雪崩救援,還會有再次崩雪掩埋的危險。這些狀況都會增加救援難度,增加患者、消防救援及醫護救援人員傷亡風險。

1現場救援首先應確認救援人員的周圍環境安全(1A)。

2在搜索及發現傷員后,除非存在明顯的致命傷(斷頭、焚化、軀干橫斷等),應先將傷員轉至安全且溫暖的地方,再對患者進行評估和治療(1A)。

3搬動傷員的動作應該輕柔,讓傷員保持水平體位,限制其肢體活動(1B)。對清醒傷員應該給予鼓勵及精神刺激(1C)。防止體溫后降效應、環救虛脫并發癥的發生。

4送往現場綜合救治平臺之前,應用絕緣、蒸汽屏障類材料的衣物被子覆蓋患者,防止熱量進一步流失,傷員的頭頸部熱量流失比較大,應盡可能的覆蓋,避免讓傷員接觸地面(1C)。

2.現場綜合平臺救治

(1)現場綜合救治平臺的初始處理

現場綜合救治平臺相當于庇護所+初級救治單元,其功能有:使傷員脫離寒冷環境、進行被動/主動的復溫治療、評估分揀傷員、進行初步的救治、穩定患者后后送?,F場綜合救治平臺初始處理包括登記患者信息、復溫、更換濕冷衣物、測體溫和冷應激患者的安置等。

5一旦到達溫度的綜合救治平臺,應剪掉傷員濕冷的衣物,進行被動和(或)主動復溫(1B)。

6由于體表、口腔溫度受外界寒冷環境的影響并不準確,直腸溫度滯后于核心體溫,食管體溫操縱繁瑣、現場不易操作,很難迅速且準確獲得傷員的體溫。低體溫癥或合并低體溫癥的診斷、分型和治療應依靠傷員的意識水平、反應、寒顫強度、體能情況、心率和血壓穩定性等指標綜合判斷。因此,傷員臨床分型可能會與現場最后測到的體溫不一致(1C)。

7除低體溫癥外,嚴重創傷及感染也會影響傷員的精神和意識狀態(1B)。

8如果條件許可,對食管測量核心體溫是首選的方法。食管測溫時需要保護氣道和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1C)。如果條件不許可,對意識不清復溫治療的傷員可以考慮經直腸或膀胱測溫,但其溫度會滯后于核心溫度(1A)。

9寒顫但能照顧自己的傷員一般不會是低體溫。寒顫但不能行走、不能照顧自己的應該警惕低體溫癥可能,如果不能確定,應該當作低體溫癥處理(1C)。

10寒顫清醒且無誤吸風險傷員,可以給予進食溫熱的高熱量的碳酸化合物食物和(或)液體(1C)。

11清醒患者經過30 min的復溫后,可以嘗試站起,緩慢地步行,因為過早步行活動有可能會發生體溫后降效應的風險,步行時應該注意密切監測患者情況(1C)。

12只是冷應激而沒有低體溫癥的傷員,不必平躺限動,可以坐起,脫掉濕冷衣物,更換為干燥衣物,進食溫熱的高熱量食物和水,應密切觀察,避免體溫進一步下降。(1C)。

(2)現場檢傷分類及病情評估

應該對進入綜合救治平臺的患者迅速做出評估,分揀,以便指導下一步治療。冰雪災害環境下,低體溫或合并低體溫癥的傷員比較多,應用2021版Swiss系統對患者進行初步分揀。

13由于核心體溫現場很難準確且迅速獲得,對低體溫癥患者的嚴重程度可以應用荒野醫學會推薦的“冷卡”快速評估(1C)。

(3)現場復溫治療

復溫是低體溫癥/凍傷/雪災相關外傷等患者的重要治療措施,早期復溫對后續的治療和患者的預后尤其重要。但現場救援復溫措施有限,主要是被動復溫(采取保暖衣物被子毛毯等措施,患者依靠自己的體溫復溫)和主動體表復溫(使用任何熱源使體表溫度升高的辦法)。

14為防止體溫過低,降低病死率,嚴重外傷患者的所有院外治療階段都應該進行早期主動復溫(1B)。

15應用主動熱源比如充氣式升溫毯、熱墊,放在腋窩、背部、胸部等軀干部位復溫效果更好(1B)。

16復溫時可在熱源與皮膚間放置絕緣材料,防止局部燙傷。當使用主動熱源時,應每20~30 min評估皮膚是否有熱灼傷跡象(1C)。復溫應該是緩慢且受控的,一般速度1℃/h~2℃/h(1C)。

17吸入加熱加濕的氧氣進行呼吸道復溫,提高熱量少,但可以作為復溫的一種輔助手段(2C),但需警惕呼吸道燒傷。

18所有低體溫癥傷員,應禁止用溫水淋浴或泡浴的方式進行全身性復溫,因為會增加體溫后降效應風險(1C)。但對于輕度低溫癥傷員肘關節、膝關節以下的遠端肢體,可以42~45℃水浴復溫,但不適用于轉運過程中的傷員(1C)。

19化學熱源包所提供的熱量太少,不足以復溫,但可以用來防止轉運過程中傷員手足的局部凍傷(1C)。

(4)低體溫傷員的心肺復蘇

對低體溫昏迷、分揀黑色/紅色標識的患者立即予建立心電監護、開通靜脈通路、給氧和復溫,同時予CABDE步驟評估。應該注意的是低溫抑制了意識水平,也對心率和呼吸也產生強的抑制,許多重度意外低體溫癥的患者需要通過細致的體格檢查或依靠儀器,才能發現微弱的心跳和呼吸。低體溫患者的代謝率極低,微弱的循環也可以保障重要器官的血供,但胸外按壓通常會直接誘發室顫、心跳驟停。如果確認心搏停止,應立即行心肺復蘇。

20心肺復蘇僅適用于心臟驟停傷員,如果有生命跡象則禁用。在院外寒冷環境中,傷員體溫過低,心率可能非常緩慢,脈搏難以觸診,救援者的手指冰涼也會降低對觸覺刺激的敏感性。如果沒有心臟監測,診斷心臟驟停是比較困難。救援人員應盡一切努力將患者轉移到溫暖的環境中,比如地面救護車或現場綜合救治平臺,在心電監護下進行復蘇(1C)。

21在心電監護應調整最大振幅來顯視QRS波,如果心電監護監測為非灌注心律,包括室性心動過速、室顫或心搏停止,則應立即開始CPR。如果心電監護監測有組織性的QRS波群,則不應進行CPR(1C),但如果呼吸末二氧化碳監測確認灌注不足或超聲心動圖顯示沒有與電活動相對應的心臟收縮,證實是電機械分離,也應開始CPR(1B)。

22如果現場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則可以將其用于心電監護。如果AED建議電擊,救援人員應嘗試除顫并開始CPR。如果AED不建議電擊,心電監護有QRS波形,應觸診頸動脈至少1 min,若未發現頸動脈搏動,未觀察到正常呼吸或其他生命體征,并且無法使用超聲來驗證心臟活動或脈搏,則開始CPR(1C)。

23如果患者體溫低于30℃,監視器/除顫器顯示室顫或室顫,應給予最大功率的單次電擊(1C)。如果單次除顫不能成功,則等到患者恢復到30℃后,再嘗試第2次電擊(2C)。一旦核心溫度達到30℃,遵循常溫患者的除顫原則(1C)。

24低體溫心臟驟?;颊咝赝獍磯旱念l率與正常體溫患者相同(1C)。 可以使用心肺復蘇儀替代徒手復蘇,以減少按壓中斷和救援人員的疲勞(1C)。

25對于低體溫心臟驟停的患者,應立即進行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如果不可能或現場不安全不能立即進行連續心肺復蘇,救援人員應進行延遲或間歇的心肺復蘇。理想情況下,按壓延遲時間不應超過10 min(1C)。如果心肺復蘇不能連續進行,按壓應至少持續5 min,按壓間隔不應超過5 min(1C)。

26低體溫癥患者的氣道管理與常溫患者相同。對低體溫癥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易誘發室顫,但發生率低,建立高級氣道管理的益處大于引起室顫的風險(1C)。高級氣道建立后,應經鼻或口放置胃管,對胃進行減壓(1C)。

27誘導麻醉藥物有可能不能克服嚴重低溫引起的牙關緊閉,快速序貫誘導氣管插管法有可能會失敗,需要纖維氣管鏡介導下插管或環甲切開術放置氣管插管。此時,聲門上氣道可能比氣管插管更可取(1C)。氣管導管氣囊應避免過度充氣,隨著復溫體溫逐漸升高,可能會出現空氣熱膨脹致使氣囊爆裂(1C)。

28低溫時藥物代謝會減慢,當核心體溫低于30℃時,應減少麻醉劑和神經肌肉阻滯劑藥物的用量,并根據低體溫程度延長給藥時間間隔(1C)。

29如果沒有建立高級氣道,也沒有呼氣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arbon dioxide,ETCO)監測,通氣頻率應與常溫患者相同(2C)。對于已經建立高級氣道的患者,但無ETCO監測,通氣頻率應該是正常體溫患者頻率的一半,以避免過度通氣(1C)。

30如果ETCO監測可用,則通氣時應注意使ETCO保持在正常范圍內[30~45 mmHg(1 mmHg=0.133 kPa)]。在海拔1 200 m以上的地區救援,醫護救援人員應了解不同海拔高度ETCO的正常范圍值(1C)。

31低體溫患者應該給予足夠的氧氣治療,特別是海拔2 500 m以上地區的患者(1C)。

32如果不能建立外周靜脈通路,可嘗試建立骨內通路(1C)。不建議通過鎖骨下或頸內靜脈建立中心靜脈通路,因為易誘發室顫。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可以通過股靜脈建立中心靜脈通路(1C)。

33對于低體溫癥的患者,可以應用加溫溫度為40~42℃的等滲鹽水進行IV或骨內通路。但要防止容量過載(1B)。

34液體最好以彈丸式靜脈注射給藥,而不是連續輸注(1C)。補液的目標是使收縮壓維持在能為器官組織提供足夠灌注壓的水平,這取決于患者低體溫癥的嚴重程度(1C)。

35在復溫至30℃之前,不建議使用血管活性藥物(1C)。當核心溫度為30℃~35℃時,可以給予常規劑量,但給藥間隔應是平時的兩倍(2C)。

36低體溫癥患者可出現低血糖,也有報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患者應給予高滲葡萄糖IV(1A)。如果患者出現高血糖癥,不推薦在現場救治中心應用胰島素治療,尚未證據證明高血糖對體溫過低的患者有害(1B)。如果現場無法進行床邊血糖測定,對精神狀態改變的低體溫癥患者,可以憑經驗給予靜脈注射葡萄糖(1C)。

37在心動過緩伴低血壓與核心溫度降低程度不成比例的情況下,經皮起搏可能有益(2C)。

38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在復溫期間出現房性心律失常無需治療(1B)。

39目前尚不清楚低體溫癥救治的下限體溫值,現已知意外低溫患者復蘇成功的最低核心溫度記錄為13.7℃。無論測量到核心溫度低到多少,都應嘗試復蘇(2C)。

40對于沒有生命跡象的低溫傷員進行復蘇時,瞳孔固定、瞳孔散大、尸僵和尸斑都不應視為心肺復蘇的禁忌癥(1A)。

41現場發現明顯致命傷,比如斷頭、開放性頭顱損傷伴有腦組織損失、軀干橫斷、焚化等可以作為心肺復蘇的禁忌癥(1A)。胸壁太硬以至于不可能按壓的傷員如果無其他禁忌癥可以嘗試腹部提壓法心肺復蘇。

42低體溫成人患者,血鉀>12 mmol/L放棄復蘇的指征,可以終止CPR(1B)。

3.傷員轉運

傷員轉送之前應該與接受醫院負責人聯系,經同意后轉送。如果運輸道路不暢,應在轉運之前請交通路/政部門協助通暢道路,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清理道路,應考慮轉運至其他道路通暢的醫院。轉運前配備充足的醫療藥品,與患者/家屬溝通,交代并發癥和意外情況,簽名后轉運。

43轉運過程中應該在救護車等轉運工具內使用充氣升溫毯、熱空調等各種暖氣設備,以持續保持合適的溫度(1A)。

44轉運過程中患者所處的車廂內最佳溫度是28℃??紤]到司機和陪同醫護人員的舒適性,至少不應低于24℃(1C)。

45血流動力學穩定的低體溫外傷患者轉運與體溫正常的患者轉運的細節是相同的。準備轉運時,固定好脊柱,防止潛在的損傷,骨折和脫位應盡可能固定或復位到正常的解剖結構,覆蓋好開放性傷口(1C)。

46完全清醒伴顫抖且未受傷患者可以在現場救治中心接受治療,無需后送醫院(1B)。

47中重度低體溫且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患者可轉至最近的醫院或其他適合的醫療機構(1C)。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核心體溫<28℃的患者應轉至能夠提供重癥監護和體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CLS)的醫院。如果將患者轉運到能提供ECLS治療的醫院所需要時間比轉運到沒有此技術的最近醫院的時間多出1 h以上,則應首先將患者送往最近的醫療機構先穩定病情(1C)。應盡可能將心臟驟?;颊咿D移到能夠提供ECLS的醫院治療,此類患者應用體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復蘇優于應用體外循環(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復蘇(1B)。

48如果在當地沒有能夠提供ECLS治療的醫院或無法到達能夠提供ECLS治療的醫院,應將心臟驟?;颊哌\送到最近的醫院治療,當測血鉀<12 mmol/L時,可以嘗試其他治療方法進行復蘇(1C)。

49低體溫清醒的患者可能合并外傷或其他內科疾病,應送至相應的醫院或部門繼續治療或觀察(1B)。

(八)與接收醫院的銜接

在到達接收醫院前,應電話通知醫院相關人員做好接收傷員的準備。到達后,轉診醫師應與接收醫師核對每一例傷員,做好交接班并簽名確認。交接完后,轉診人員應詳細檢查已使用過的藥物及設備,補充必要的急救藥物和物品,以備下一次轉運使用。

五、結語與說明

本專家共識的制訂是基于目前對“冰雪災害現場急救與衛生應急處理”的理解并參考與現有循證醫學證據及國內外有關文獻完成的。而低溫、冰雪災害傷員的應急處置和救治比較復雜,遵循專家共識能夠提高冰雪災害傷員的救治效果。但本專家共識不能完全覆蓋患者所有的臨床情況,在具體臨床實踐中需因環境、條件及傷員的不同施治,應根據醫師經驗進行判別和救治。

執筆人:戴志初(518034 廣東深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510282 廣東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張思森(450003 河南鄭州,河南中醫藥大學人民醫院/鄭州人民醫院;510282 廣東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岳茂興[(100101 北京,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解放軍第306醫院);213161 江蘇常州,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創傷中心)];王賀(450003 河南鄭州,河南中醫藥大學人民醫院/鄭州人民醫院)

王 賀、王立祥、王紅宇、王寶玉、王琪琛、王國濤、王明強、

馮偉彬、付曉麗、蘭 超、呂傳柱、呂 軍、劉衛國、劉亞華、

劉 穎、劉變化、劉曉鵬、劉 斌、米玉紅、沙 鑫、魯利賓、

孫 鯤、李奇林、李 莉、李 靜、楊蓉佳、邱澤武、邱海波、

何忠杰、何春來、汪 茜、汪宏偉、宋祖軍、宋 科、宋 維、

張晨龍、張文武、張玉想、張在其、張慶普、張 紅、張利遠、

張思森、張劍鋒、張存慶、張福林、張 巖、張梓然、陳建榮、

陳 威、陳 彥、范晨芳、林紹彬、尚云波、羅凌青、季之欣、

岳茂興、周衛紅、周飛虎、周進科、周榮斌、屈紀富、孟慶義、

趙龍現、柳聰艷、郝義彬、徐彥立、段 強、岑穎欣、姜素文、

祝振忠、祝益民、夏建海、都定元、耿正祥、郭樹彬、唐子人、

菅向東、謝永富、溫其智、屠淑敏、董謝平、蔣龍元、蔣建新、

韓小彤、路曉光、舒延章、燕重遠、魏小潔、魏 捷

猜你喜歡
傷員體溫災害
體溫低或許壽命長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哪些因素影響體溫
體溫值為何有時會忽然升高?
李克強 全力組織搶險救援和救治傷員
災害肆虐
老年人的體溫相對較低
2015年我國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2.74億元
藍色生命線
藍色生命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