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人格視域下“道”與“德”關系探究

2021-03-07 20:52李海陽
文化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天道道德修養體悟

李海陽

“道”和“德”這兩個概念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論語》之中“道”和“德”都各有其特定的內涵,但有時“道”和“德”在特定的語句之中表達的含義又有所接近,換句話來說,這兩者在儒家思想體系之中所表達的含義是有交融之處的。那么“道”和“德”到底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呢?這個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對以下兩個問題的解答?!暗馈焙汀暗隆毕鄬τ诒舜怂磉_的特定內涵到底是什么,兩者為何表達的含義有相近的地方?另外,對于這些問題的理清有利于對“道”和“德”這兩個概念的更深層次地把握,同時更有利于更好地體會儒家精神,在儒家思想之中提取有益的資源[1]。

一、“道”“德”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1.“道”

“道”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并未被提升到本體論的層次?!暗馈钡暮x是十分豐富的,在《論語》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边@里的“道”指的是一種公共的穩定社會秩序,也就是儒家的倫理綱常?!墩撜Z·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边@里的“天道”是作為一個詞而說的,是一種超越性的內容?!疤斓馈笔蔷油α⒂谔斓刂械囊缿{,是君子安立性命的依仗?!墩撜Z》:“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边@里的務本,本是仁之本,是孝悌。本立而道生,“道”是仁道,是一個君子行為處事之原則。這三方面的內容與宋明理學中天道與性命相貫通的“理”相合,其實這正說明了“道”其實是自上而下一以貫之的。其是貫穿天人之際,落實到君子自身的人格修養的。

2.“德”

“德”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描述中共有三個側面。(1)有位之人的為政之德。在《論語》之中這樣描述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2)君子自身之德性?!墩撜Z》中“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將德性賦予了孔子,這是誰都沒有辦法奈何的。(3)德行教化?!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本拥牡滦邢耧L一樣,有教化之用!“德”的主要綱目有“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中“仁”既為五德之一,又是五德之首,包括其他四者,君子以“仁”為本,修養自身德行。在《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薄皭郾姸H仁”說的是愛眾人就離仁不遠了,“仁”即是仁愛?!暗茏尤雱t孝……泛愛眾而親仁”則體現出了“仁”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也就是孝悌是“仁”的根本,這并不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說有一個超越的本體,而是說孝悌是“仁”發展起來的根源。儒家的“仁愛”是一種有等級差別的愛,《論語》中記載道:“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敝祆湓凇端臅戮浼ⅰ分惺沁@樣批注的:“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為求直,而直在其中?!敝x氏曰:“順理為直?!边@里所說的“理”其實就是仁愛之情,子對父的孝順,父對子的愛護就是“理”。當人能把這種情感發揮到極致,并且能與別人發生共情,將仁愛的情懷推而廣之,那么仁就成為一種大愛?!抖Y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自其子?!笔沁@種大愛的最終體現,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所以儒家君子必須“以仁為本”,《論語》中記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義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君子把“仁”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終其一生來奉行,于死后才停止,這體現君子將“仁”放在道德修養中的首要地位?!叭省辈粌H僅是道德修養的目標,同時也是君子內心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感。人有四端之心,是人內心本來就具有而且可以充擴于外的。在《孟子》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边@就表明“仁”并不是在社會中約定俗成的純粹客觀化的行為標準和道德準則,而是君子上體天道而發于內心,充盈于外的道德本心。

二、“道”何以成為“德”的終極根據

在此所說的 “道”并不是前文中作為方法或者普遍的社會秩序的“道”,其是超越性的、永恒的“道”,這也是“道”之所以是“德”的終極根據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志“道”和弘“道”精神讓君子能夠在對“道”的追求過程中獲得智慧,將對“道”的體悟轉換成自身內在的道德修養,并充盈于外在社會的人際交往之中得到實踐。其最終即是“天”之“道”向人之“道”的轉變,天“道”在儒家所設計的理想社會之中的實現,也就是說此時的“天”之“道”已經成為了一個道德本體,在為儒家的倫理綱常以及個人的道德修養提供依憑和根據。

1.君子的志道、弘道精神

君子的志“道”精神其實最終來源于對“天”的向往與崇拜。這種對“天”的崇拜由來已久,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有所記載!當時已有對“天”的祭祀活動,但是這時候對“天”的崇拜依舊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我們常說的“以德配享”“以德配天”也即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在儒家早期的經典文獻《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边@不僅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最為關鍵的是這是天命與民心的結合??偠灾?,當時對“天”的崇拜已經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對“天”的依賴?!疤臁背蔀榱巳肆⑸淼慕K極根據和價值目標。由此執政者自然也開始了對“天”的模仿,執政者希望像“天”一樣對待百姓,不教而教,垂拱而治?!墩撜Z》中這樣寫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言而言,不教而教,四季有秩序地運行,萬物也得以生長。這就是“天”,而“道”則是天的用,我們所謂的“天道”就是天運行的道理,或者是說天的作用和功效?!吨杏埂分惺沁@樣記載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碧烀鼮樾?,率性為道。這恰恰也是“道”與“天”關系的佐證。

2.“道”的超越性、客觀性

在早期的“天人合一”觀念之中,“天”其實是作為一個客體存在的。天人合一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天”和“人”達成一種和諧的狀態。其實歸根結底來說,“天”最終還是客觀的!其實無論是自然之天,還是意志之天都是客觀的“天”,只是在后來的發展之中,在“天”這一觀念之中逐漸有了道德內容,使其具有了一定的主觀色彩。而且這種主觀色彩在后來的研究中逐漸變得更加明顯和突出,但是這并不代表就可以改變其自身的客觀性?!疤臁睔w根結底仍舊是客觀的,只要其還被作為一個客體,一個對象被研究,被崇拜!

這些對“天”的認知也影響到了儒家學子對“天”的認知?!疤臁钡某叫院涂陀^性自然也決定了“道”的超越性和客觀性?!暗馈钡某胶涂陀^性雖然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但其也是受人們的需要所影響的。儒家學者若是要為儒家的倫理綱常以及仁義道德找一個終極根據,那么這個根據就必然得是超越的,客觀的。若不如此,則必不能保證其穩定性和正確性?!墩撜Z》中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币苍S還有這樣的一層意思在里面,是人選擇了這樣的“道”,而不是“道”選擇了人[2]。人將自身的生命和價值追求都融入客觀超越的“道”之中,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理想找到了不變的根據!

三、“德”何以成為體悟“道”的進路

1.“德”對“道”的符合

在君子修養過程中,“德”與“道”的體悟其實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是一個一體化的進程。前文中已經對“道”進行了總結,“道”包含了一個人全部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向往,是個人生命與“道”的交融。君子對“道”的體悟是基于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社會地位產生的。這就要講到君子的擔當精神以及君子“位”的獲得。擔當精神是君子的精神特質之一,所謂擔當精神就是在責任意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其要求君子在完成了自己分內之事的同時也要承擔“道”?!拔弧彼枷氚ǖ氖蔷釉谏鐣邪缪莸牟煌慕巧约案鱾€角色要求君子承擔的責任??梢赃@樣來說,君子的擔當精神也是從君子之“位”中形成和發展出來的,這種擔當精神的最終指向也就是我們之前說的“道”,對“道”的承擔和弘揚也是君子的最終追求。那么,這又與“德”有什么樣的聯系呢?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君子“德”與“位”是相配的,君子的個人修養是獲得“位”的重要考量。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古代的選官制度之中得到證實,就比如說漢朝察舉制之中的“舉孝廉”[3]。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證明“道”和“德”是貫穿君子生命始終的,君子對兩者的體悟也是一以貫之的,并且也是沒有時間或者邏輯的先后的。在君子的修養過程中,這兩者也是相互促進的。君子對“德”體悟的加深可以使其更加明白“道”,促進自己生命與“道”的融合,將自己的精神追求的價值向往都融入對“道”的體悟之中,確定自己的人生之“道”;而對“道”體悟的加深,也可以促進君子自身的道德修養。并且在體悟“道”的過程中,對“道”的部分體悟也會轉變成一定的道德內容,融入君子自身修養之中。

2.本立“道”生

君子修身,立德為本,本立“道”生??鬃诱J為,君子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君子為人處世的根本。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修養是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的核心。既然自身德性的修養是根本,那么“道”又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德”又如何成為體悟“道”的進路呢?這將是下文中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其實關于“道”的地位前文中已經反復提到過,這里也就不再過多的論述。我們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德”如何成為體悟“道”的進路這一問題上。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人對“德”的修養過程其實與對“道”的體悟過程是統一的,而這又是如何可能的呢?其實這并不復雜,在宋明理學之中可以了解到這個問題的答案[4]。理學的重要觀點就是認為天理作為超越性的根本道理,在人心就表現為君子內心的善心善性,在社會之中就體現為儒家所說的倫理綱常以及社會秩序。從根本上來說,這都是一體不二的。宋明理學中的“天理”雖然說和“道”這一概念有著一定的差異,可是其在超越性維度和部分內涵意義上卻是一樣的?;蛘哒f,我們認同這個問題其實就只需要承認宋明理學是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儒學新形態,其中定然是存在一定聯系的,宋明理學中的“天理”也定然在“天道”“性”“命”等概念中提取了一定的內涵并賦予了新的含義。本文認為關于兩者其實是一體不二的思想早在先秦已經有一定的思想根源,而且“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就基本可以證明這一點。只不過這種思想認識在宋明時期才被真正挖掘出來,并且加以系統化、理論化。

因為兩者是一體不二的,所以對兩者的認識過程也必然是統一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對兩者的認識過程不是完全相同。因為“道”是超越性的、根本的、永恒的“德”,其存在的特性是“德”具有正確性和權威性的保證??偠灾?,“德”之所以成為體悟“道”的現實進路,本身就是因為“德”是“道”在現實社會之中,在君子的人際交往之中的現實體現。

通過前文中的論述,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道”“德”兩者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是相互聯系的一對概念?!暗隆逼鋵嵤恰暗馈痹诂F實之中的體現,自然也就成為“德”的超越性根據。而這種“德”又成為人們認識和體悟“道”的重要路徑,因為“道”的超越性使人無法對其進行經驗認知,必須通過理性和一定的媒介去體悟,“德”就是這個媒介。

猜你喜歡
天道道德修養體悟
“封禪”與“登極”:中國傳統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視域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價值與教學改革探索
郎世寧的心聲與體悟
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體悟偉大夢想 汲取創新力量
朱熹對“夫子之言性與天道”的詮釋及其現代價值
體悟書法
加強醫院政工干部道德修養的思考
不一樣的體悟 2014 RFC國際雨林賽后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