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問題鏈”策略研究

2021-03-08 15:48楊鳳樓
物理教師 2021年6期
關鍵詞:問題鏈高中物理深度

楊鳳樓

(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江蘇 無錫 214419)

1 引言

直觀上看,深度學習是淺層學習的相對概念,教育工作者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其一,假設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常規學習理念、方法、途徑等均為“淺層學習”,那么相關行為應該具有明顯“被動性”特征,如學生高度依賴教師傳授、采用題海戰術訓練解答技巧、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意識等.深度學習則處在淺層學習的對立面,強調“以生為本”理念下賦予一定引導、促進方法,讓學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二,深度學習的價值不局限于知識學習,盡管在深度學習作用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豐富思維形式,但不能止步于此,還需要進一步與立德樹人、核心素養、人格塑造等關聯起來,促進學生以物理媒介獲取全面發展的渠道.《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下文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物理學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基礎學科”,基于“自然科學”一般性研究規律、映射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之中,物理教學及學習的本質就是物理問題“發現→分析→解決”的過程,隨著物理問題難度的增加,學生物理水平也隨之提升,這一學科規律為“問題鏈”的構建與應用奠定了基礎.

2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問題鏈應用價值

(1) 易于激趣,引導學生學習由淺入深.

自然科學充滿了未知的奧秘與詭幻的現象,對于人類而言充滿了吸引力.高中物理(知識模塊)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同樣對其描述現象充滿好奇心,而“問題”則是驅使好奇心向探究行動轉化的有力武器——所謂高中物理“問題鏈”,可視為教師將驗證性物理知識轉化成的“問題集群”,它既具有鮮明的主題蘊含,也具有層次分明的等級,基于鏈條形式結合在一起,可滿足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由低到高的有序發展——其間,問題不斷激發并維持學生求知欲,并基于問題切換的形式進行解答,簡單地可理解為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又是新問題的引線,如同“滾雪球”一樣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推進,引導學生物理學習由淺入深.

(2) 層層遞進,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律.

從淺層學習進入深度學習絕非一蹴而就,其間需要學生逐步掌握自主、探索、合作式學習手段,教師則通過“問題鏈”循循善誘,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很顯然,這一過程中“問題鏈”發揮了良好的驅動作用,且以“問題”為載體,滿足了建構主義提出的會話、情境、互動等要求,為學生展開物理知識意義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問題鏈設計方面之所以強調層層遞進,是因為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釋然,學習者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的過程,需要經歷轉化、同化、內化等一系列機制,這一切實現的基礎就是最鄰近發展區的突破——例如學生必然要先了解“彈力”概念,才能展開“摩擦力”產生條件的討論——問題鏈的本質是以問題形式,帶動舊知識掌握向新知識掌握演化,這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3) 循序漸進,有助學生思維能力提升.

深度學習最明顯的特征是多元思維參與,如發散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等,這也是擺脫物理知識流于表面應用的根本方式.“問題鏈”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相對于平鋪直敘的教學傳授而言具有更強的誘導性,學生帶著問題審視物理知識,更容易激發多元智能運用,這樣在同一個或同一類物理問題中,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廣度、深度.事實上,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問題都是如影隨形的,“問題鏈”與問題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處在不斷打破自身格局的運動狀態,這是學生思維提升的基礎.例如,高中物理“質點”概念教學中,讓學生以自己為對象,依次提出“同一排學生內”“教室內”“學校內”“地球內”的質點性質界定問題,學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內涵,以及“參考系”的存在價值.

3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問題鏈構建原則

從思維及認知能力培養角度說,高中物理問題鏈構建并沒有一定之規,甚至一定程度上說是隨機的,只要它具備跨越淺層學習弊端效果即可.本文結合深度學習的相關特征,歸納以下問題鏈構造原則.

(1) 聚焦性原則.

《課程標準》明確表示:“物理學是基于觀察與實驗,通過科學推理和論證,形成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這意味著物理知識具有碎片性、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尤其需要運用到數學工具與模型,進一步提高了知識內容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因此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問題鏈”設計中,需要加強對核心知識聚焦性的關注.就當前各個版本高中物理教材而言,每一單元、章節都具有的核心知識模塊,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運動的描述”中,質點、參考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問題鏈構建過程中要圍繞著核心知識展開,客觀上,教師需要對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按照一學期教學規劃進行分解、重組,一方面確定核心知識“是什么”,另一方面明確核心知識“關聯什么”,基于問題導向把核心知識分層化,梳理成一個問題鏈條.

(2) 真實性原則.

所謂真實性原則,主要針對物理教學對象及情境而言.由于物理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因此物理現象、規律等在現實生活中有著較高的曝光度,教學過程中(尤其實驗教學)要構建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覺下產生強烈代入感,以此能更好地激活學習興趣、產生求知欲望.具體到問題鏈的構建方面,一方面問題表述不能過于學術化,盡量用貼近學生的語言去描述.另一方面,盡量讓學生通過真實感受去提出問題,這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也是進入深度學習的起步點.

(3) 互動性原則.

結合文獻成果及實踐經驗來看,一些高中物理教師在問題鏈構建過程中容易陷入誤區,即將一組問題打造成“閉環形態”,學生一旦進入問題鏈之后就難以脫身、陷入問題嵌套的“死循環”,這明顯是對問題鏈的誤解.從物理知識結構角度說,問題鏈是較為開放的形態,既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過程,也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預設,問題鏈的“鏈節”應該可以隨時斷開,以滿足臨時加入新問題、展開師生互動的需要.因此,所謂互動性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問題與問題之間的互動,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因果關系.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問題為媒介,便于在相互合作、啟發的狀態下突破最臨近發展區,保障問題鏈螺旋上升的態勢.

(4) 啟迪性原則.

另一種誤區表現為問題鏈的內部聯系,一些教師缺乏教學預設準備,簡單地將一些問題歸納起來作為問題鏈,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難度由低到高,但無法保障在問題鏈解答之后對學生產生啟迪.結合《課程標準》中強調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高中物理教育不能只為高考服務,還要培養學生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啟迪性意味著問題鏈整體包含著質疑精神,而問題之間又具有挑戰性、引導性,通過大量認知沖突激起智慧火花.

4 促進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問題鏈”模式

從廣義的學習行為出發,“深度學習”既可以看作是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也可以視為學習過程的方向性——“深度”的出發點是“淺層”,而學習行為又大多是伴隨著問題展開的,由此促進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問題鏈”模式,本質上可看做問題聚合的形式——在此,需要引入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的“環境變量”,教學環境與教學形式必須保持高度統一,才能確保問題鏈運用的實效性.

(1) 課上教學問題鏈組織模式.

高中物理教學主要包含兩個模塊,即理論課堂模塊與實驗課堂模塊,雖然教學環境及教學形式存在差異,但在問題鏈模式設計上都應遵循“課堂組織”這一限定條件.由于課堂在教學時間、資源、工具等方面的有限性,不適宜過度鋪陳問題(廣度、寬度不能過大),因此這種狀態下的問題鏈都應該保持收斂性特點.教師應該把教學內容細分,保障一節課內問題鏈的節點全部展現出來,讓學生圍繞著每一個問題節點展開“提出→分析→解決”操作.

(2) 課下自學問題鏈組織模式.

《課程標準》指出:“設計多樣化的課程模塊,促進學生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此處將“課程模塊”以“問題鏈”取代,學生自主地、個性地學習主要發生在課后場域.事實上,基于“問題-自學”模式構建問題鏈,是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形式,一方面是物理作為理科學科的要求,與數學、化學類似要頻繁地利用問題進行思維強化、技巧訓練,這樣才能保障綜合知識水平.另一方面,物理現象、知識運用等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能夠為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提供支持.由于課下自學問題鏈組織模式是脫離教師指導的,因此設計上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潛能的發掘,如整合型問題鏈、衍生性問題鏈等.

5 促進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問題鏈”應用

(1) 導入型問題鏈.

高中物理新課導入過程中應用“問題鏈”,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融合,能夠從一開始就建立“深度學習”的促進機制.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除了要強化情境創設、增強真實體驗外,還要確保新知識層面的問題鏈條結合足夠緊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質點”為例,導入型問題鏈應用如下.

問題1:請描述一種生活中的事物運動狀態.

問題2:你認為描述一個運動需要什么條件?

問題3:物體體積大小、結構形態對運動有影響嗎?你的依據是什么?

問題4:“坐地日行八千里”描述的是地球自轉,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

問題5: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點,自轉就可以忽略不計,公轉就得到凸顯.同理,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作一個點?

以上問題鏈應用過程中,生活中的事物運動具有親和力、熟悉性,學生可以從飛翔的鳥、運動的球、飛馳的車等出發,初步萌生出參照物的意識,再層層遞進,突出“質點”這一概念.很顯然,問題5是整個問題鏈的核心,但缺乏前面的4個導入問題,學生直接將現實物體想象成“點”缺乏過渡性.

(2) 探究性問題鏈.

要達到深度學習狀態,探究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探究性問題鏈的設計,主要應用于物理現象的本質發掘、規律歸納,避免學生滯留于物理現象、概念、定理等表面理解程度,而無法從“淺層學習”狀態抽身.同時,探究過程也是不斷推翻舊有知識體系的過程,相關問題鏈的設計要具備意義建構功能.以“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教學為例,課前根據歐姆定律推導出R=U/I的公式,那么理論上利用電壓表、電流表即可得出真實電阻,據此拋出一個問題“電壓表及電流表有電阻嗎,對測量結果有什么影響?”以此為出發點設計如下探究性問題鏈.

問題1:(思考)電壓表上是否有電流?它有電阻嗎?

問題2:(思考)電流表上是否有電壓?它有電阻嗎?

問題3:電壓表顯示出的數值與電阻兩端相等嗎?(思考)偏大或偏???

問題4:排除一切操作誤差干擾,實際測得的是否為理論電阻值?(思考)偏大或偏???

問題5:假設手頭的電流表內阻2 Ω、電壓表內阻2000 Ω,要測定一個50 Ω左右的電阻該如何設計電路?

顯而易見,問題5是整個探究性問題鏈的核心,但該問題鏈應用的根本價值,并非測定、計算的準確性,而是要學生通過探究過程,認識到電壓表、電流表的內在本質,消除物理學中絕對理想的狀態.反思學生在現實做題中形成的僵化思維,過度強調理論上的計算值,而將物理學知識與現實應用隔離開,這顯然是利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深度學習的基本價值之一,就是具有質疑精神,這也是探究性問題鏈的價值所在.如根據問題5設計一種對結果影響最小的電路圖.

(3) 遷移型問題鏈.

從學生物理知識掌握程度出發,如何判斷是否達成深度學習效果?事實上,物理現象及知識體系看似復雜,其本質規律卻是相對簡單的,如果學生能夠基于一種物理知識(如某一定理、定律)自行拓展,在現實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即知識遷移),就可以認為達到了深度學習效果.因此,遷移型問題鏈應用具有一定限制性,它主要基于一定物理規律掌握之后,通過現有知識構建邏輯推理模型實現的.例如,為“機械能守恒定律”設置遷移型問題鏈.

問題1:用自己的話表述什么是機械能守恒定律?(可舉例說明)

問題2:怎樣判斷自由落體過程中物體的動能改變量?

問題3:打點計時器測定的是什么?

問題4:除了打點計時器,如何獲取物體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以上問題鏈中,問題1是基于“機械守恒定律”描述展開的,即先拋出最本質的物理規律;問題2遷移到該定律的表現層面;問題3遷移到該定律的驗證手段層面;而問題4是整個遷移型問題鏈的核心,即根據問題1的定律內容,讓學生設計出驗證機械守恒定律的方法和步驟.而有了打點計時器的借鑒對象,學生知識遷移的有效性將大幅度提高.

(4) 整合型問題鏈.

前文中指出,高中物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具體到物理規律的內涵與外延層面,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傳統梳理方式(如思維導圖)雖然能夠有效構建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但有大多局限于理論層面,難以將物理規律及表象統一起來.整合型問題鏈的應用,可以在理解、掌握、應用的基礎上,將碎片化的知識點變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可以根據“問題范式”進行推演.如下較有代表性的物理題:物塊質量2 kg,沿著30°斜面從頂端開始下滑,g取9.8 m/s2、摩擦系數為0.2、斜面長度1 m,分析整個運動過程.此類“斜坡下滑”問題在高中物理“功與能關系”類試題中很常見,可做為整合型問題鏈的基礎,從受力、做功、能變等多個角度展開.由此也表明,整合型問題鏈比較適合高中物理復習課中運用.

問題1:分析物塊受到哪些力,作圖指出力的方向和大小.

問題2:計算每個方向上的力做了多少功.

問題3:物塊下滑過程中動能、勢能、機械能有什么變化?

……

整合型問題鏈在應用中可保持一定開放性,便于教師隨時融入新的知識點.例如增加“問題4給物塊提供一個斜面向下的力F=9.8 N,判斷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相對于常規的“記知識點”方式,整合型問題鏈具有更強的實效性.

5 結語

綜上所述,廣義上的“深度學習”是一種動態過程而非靜態常量,它在針砭淺層學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學時弊的同時,引領學生跨越死記硬背、機械做題的狀態,向思維、思想、認知等更高層面發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法.而問題鏈的運用,能夠為深度學習的達成提供堅實基礎,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過程,強化自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猜你喜歡
問題鏈高中物理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學好高中物理必須做好的四件事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高中物理傳送帶模型簡析
高中物理實驗
基于微視頻與問題鏈相融合的高三一輪復習教學設計
“問題鏈”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巧設問題鏈預約精彩課堂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