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非遺衍生創新發展研究

2021-03-13 23:23陳臣宋興林琳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關鍵詞:非遺文化手工藝品新媒體時代

陳臣 宋興 林琳

摘要: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競爭實力的關鍵因素。我國眾多方針政策也都充分肯定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的重要歷史交匯時期,對于文化產業,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文章首先闡述非遺文化衍生創新發展的重要價值,接著分析新媒體時代手工藝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后提出借助新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優勢傳播手工技藝的舉措。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非遺文化;手工藝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3

0 引言

作為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沉淀后,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情感紐帶。從某個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化底蘊,更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直觀體現。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進一步加強對非遺文化衍生創新發展的研究,尤其是手工技藝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非遺衍生創新發展的重要價值

1.1 非遺衍生的創新發展研究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途徑

針對新媒體時代的非遺衍生創新發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度總結,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基”[1]。從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來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各種侵略、壓迫與動蕩下仍然生生不息,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賦予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與發展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非遺的傳播依托時代的發展,其技藝價值和商業價值在新媒體時代大放異彩。保護與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現代化特色,傳達底蘊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非遺依托新媒體等媒介進行傳播是新媒體環境下市場發展的產物,這標志著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轉向了視頻類閱讀,短視頻在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非遺相關的短視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1.2 非遺衍生創新發展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來說,非遺衍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非遺衍生創新發展,不僅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立足的底氣,更能實現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為新媒體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拓展全新的路徑[2]。

1.3 非遺衍生創新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傳統曲藝、手工技藝等都涉及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并承擔著服務社會、推動人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在新媒體時代,利用短視頻平臺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手工技藝,不僅可以有效實現傳統手工技藝的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傳統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還可以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手工藝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對非遺衍生創新發展的研究,可以與實際情況有效結合,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2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平臺的特征

2.1 自由性與趣味性

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新媒體時代的短視頻平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中具有自由性與趣味性的特征[2]。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短視頻創作,在現代化的新形勢下研究非遺傳承的前景,能夠使創作內容更加直觀高效,有利于提取其文化內涵。

空間與時間上的自由是自由性的主要表現。短視頻平臺的信息傳播可以有效打破空間的限制,只要有智能移動設備與互聯網,就可以將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通過短視頻展示給受眾,人們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及時了解感興趣的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信息。另外,短視頻平臺的自由性還體現在人們可以循環、反復觀看自己喜歡的視頻,并通過評論、留言等方式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網友進行關于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交流,互相分享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手工技藝從業者也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學習新的手工技藝。新媒體平臺受眾廣泛,通過短視頻傳播手工技藝,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們對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可以有效擴大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群體,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新媒體平臺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內容多種多樣,技術迭代較快,制作成本可控,或將成為未來社會中信息消費的主要方式之一,占有這個市場,就能占有競爭優勢,傳播推廣的難度將大大降低。

趣味性是指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觀看相應的內容,短視頻平臺也會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不同用戶的喜好,從而為用戶推送更具針對性的內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來說,短視頻平臺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為用戶推送其想要觀看的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視頻,從而提高手工藝品的銷量,也能進一步提高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率。

2.2 雙向互動性

與報紙、期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時代的短視頻平臺進行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具有獨特的優勢,即具有雙向互動性。這種雙向互動性體現在用戶使用短視頻平臺觀看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類視頻時,可以進行雙向交流,手工技藝從業者與手工藝品消費者能夠在線交流,咨詢相關的手工技藝信息,或是建議手工技藝從業者制作更多觀眾感興趣的短視頻,抑或定制個性化的手工藝品等,進一步加強手工技藝從業者與手工藝品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短視頻平臺就像一面鏡子,是對當下要傳承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寫照,在新媒體日漸盛行的今天,利用好新興媒體平臺傳承非遺文化,對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3 新媒體時代手工藝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1 新媒體時代手工藝品面臨的機遇

在新媒體時代,非遺衍生的創新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媒體不僅是手工技藝傳播的最佳手段,而且也為手工技藝、手工藝品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提供了更多的途徑。手工藝品類非遺保護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去面對面化;二是活態化;三是活化利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手工藝品類非遺的保護是難度最大的,很多手工藝品類非遺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

3.1.1 新媒體為手工技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傳播手段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傳播主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手工技藝從業者口口相傳或師徒傳承,這種傳統的傳播手段效率較低,并且手工藝品的展示都是靜態的,因此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發展較為困難。但新媒體的出現為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越來越多的手工技藝從業者通過短視頻平臺將精美的手工藝品以動態化、立體化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給人們,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傳播方式的劣勢,真正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3]。

3.1.2 新媒體使手工藝品有了更多的傳承途徑與融入現代生活的途徑

在新媒體出現之前,人們對手工技藝的認知非常有限,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短視頻平臺飛速發展,不僅增加了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曝光度,更開創了“即看即買”的銷售模式,讓人們在瀏覽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短視頻時便可以點擊鏈接購買手工藝品,直接促進了手工藝品的銷售[4]。另外,新媒體時代的手工藝品也愈加趨于個性化與定制化,消費者可以直接與手工技藝從業者互動,定制個性化的手工藝品??梢哉f,在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實現了良好的融合。

3.2 新媒體時代手工藝品創新發展面臨的挑戰

3.2.1 新媒體帶來的多元文化對手工藝品造成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的不斷輸入,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加之新興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給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人們對手工藝品的需求越來越小。這種情況下,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也使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越來越高,這些因素都對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 新媒體時代手工技藝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

在新媒體時代,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由于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周期較長,但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較快,缺乏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許多年輕人對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與認知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很少也不愿主動關注或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導致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5]。

4 借助新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優勢傳播手工技藝的舉措

4.1 有效豐富短視頻內容,做好手工技藝宣傳推廣工作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并自發地保護與傳承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工具的優勢,利用短視頻平臺展現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和魅力,吸引更多的觀眾,進一步擴大非遺文化受眾群體的規模,從而讓更多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6]。由于新媒體時代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即人們瀏覽短視頻的時間有限,因此在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需要注意短視頻內容的豐富性與精彩程度,利用有限的時間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這樣才能積累更多的用戶,加深人們對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4.2 注重用戶體驗,進一步提高手工技藝的影響力

為了增強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短視頻平臺管理者須在提高平臺視頻內容質量的同時,提高平臺的規范化程度,逐漸提升廣大用戶的體驗。以手工技藝為例,在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時,為了讓更多觀眾認識到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的特點,讓手工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人心,就需要優先為觀眾推送內容豐富、制作精良的手工技藝與手工藝品視頻。手工技藝傳播方式的轉型,無疑是當前手工技藝再生的破局之路。但是在傳播中要給予非遺尊重與重視,要傳播優質的非遺文化,優化傳播方式,結合非遺本身的特點以及傳播困境,打造精品特色短視頻?;ヂ摼W新生態無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在商業領域也要注重對非遺進行市場營銷,拓展新領域,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審核一定要落實,生產一定要把控”。

另外,短視頻平臺管理者還應注重用戶與視頻制作者之間溝通渠道的建設,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視頻制作者搭建一個暢通的溝通交流平臺,從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享與制作中,增強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力。

5 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若想實現對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就必須厘清新媒體時代非遺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合理使用新媒體時代的短視頻平臺,可以嘗試通過雙重敘事視角,運用對比的手法加以創作,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實現我國整體文化軟實力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齊彬.“非遺”短視頻傳播策略及其文化審視[J].新聞戰線,2020(7):97-99.

[2] 高碩.新型文化業態語境下的傳統文化新生:以非遺短視頻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5):62-65.

[3] 王雪.短視頻平臺中非遺傳播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研究[J].決策探索,2020(8):84-86.

[4] 于興武.傳統非遺文化紀錄片攝制技巧:以傳統手工制瓷紀錄片《匠心冶陶》為例[J].聲屏世界,2020(12):54-55.

[5] 趙乃堯,孫文濤,趙雨暄,等.津派非遺文化衍生品的創新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75-76.

[6] 鄭思思,褚樂陽,譚悅,等.非遺文化資源的再設計與利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3):24-25,115.

作者簡介:陳臣(1985—),男,遼寧大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宋興(2001—),女,遼寧凌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林琳(1987—),女,遼寧朝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傳統文化。

3472501908213

猜你喜歡
非遺文化手工藝品新媒體時代
意大利手工藝品傳承百代
非物質文化遺產“隆回灘頭年畫”的特點研究
新媒體時代微寫作特征及對策研究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網絡化轉型
在職業學校中建設“非遺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非遺文化進駐職校社團的策略研究
1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