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導向下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策略研究

2021-03-13 14:23李明術夏輝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關鍵詞:老舊小區日常生活公共空間

李明術 夏輝

摘要: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老舊小區的功能結構與城市發展模式難以融合,隨即出現了諸多問題。文章以日常生活導向為指導,以武漢市硚口區老舊小區為例展開研究,發現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正面臨著公共空間功能異化、空間界面單調破舊、道路交通破舊混亂、殘弱人群服務設施缺乏、人文關懷缺失等問題,導致老舊小區存在氣氛沉悶,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環境殘破、衰頹等現象,亟待轉變。文章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功能復合激發空間活力、微植入豐富空間形態、微尺度更新修復空間機能、設置彈性空間提升空間利用率等策略,以期指導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微更新設計。

關鍵詞:日常生活;微更新;公共空間;老舊小區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1 對日常生活導向下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思考

日常生活理論最早在20世紀被西方學者納入學術研究范疇,該理論研究是哲學社會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也是現象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主題的一部分[1]。日常生活理論的產生與興起預示著人們的生活從理性向生活世界回歸,從胡塞爾現象學的“生活世界”到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日常共在的世界”再到馬克思主義的“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理論在不停發展。在中國,日常生活理論的興起正是由于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更是為了我國人民自身現代化的需要,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一種主題要素的支持[2]。近年來,也有許多西方國家嘗試從日常生活視角對城市生活空間進行重塑,以此恢復城市老舊小區的活力。日常生活理論在城市老舊小區的更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能夠更加準確地發現居民的日常需要,以便更好地解決老舊小區面臨的問題,整合小區公共空間資源[3]。

2 日常生活導向下的空間研究

國內許多學者對日常生活導向下的城市空間做了以下的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汪原的《從“Flu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與城市空間互動的新闡釋》一文,通過對19世紀出現在巴黎街頭的浪游者群體進行研究,發現人本身行為的加速化會使人與城市的互動關系減弱,即對城市空間的認知有著巨大的影響[4]。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馬振華的《日常生活視野下的都市空間研究——以武漢漢正街為例》提出了“舊常生活視野”使自己切身其中,關注居民日常生活行為,以及功能空間的使用價值,重視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痕跡和社會邏輯[5]。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學偉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一文將“舊常生活空間”作為城市生活空間研究的切入點,以此探尋日常生活視角下的空間本質[6]。

3 武漢市硚口區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現狀

文章調研了武漢市硚口區內的營北小區、云鶴小區、簡易小區、古四小區、天順園小區、新華小區六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從日常生活視角出發,采用實地調研法,使自己置身老舊小區的真實環境中,走過小區公共空間的每一處,通過與不同人群的交流,收集各類人群對小區公共空間的具體需求,挖掘老舊小區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問題。

3.1 公共空間功能異化和不足

通過對武漢市硚口區六個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對比研究發現,六個社區都有一定程度的公共空間功能異化,主要原因皆是社區內部停車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古四小區、簡易小區、云鶴小區以及新華小區公共空間場所嚴重不足,只有基本的健身活動空間,缺乏居民日常散步空間、兒童娛樂空間、小區集體活動空間等。而營北小區公共空間的利用率低,而且小區內部有大量商鋪,有較多商鋪是由單元樓一樓改成,在商鋪人流量較大的時候會產生較多的噪聲,打擾住戶休息;一些商鋪在路邊經營,還會造成交通擁堵。

3.2 空間界面單調破舊

六個小區由于建造年限較為久遠,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在墻體上留下許多煙漬、油漬,墻面還有歷經常年雨水沖刷留下的雨水漬和鋼鐵銹漬,加之墻體破損、墻面脫落,小區的建筑本體立面普遍破舊。又因為20世紀90年代的民居建筑大多都只追求功能,不講究形式,因此其立面造型單調、呆板,缺少特色和辨識度,建筑整體色彩以冷灰較常見,缺少變化和色彩溫度。其中社區線性空間界面破舊,在較長的線性空間中缺少必要的點狀停留空間和景觀綠化,造成道路功能單一,可停留性、趣味性差,難以吸引人的興趣、調動社區活力[7]。

3.3 道路交通(含停車)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六個老舊小區道路通行不暢,小區內隨處可見的私家車造成狹窄地段堵塞、錯車困難等問題。社區車位缺乏,亟待整治、補充。因為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大力支持居民購買機動車輛,以此拉動城市經濟增長。在近20年間,城市機動車輛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小區居民對于停車位的需求逐年增長,而小區相應的配套設施卻無法跟上,導致城市老舊社區普遍存在車位緊缺的問題,大部分車輛基本都隨意停在路旁,加上道路狹窄,過往居民只能繞路而行,亂停車的現象破壞了小區環境[8]。因此,解決小區停車問題,是小區公共空間改造的一大重點,也是一大難點,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未來,為日后更大的停車需求留出預備用地。

3.4 缺乏殘弱人群服務設施,人文關懷缺失

由于城市老舊小區歷史久遠,小區內部存在大量的老人與殘弱人群,破舊不堪的環境極大地影響了這一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通過對武漢市硚口區老舊小區的實地調研,發現小區內部缺乏盲道,沒有設置殘弱人群的基礎服務設施。在古四小區調研時,發現小區內部空間狹小,居民已經把雜物堆放在了盲道上,極大地阻礙了殘弱人士的日常行為活動。而且有些道路交通存在向上臺階,也沒有為殘弱人士設置緩坡,安全隱患隨處可見。小區內部對這些情況的管理不到位,居民對殘弱人士的忽視,顯得小區氛圍壓抑,人們健康的生活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淡漠。

4 日常生活導向下武漢市硚口區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策略

在日常生活導向下,對老舊社區公共空間進行微更新的核心要素有以人為本、科學性、多維性、延續性、公眾參與等。文章從公共空間具備的四種特征,即交通便捷性、活動多樣性、空間舒適度并具有良好的形象、社交性著手,全面地分析公共空間改造的策略[9]。以期在日常生活理論指導下,提升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重塑老舊小區鄰里關系、激發空間活力等。文章提出了四種策略。

4.1 功能復合激發空間活力

功能復合指小區內公共活動空間各人群、各時段可以一起使用,以免造成該功能區浪費。根據各人群日?;顒訒r間與活動范圍進行設計,在空間功能使用互不影響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間使用率與合理性,運用這種功能復合進行設計能夠更好地激發各類使用人群的積極性,使公共空間更具活力,也能更好地維護公共空間。人們日常生活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中,各類人群在各時間段的活動、場所各不相同,由于生活主體需要的活動空間不同,日常生活行為也具有不可定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不斷變化的。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老舊小區原有的功能空間已破敗不堪,其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現在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功能空間也單一乏味,公共空間狹小,這就需要設計功能復合化的空間。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多樣化空間更能夠激發人們對社區的歸屬感,維系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改善鄰里關系,營造舒適和諧的小區氛圍,增強小區活力,有助于社會健康發展。

功能復合還指多樣性功能空間的合理融合。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復合化設計,并不是多種空間的疊加,而是空間的優化以及合理的融合運用,以使小區居民日常生活更好地使用。根據小區內成年人、老人、兒童、租客等幾類人群,可對成年人與兒童的活動空間進行共同設計,設計親子活動空間,讓父母與孩子更好地互動交流。老人與兒童空間相互融合,在老年人下棋空間旁可設置兒童益智類游戲設施,空間共用融合,老人可以在下棋時兼顧旁邊的孩子,這樣更能滿足各類人群日常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質量,更好地打造美好的小區生活環境。

4.2 微植入豐富空間形態

通過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調研,從日常生活視角出發,調研各類人群各時間段的活動情況等方面,對公共空間中人們日?;顒訄鏊娜笔闆r進行微植入,增加日?;顒咏涣魉枰膱鏊c設施,滿足各類人群的使用需求,從而改善居民在小區生活中的體驗,增強社區活力。結合老舊小區目前的情況,對具體空間進行功能配置;對小區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進行整合升級,以微植入的方式優化各功能區域,將小區各功能與原有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融合再生;對小區公共空間原本服務設施的使用進行分析,根據居民的需要以及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完善與更新相關設施。

4.3 微尺度更新修復空間機能

對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微更新設計,應該以人們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為切入點,如小區的路燈設置、路邊停車位、廣場地面、垃圾收集點等一些細微節點。雖然從小區內的細微處切入,難以立即改變小區內的環境,但將每個改造好的細微之處結合在一起,就能使小區環境產生質的改變,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需要設計更多的細微節點與小尺度的場地空間,根據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同的日常行為活動對空間有不同的要求。應合理把握小區內空間尺度,以更好地在公共空間中置入設施。微尺度更新能更好地使人們置身于公共空間中,容易使人對小區產生親切感,有利于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從而重塑鄰里關系。同時,利用微尺度設計的方式能有效地適應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需要,更能針對人們日常行為活動進行高效的設計。通過對武漢市硚口區老舊小區停車狀況的調研分析,發現車輛停放雜亂,大部分都停在靠近居民樓的公共區域里,在改造時應將一些用地改成硬質鋪裝,用鋪裝劃分出停車位,以解決小區內車輛亂停亂放的問題,合理利用一些閑置土地,能夠創造出一個更加整潔的小區。微尺度的空間更新也可以使小區公共空間內的功能形成串聯;通過微尺度的更新方式,有利于小區內空間功能合理化,更加方便人們日常生活使用。

4.4 設置彈性空間提升空間利用率

如今,社會發展愈加迅速,日常生活紛繁復雜,人們的情感需求增多,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功能無法滿足當前時代背景下居民的要求。根據人們日常生活軌跡設計相應的公共空間,并靈活擺放公共設施,可在單一功能空間內投放多種設施;也可以根據小區各類人群日常作息時間,彈性化設置空間功能?;诖?,根據各類人群活動時間及位置,可在小區街道設置移動式綠植車,它以綠植為主體,車子周身一圈可作為座椅使用,可在小區各個公共場所內移動,可移動的綠植車既可以豐富小區空間環境又可以分時段停留在小區各處,為社區增添活力與色彩,綠植車的投放還能為小區街道增添些許圍合的停留空間。此外,綠植車停留的地方也可以另作他用,同時綠植車上的座椅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休息和溝通的平臺。這種彈性化設計能進一步激發小區的空間活力,提升空間的利用率,保持小區健康有序發展。

5 結語

文章通過對武漢市硚口區的六個小區進行實地調研,探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通過對小區現有功能的分析與整合,提出日常生活導向下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策略,以解決老舊小區現存的問題。針對武漢市硚口區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功能復合激發空間活力、微植入豐富空間形態、微尺度更新修復空間機能、設置彈性空間提升空間利用率的策略,旨在為城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微更新帶來更多可能性,以便更好地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促使城市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方式日趨合理,社區活力能夠長久保持。

參考文獻:

[1] 汪原.“日常生活批判”與當代建筑學[J].建筑學報,2004(8):18-20.

[2] 蔡永潔,史清俊.以日常需求為導向的城市微更新 一次畢業設計中的上海老城區探索[J].時代建筑,2016(4):18-23.

[3] 何志森.見微知著[J].新建筑,2015(4):31-35.

[4] 汪原.從“fla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人與城市空間互動的新闡釋[J].時代建筑,2003(5):108-111.

[5] 馬振華.日常生活視野下的都市空間研究:以武漢漢正街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6] 張雪偉.日常生活空間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7] 張丹.基于城市針灸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9.

[8] 宮芮.“微更新”視角下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9] 葉原源.“在地文化”導向下的社區多元與自主微更新[J].規劃師,2018,34(2):31-36.

作者簡介:李明術(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

夏輝(1994—),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3384500338211

猜你喜歡
老舊小區日常生活公共空間
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權責劃分和資金籌措機制
沈陽市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現狀調查研究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