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探討

2021-03-16 02:47楊蕾匡霞
新媒體研究 2021年22期
關鍵詞:文化傳播傳統文化

楊蕾 匡霞

摘 要 基于河南衛視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的六期節目,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探討“中國節日”系列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并分析“中國節日”系列帶來的意義與價值,總結一些成功之策。

關鍵詞 中國節日;傳統文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2-0096-03

河南衛視從《唐宮夜宴》一炮而紅開始,不斷深耕傳統文化,推出“中國節日”系列。將唐仕女俑人格化,通過她們的視角,尋覓中國的傳統文化。據了解,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推出以來,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引起受眾對傳統文化新一輪的思考和討論。作為宣傳部門,河南衛視找準自身地方特色并彰顯主流媒體的傳播力,極大地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其他地方衛視立足于傳統文化并創新節目內容,做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提供借鑒思路。

1.1 “網劇+網綜”的敘事方式闡釋傳統文化

河南衛視基于中國傳統節日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已逐漸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受到觀眾的喜愛與支持?!爸袊澣铡毕盗胁捎锚毺氐臄⑹路绞胶凸澴?。從端午節單元開始,采用“網劇+網綜”敘事方式,以唐仕女俑人格化后的唐宮小妹的故事為主線,根據她們的視角和行動軌跡將節目串聯起來,給予受眾很好的代入感,帶領受眾沉浸式游覽開封、登封、信陽等地。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使節目內容不拘泥于固定的舞臺表演,能更大限度地為觀眾呈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節目展現了傳統節日的習俗,如清明節的節日習俗有放風箏、斗草、蹴鞠、蕩秋千、投壺等,觀眾可以體會到清明節是追思懷祖、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節?!爸袊澣铡毕盗兄泄澞啃问桨ǜ枨?、舞蹈、武術、戲曲、器樂、創意表演六大類。在這些節目中,均融入對歷史文化的介紹,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了解到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中華文化。例如:《醫圣傳人》節目介紹了張仲景的事跡,為受眾普及中醫藥文化;《若思念便思念》將“客從河洛來”的文化現象和概念納入節目內容中,讓全球華人了解河洛文化;《破陣樂》中融入花木蘭替父從軍、戚繼光抗倭等歷史故事。

1.2 非遺元素在節目中的有機融合

傳承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傳承會帶給中華民族更大的精神力量。由于如今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受眾很少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傳承環境正在逐步消失?!爸袊澣铡毕盗袀鞑サ谋举|是文化符號的傳播,基于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非遺題材電視節目的傳播實質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實現對某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1]。節目組作為傳播者在節目的編排中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詞是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代相傳,我們在做努力,非遺傳承人也在做這種努力”,節目導演路紅莉表示希望通過節目將非遺技藝和傳統文化介紹給觀眾。

節目中穿插了京劇、武術、刺繡、剪紙、皮影、舞獅等多種非遺元素,或布景、或劇情線索、或重要道具,節目組將視覺符號與聽覺符號協調組合,讓受眾更加深刻地理解非遺,以此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例如,在戲曲節目《戲·韻》中,就采用移步換景的拍攝手法,以主人公視角從進入后臺開始,相繼呈現了靴子、京繡、戲曲盔頭、京劇臉譜等制作技藝以及京劇傳承人的表演;創意節目《和》中,太極拳表演與笙的音樂融合交匯,共同詮釋太極的陰陽概念;傀儡戲《唐印》中,通過舞者的演繹可以讓觀眾領略傀儡戲的精巧。

1.3 為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精神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是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更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電視媒體作為聯系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紐帶,勢必要生產弘揚主旋律的精神文化產品。在網絡中各色內容的沖擊下,各種“紅” “?!痹囟哑龅墓澞亢茈y吸引受眾?!爸袊澣铡毕盗羞m應了當代人的思維方式,在繼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對其賦予時代精神,讓觀眾在觀看晚會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承力量。

在武術表演《少林·功夫》中,采用小和尚和師傅對話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中華民族勤奮刻苦,扎實穩進的傳統美德。其體現的精神內涵層層遞進,觀眾在聽完師徒之間的三問三答,恍然感受到蘊藏其中的中華民族不怕困難、不畏艱難的人生態度。此外,節目組對眾所周知的概念重新詮釋,令人耳目一新。在歌曲《少年》中重新定義了“少年”,用不同年齡階段的各行各業的從業者的奮斗日常詮釋幸福的定義,體現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在七夕單元中,節目主題不單是戀人之間的愛,節目組將愛延伸至對家國的愛,對宇宙星空的愛,對夢想執著追求,體現中華民族前赴后繼、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代代相承。

2.1 技術賦能:創新節目新樣態

中國節日,主要是基于中國農耕文化的節日。該如何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觀眾傳播傳統文化?關鍵還是要創新。傳統文化有多種表達形式,而創意表達是傳統文化重新散發活力的重要途徑。在“中國節日”系列中,節目組緊緊圍繞傳統文化,不斷地在表現形式和宣傳方式上進行創新。

在表現形式上,“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布景大都以實景為主,《唐宮夜宴》中融入摳像、3D和AR技術,在后面的幾個節日單元,觀眾逐漸看到更為豐富和先進的電影機實拍、二次元形象繪制、CG、XR特技等技術的運用,使節目在視覺上更具空間真實感,讓受眾更能理解節目的背后的實質和內涵,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互動共鳴。因此節目一經播出就獲得了觀眾和網民的廣泛關注。

在宣傳方式上,河南衛視采用新媒體端比電視端提前開播的策略。節目組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傳播重心從大屏轉向小屏,小屏再反哺大屏,即在網絡上進行宣傳預熱,在快手、B站、騰訊視頻、優酷、大象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做了先于電視端的首發,靠優質內容吸引觀眾回歸電視端,體現了傳統媒體為適應新傳播態勢作出的嘗試和探索。

2.2 文化碰撞:不同文化間交流與合作

明星“小鮮肉”掌握流量密碼的時代似乎不在,越來越多的觀眾發出提高節目內容質量的呼聲。節目考慮到以“95后”“05后”為代表的“Z世代”年輕群體,在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注入時尚的、新鮮的元素,在不同文化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契合點,讓“Z世代”群體找到更多的文化自信。

“中國節日”系列不囿于僅展現河南文化,而是包羅萬象,融入現代元素與其他文化結合。節目在進行編排時,捕捉時代發展的風向,用街舞、說唱、串燒等流行形式去展示傳統文化。舞蹈《洛神水賦》中,舞者身著輕便艷麗的服飾,在水下起舞,并配有曹植的《洛神賦》,這種貼近時代并兼有時尚因素的表演,符合當代年輕人追求新奇的審美的用戶畫像特點。節目編排與制作過程中始于文化自信,終于文化破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是“中國節日”系列破圈的關鍵。例如,器樂演奏《精忠報國》中利用互聯網思維緬懷先烈,不僅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竹笛、嗩吶,還有西方的電子樂器架子鼓。歌曲《粽橫一面》中,用rap形式唱出河南包括齊氏大刀面、三套寶、鍋貼、河南燴面等在內的面食文化。此外,“中國節日”系列融入了大量“國風”元素,造型、服飾、道具等為傳統文化賦予鮮活的力量。

2.3 文化品牌:型塑“中國節日”IP

在春晚《唐宮夜宴》出圈后,節目組的初衷是在元宵節推出《元宵奇妙夜》節目來回饋喜愛中華文化的觀眾,在得到網友的支持和肯定之后,決定全力打造“中國節日”系列。其實,如果能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那么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大的文化品牌。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IP的核心,扎根本土文化,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符號與民族精神,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多個文化IP[2]。那些在博物館中珍藏的歷史文物,那些深入人心的歷史文化故事,那些中國節日中的傳統習俗,將這些元素故事化、場景化、現代化,依托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手段和敘事方式,運用現代科技的手段一一展現,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包含在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之中[3]。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汪文斌、趙立堅等集體發推特點贊“中國節日”系列,向世界推薦中華文化,讓更多的國際友人通過節目的窗口去了解河南文化,去認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我國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中國節日作為我們的文化符號,在未來要讓“中國節日”成為代表中國的文化品牌。

3.1 打造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

在一期節目中約有6~8段表演,河南衛視通過技術創新與文化融合的形式,在每一段表演中最大程度展現地方文化以及中華文化。其實河南衛視在傳統文化方面探索已久,“中國節日”系列的出圈絕非偶然?!独鎴@春》節目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武林風》節目傳承中華武術文化,《漢字英雄》節目普及漢字文化,再到2021年以《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為代表的“中國節日”系列,河南衛視一直以來都扎根于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全媒體傳播矩陣的助推下,六期“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播出后,“河南衛視”“中華文化”“中國節日”的標簽深入人心。因此,文化底蘊深厚便成為河南省的地方特色,“文化古都”也成為洛陽、開封等地的城市名片。

城市在傳播地方文化過程中,精確找準自身特色是關鍵。各個區域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例如,“瓷都”景德鎮,“琵琶之鄉”遼源市,“觀鳥之都”北戴河等,有的城市甚至不止一張名片。多張名片意味著地區資源豐富,有著龐大的藝術創作資源,然而,名片在精不在多。即使在同一個國家有面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此文化傳播的模式、傳播途徑、傳播內容等都應因地制宜[4]。地方衛視要找準當地的特色文化,找到最具代表地方形象的內容作為城市名片,通過現代化的創作理念與表達方式適應時代的潮流,才能更好地傳播地方文化,講好中國文化故事。

3.2 喚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國節日”系列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在內容上喚起觀眾內心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在短短幾分鐘的視聽節目里,即使觀眾從未了解過傀儡戲、河洛文化、說唱文化等,但是從曼妙的舞姿、樂器的旋律,豐富的實景中觀眾也能解碼出不同的體會。這不僅是藝術本身的感染力,也源于觀眾對民族的、歷史的、優秀的文化深深地熱愛和自豪感,甚至出于內心的信念與感動情不自禁地去宣傳“中國節日”。

河南衛視對于賡續傳統文化,喚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作為宣傳部門,其他地方衛視應該不斷創新節目內容和宣傳形式,彰顯主流媒體強大的文化傳播力,做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地方衛視在傳播傳統文化時要聚焦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讓受眾找到更多的文化自信,讓文化更接地氣。只有激發受眾的內心情感與受眾產生文化共鳴,讓受眾自發自覺地愛上傳統文化,才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3.3 推動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

地方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帶動文旅產業的發展?!爸袊澣铡毕盗兄杏写罅坎季岸际菍嵕芭臄z,因此節目播出后帶火了河南博物館、老君山、清明上河園等旅游勝地。此外,河南的部分旅游景區順勢增設帶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文藝演出活動。據統計,河南國慶假日期間,全省接待游客數量高達6 675.07萬人次,約有322.32億元的旅游收入,與過去兩年的國慶假期相比,旅游收入恢復64.21%。

此外,“中國節日”系列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河南衛視在推廣地方文化的同時,找到年輕群體喜歡的形式,做好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文化的宣傳推廣?!短茖m夜宴》出圈后,相關部門反應迅速,五天內成立河南唐宮文創傳媒有限公司,打造了“中國節日”的內容IP和“唐小妹”人物IP,并成功推出盲盒、手辦、收藏玩具、漢服、游戲等實現IP變現。從近年來的“故宮文創”到最近的“中國節日”系列IP,證明是有大量喜歡傳統文化并愿意為傳統文化買單的群體,其關鍵在于內容是否采用他們所喜愛的方式呈現。

如何讓傳統文化深入淺出,進入到更廣的受眾圈層,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提供了一些借鑒思路。傳播傳統文化勢必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在電視節目創作過程中植根于優質的傳統文化內容,契合時代的發展需求,調整敘事方式與節奏,融入技術手段,創新節目的傳播渠道,對進一步傳播地方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允,周晶.淺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電視媒體中的傳播[J].中國電視,2018(7):44-47.

[2]馬曉龍,張慧瑜.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憑啥一再“出圈”[N].中國文化報,2021-09-27(2).

[3]胡鍵.“一帶一路”國家品牌的打造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J].社會科學輯刊,2021(3):84-94,215.

[4]王麗雅.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初探[J].國際新聞界,2013,35(5):74-83.

2844501186394

猜你喜歡
文化傳播傳統文化
英語新聞中文化傳播的特色與現狀
從眼動實驗看中原服飾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