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地區礦山生態治理探討

2021-03-21 07:04何平卿
中國建材科技 2021年4期
關鍵詞:半干旱西北地區礦山

何平卿

(甘肅建投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50)

0 引言

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在人為因素和歷史原因下出現了極大破壞,生態體系變得極為脆弱。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引發了激烈沖突,為發展經濟而犧牲了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破壞而產生了一系列環境污染、物種滅絕、耕地退化等問題,因為發展經濟而破壞的生態環境開始制約經濟發展。

西北地區的資源開發遺留了很多歷史問題,形成了大量的廢棄礦山,對生態環境的恢復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西北地區礦山進行生態治理,要從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特點出發,研究制定一套可行的礦山生態治理方法。

1 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特點

長期以來,西北地區由于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影響,形成了復雜的地貌條件,包括高寒荒漠、高山冰川、凍土凍原、高原戈壁、荒漠草原、河岸綠洲、農牧交錯帶等。這使得西北地區生態系統極為脆弱,被劃為生態脆弱區[1]。西北的典型生態如圖1所示。

圖1 西北典型生態

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但是面積約為300多萬平方公里,間接影響全國的生態環境。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有以下特點[2]。

1.1 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

多年以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匱乏,氣候干旱,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年平均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5.8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常年處于極度缺水狀態。此外,由于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極低,地表難以儲存水分,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西北地區的資源開采活動更加劇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1.2 荒漠化嚴重

西北地區存在大面積沙漠。由于氣候干旱、常年缺水以及對樹木植被的砍伐破壞,造成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雖然近年來在防沙治沙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荒漠化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治理后的土地生態系統也非常脆弱,如果維護不及時、不到位,植被極易被破壞,再次出現土地沙化。

1.3 高原生態區廣闊

我國西高東低的地理條件造成西北地區大部海拔較高,屬高原生態體系,其特點是土地凍融作用顯著,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植物種類較單一,生長周期長,地表土壤層極薄,對外力侵擾極為敏感,一旦發生破壞很難恢復。

1.4 人口過載

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由于大部分土地并不適合居住,因此人口居住較集中,人口密度遠大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最大人口載量,激化了人與土地的矛盾。

2 西北地區礦區環境特征

由于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該地區的礦山存在大量的水污染、水土流失、鹽堿化、地面塌陷、滑坡危巖、泥石流、大氣污染、沙漠化等問題,主要分為三類,如表1所示。

表1 西北地區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分類

3 西北礦山生態治理措施

我國自然和氣候環境復雜多變,國內學者在大量調研基礎上進行了生態區域劃分,總體上分為東部濕潤半濕潤、西部干旱半干旱和青藏高原高寒3個生態大區,并細分為13個生態區[4-5]。

根據不同生態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環境、地質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特點,結合相應的礦山開采類型,將我國劃分為14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區[6],如圖2所示。

由圖2可見,西北地區主要處于黃土高原區、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區、干旱半干旱草原農牧區、干旱半干旱防風固沙區、青藏高原草甸農牧區。根據不同的礦山生態修復區的特征,分別提出礦山修復的措施。

圖2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區[6]

1)黃土高原區。該區域廢棄礦山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主要是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區、尾礦廢棄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針對以上情況,該區域的礦山生態治理以自然修復為主,控制開采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劇烈擾動,對于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可先平整地表,修緩坡度,輔以人工種植植物的方式進行修復。

2)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區。該區域廢棄礦山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主要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落石等,該區域多為戈壁荒漠,土壤鹽堿含量大,采用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治理方式,如有需要可播散草籽加快植被恢復。

3)干旱半干旱草原農牧區。該區域多為小型露天開采礦山,對于荒漠戈壁區域,應以自然恢復為主,對于農田區域,應以工程措施促進土地復墾,對于林地附近區域,應采用自然修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

4)干旱半干旱防風固沙區。該區域的特點是植被覆蓋較差,土質貧瘠,土地沙化嚴重,多為小型露天礦山,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地表整理、土地平整、坡度修緩、恢復灌溉、防風固沙等手段。

5)青藏高原草甸農牧區。該地域大部分較偏遠,災害多為小型崩塌,可采用自然恢復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方式。

4 黃土地區礦山生態治理

黃土地層廣泛分布于西北地區,是西北地區最有特點、面積最大的地質體。黃土具有松散性、直立性、濕陷性、各向異性等特征,礦山的開采對黃土地區的生態平衡造成了極大影響,引發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問題。針對黃土地區的特點,提出適合該地區的礦山生態治理技術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礦山生態治理技術流程

土地平整的工藝流程為測量放樣→清除地面障礙物→土石方挖填→平整場地→標高復核→驗收。要求填土前先清除淤泥、雜物;超過5m邊坡的填方或挖方需修理成臺階狀;需填方的區域進行分層壓實,每層厚度不大于1m。

土壤治理的流程為開采前期表土轉換→采礦后土壤放回→覆蓋客土→改善土壤結構。如礦山開采后覆土厚度不足,覆蓋客土時要對客土進行改良,增加營養物質;如礦區土壤酸堿不平衡或孔隙度過低,須采取深耕、添加農家肥的措施,拌和生石灰,調節酸堿度。

植草綠化的工藝流程為施工準備→修整清理→覆蓋營養土→鋪種草皮→養護管理。要求坡面覆蓋適于植被生長的土壤,厚度宜50cm;草皮鋪設從坡腳向坡頂進行;草籽播種前做好催芽處理,播種時要澆水浸濕土地。

地質災害防護及水土流失治理的流程為修建排水溝→修建護坡→林帶草帶恢復。要求排水溝每隔10m須設置伸縮縫;水溝兩側須分層夯實;護坡形式的選擇須根據坡度、地質情況綜合考慮;草帶林帶可結合掛網和格構梁種植。

考慮到礦山生態治理效果很難進行人工觀測,為了解礦山生態修復效果,預防二次災害發生,積累相關數據,應將地下水水質監測、高邊坡位移監測等內容納入治理方案。

5 結語

西北地區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系統脆弱,作為資源密集型地區,大量的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在礦山生態治理過程中,需結合當地生態環境條件和地域特征,選取經濟可行、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對原始生態環境的影響。

猜你喜歡
半干旱西北地區礦山
西北地區支護樁施工技術應用概述
四大“礦山修復”方法
在礦山里耕耘(國畫)
智能化礦山建設在中小型礦山的應用探討
晉北地區半干旱風沙區典型林分適宜性評價
我國礦企海外十大礦山簡介
一種半干旱地區蘋果園貯水棒
近60年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變化分析與思考
三集一體機在西北地區適用性分析
淺談半干旱地區丘陵混交林造林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