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互聯網+”在基層文化館服務模式中的應用及推廣

2021-04-06 19:35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文化館互聯網+群眾

梅 香

(東臺市文化館,江蘇 東臺224200)

一、前言

文化館是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必不可少的服務陣地,其公共服務模式將影響文化惠民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利用網絡資源讓文化館原有的公共服務陣地上拓寬服務渠道,充分發揮文化館的文化服務職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吸引人們廣泛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建設,滿足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把小眾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大眾,這是作為一名文化館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種變化既體現在技術層面,也體現在思維層面。

二、利用網絡“順勢而為”,在文化館門戶網站中將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基層大眾

在“互聯網+”背景下,文化館功能優化和提升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數字化文化館的推行。在繼續保留文化館傳統的服務模式的前提下,統籌兼顧網絡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也已經是文化館向縱深方向發展的“題中之義”。網上文化館是文化館的門戶網站,利用互聯網開拓文化館服務的新窗口,成為現代文化館的新形象,利用網絡平臺,廣大群眾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享受公共文化帶來的視聽盛宴,為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改革,提升文化服務水準,增強文化服務效能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效的示范。通過門戶網站,不僅拓寬了服務渠道,讓一些特殊群體共享網絡惠民的文化資源。

三、借助互聯網+“乘勝追擊”,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拓寬傳統文化服務渠道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帶給我們諸多的沖擊,我們應該及時調整管理目標和服務理念,放棄守舊思想,不斷提升,與時俱進,大膽接受新的挑戰。文化館陣地服務工作尤其要利用好這一大好的時機。微信公眾平臺和視頻號,簡稱公眾號,讓基層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方向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的推廣應用,是繼門戶網站后的又一信息科技的應用?;鶎游幕^的系列傳統文化活動,除了傳統的對外宣傳模式,利用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及時發布相關文化活動,讓群眾第一時間方便快捷地獲取活動信息,是當前包括傳統服務模式在內的許多宣傳途徑的重要選擇之一。

通過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的推廣,我們不僅可以將傳統文化的各類精華傳遞給原有服務模式的受益群體,還可以吸引更多領域的文化興趣愛好者,為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錦上添花。另外,我們可以建立以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微信群,比如書畫群,舞蹈群,戲劇票友群,聲樂群等,通過微信群的語音、視頻等功能進行遠程服務輔導培訓,可以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文化館的在線服務。

四、統籌兼顧互聯網+服務模式與傳統服務模式“精益求精”,為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服務提供更大更廣的舞臺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時強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鶎游幕^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既要在本土特色的服務模式下正常開放和運行,又要與時俱進地接納新時代下互聯網+模式的更新換代。兩者不是矛盾沖突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傳統服務模式要堅守崗位,互聯網+服務模式要畫龍點睛。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傳統文化事業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傳統文化要順應時代發展,使傳統文化事業朝著多元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這必然離不開網絡科技的支持。

在新形勢下,對外,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內,人民的精神需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文旅融合以來,文化的傳統發展和旅游的新興蓬勃,如果說自娛自樂解決的是廣大群眾的溫飽問題,那么文旅融合后的創新創意就是解決群眾的小康問題。工作的理念、方法、形式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這無疑給文化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萍嫉陌l達帶來網絡便捷,群文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文化館的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適時做好普及和宣傳工作。

五、“互聯網+”下基層文化館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多方面因素,新世紀以來,科技信息迅猛發展,互聯網+大背景給基層文化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基層文化館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效率停滯不前

近年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視,然而,對于一些基層文化館,由于歷史條件和自身觀念的束縛,其服務理念和服務效率的步伐還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

一是因循守舊,不少文化館仍沿用原有的文化服務體制和服務設施,缺乏自我更新自我宣傳的意識。

二是墨守成規,不少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服務理念仍滯留于當下,滿足于現狀,缺乏革新意識。三是抱殘守缺,部分基層文化館在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空間上缺少大局意識,目光短淺。

凡此種種,均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如果文化館一直保持自身原有的文化服務模式和內容不變,必然不能夠吸引廣大群眾長期參加的,因而也不會起到原本服務群眾的作用。

(二)基層文化館隊伍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薄弱

互聯網+模式下傳統文化服務模式的建設所需人才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而基層文化館現有的人員構成單一,再加上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由于年齡、專業、認識等方面的限制,與互聯網+模式下傳統文化的宣傳發展相脫節。從文化館專業人員的構成看,雖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人才結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發展趨勢。

現在的局促性集中表現在:

一是現有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嫻熟地運用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當前的群眾文化。

二是精通于互聯網技術的專業人才在傳統文化素養方面儲備不足,有勁使不出。

三是其他社會原因等。這必然導致基層文化館的服務職能受限。

(三)基層文化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與時代發展不同步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內容,根本任務就是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豐富、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很顯然,基層文化館在這場變革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傳統的發展模式中重經濟輕文化的觀念,導致基層文化經濟投入力度不夠,人才資源吸引不夠,地方特色挖掘不夠等等諸多因素,所以基層文化館真正的工作目標和工作實效還是存在很大差距,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

六、互聯網+下基層文化館在服務傳統文化活動中作用的對策探討

(一)在現有硬件設施條件下借助互聯網+“軟硬兼施”

群文工作者必須認清互聯網+模式帶給傳統文化服務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讓傳統文化服務的各個領域與新科技帶來的變革不斷融合,不斷推陳出新,由此帶來服務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大膽引進新科技的成果,讓服務形式多樣化,科技化,社會化。不斷地從新科技中吸取新的文化元素,來擴充自己的服務內容,拓寬自己和群眾的視野,讓廣大人民群眾及時了解文化館的發展狀況,不斷開發出新的文化內容和文化設施,以此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擴大宣傳覆蓋面,努力將文化館打造成本地的品牌名片,并以此來不斷擴大本地文化的影響力,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實際工作中,諸如包括如東臺文化館等兄弟單位在內的基層文化館,定期輸送骨干館員外出學習借鑒優秀經驗。

(二)努力提升基層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打造一支一專多能的群眾文化“多面手”

一方面,文化館工作人員要緊跟時代步伐,每年定期邀請社會知名專家來館授課,讓先進的科技融合傳統的文化,讓群眾文化的陣地汲取源源不斷的“活水”。另一方面,選送部分業務骨干脫產學習,讓“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深入人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只有在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儲備上下功夫,才能站在跟高的層次引領當地的群眾文化主流發展方向,切實從源頭上保證“軟實力”?;ヂ摼W+的新形勢下,群文工作者都應該以此為契機,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和及時準確接受現代科技信息的能力。

基層文化館領導干部,作為掌舵人,首先要具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根據我當對文化工作的要求,適時轉變工作思路,“傳統+科技”,“理論化+數字化”齊頭并進,把握好核心的文化發展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

(三)借力互聯網+的大背景促進基層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與時俱進”

大數據的時代,網絡資源鋪天蓋地,但也魚龍混雜?;鶎游幕^要想站穩腳跟,做好文化窗口的宣傳排頭兵,首要一點就是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以求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傳統宣傳陣地不可丟,網絡宣傳陣地亦不可少。官方網站、微信、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除了宣傳文化特色和文化理念之外,也要借助這些平臺搜集整理群眾的文化訴求,邊學邊做,邊想邊改,只有在不斷地更新過程中才能揚長避短。如每年春節,我們均配合市委市政府組織大型民間游行踩街。還有根據群眾的需求舉辦送戲下鄉、送文化進軍營、敬老院等特殊群體,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另外,定期聘請一些省內外專家對各類劇種的愛好者授課,或者收集一些專家授課的視頻、音頻資料供,方便群眾在線學習或者下載學習。除此之外,我們還定期通過網絡發布一些珍貴的視頻影像或關于優秀文化作品的賞析等,吸引群眾關注文化館的動態,潛移默化的擴大文化館的影響力。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新一輪的信息大潮已然來臨,處在新時期下的基層文化館工作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挑戰和考驗,但我們也要看到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在“互聯網+”的大數據年代,基層文化館一定要抓住機遇,才能實現華麗蛻變。

猜你喜歡
文化館互聯網+群眾
尋訪呈貢非物質遺產文化館
多讓群眾咧嘴笑
章堰文化館
大愛有光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藝術館設計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