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街道更新策略研究
——以蘇州市倉街綜合整治規劃為例

2021-04-10 19:54包淵秋肖德源
工程技術研究 2021年18期
關鍵詞:街道居民空間

包淵秋,肖德源

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0

在應對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及全面推進健康城市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從健康角度出發推動規劃體制的變革和規劃手段的創新,是當前城市規劃學界高度關注的議題。對公共衛生問題的預判和應對更多的應著眼于城市的公共空間,街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聚集了機動車出行、步行場所、建筑載體、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城市運行影響因子,因此,其矛盾相對來講也更為突出。我國已進入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有限的空間承載更多樣化活動需求所引發的衛生及健康問題對街道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街道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應樹立健康城市理念,以公共健康問題為導向,在資源共享、優化交通、構建生態、保障公平等更深層次方面研究街道更新的策略,從而引導健康生活方式,塑造多維度的健康公共空間。

1 社會對健康城市的關注

據統計,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60%,在國土空間規劃的各項政策機制日趨完善的前提下,城市已逐漸由擴張發展轉為存量發展,在壓縮的建設用地和城市空間中,各種城市矛盾問題會更加聚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共健康問題。由于我國健康城市建設起步較晚,城市建設部門與公共衛生部門之間尚未形成協同合作的機制,導致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還沒有達到健康共融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已于1994年對健康城市做出了具體定義:“一個健康城市應該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應該能不斷地改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發揮最大的潛能”[1]。

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公共健康衛生挑戰,國際上普遍認為城市規劃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促進城市健康化的重要手段,但我國在這方面相對比較滯后,僅有少數城市在城市規劃中重點關注了健康問題。通過對爆發出來的我國各種城市健康問題進行分析可知,其根源在于城市規劃和設計的不足。街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其規模占總公共空間的2/3以上,基于健康城市視角的街道更新應當從功能性、安全性、生態性、文化性等各個層面引導居民注重公共衛生問題,推動城市健康發展。英國公共健康專家露絲·桑德斯曾經在《倫敦宣言》中對具體實施方法提出建議,她強調積極的街道空間對于全民健康具有重要價值,并建立了10項一級指標對街道的健康性進行評估。健康的城市街道應當能夠建立起空間與行為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積極開拓數量充足并易于駐留的生態空間和交往場所,促進社會與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健康型城市街道更新策略

2.1 資源全面共享,功能適度混合

社會功能的重組和土地利用的變化正越發成為影響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國現行城市規劃體系中的功能分區做法有其歷史特殊性,主要是為了應對快速城市化而做出的機械解構與劃分,加上以機動車通行為主要目的所引起的大尺度空間剝離,不僅切斷了城市多元功能聯系,也導致了街道功能枯燥單一繼而降低了公共空間的活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健康發展[2]。健康導向下的街道更新應重新評估街道的公共資源和功能單元并加以整合,在一定的生活圈范圍內功能適度混合。澳大利亞健康學專家加文·麥克馬克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證明了增加街道功能混合度有助于顯著提高居民戶外活動頻率的觀點。

以蘇州市倉街綜合整治規劃為例,倉街位于蘇州市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東側,因清朝時期是長洲、元和的官倉所在而得名,總長度1.1km?,F狀倉街兩側功能以居住為主,在道路交叉口區域有局部小型商鋪,功能相對單一。規劃秉持恢復街巷宜人尺度、營造多樣生活空間的原則,對改造后的功能業態進行布局和引導,混合了特色居住、園林生活、文化展示、商業服務等多種功能,尤其是沿街部分的建筑鼓勵設置充足并且類型豐富的公共設施,營造多樣化街道功能環境,滿足居民和游客的各類需求。同時,建立公共設施之間的聯系通道,提高倉街沿線公共空間的關聯性,引導人群更多地采用非機動車及步行等健康出行方式。街道功能的適度混合可縮短關聯功能間的空間距離,在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的同時,更能促進街道活力中心的形成,增強街道的開放性和共享性。

2.2 完善公共交通,優化步行環境

目前我國城市街道普遍存在交通政策導向缺失和道路設施滯后的問題,由此而引發交通擁堵、機非交通矛盾等現象,也導致空氣環境惡化、交通事故頻發、步行環境較差,依賴機動車交通出行引起的慢性病、肥胖癥等問題已成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脅。大量的成功實踐表明,營造有利于自行車和步行等慢行出行方式的街道空間能激發居民積極參與戶外活動的興趣,極大地增加居民日常運動量從而保障居民身心的健康,同時慢行街道宜人的空間尺度和濃郁的生活氛圍更契合國家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交通出行戰略。

倉街是蘇州古城南北向的一條支路,街道寬度在6~12m,因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倉街保留了傳統的塊石鋪裝路面形式,非常利于慢行出行空間的營造。規劃充分挖掘和整合既有的停車空間資源,對街道南端的臨時停車場進行適當整理并重新施劃停車位,保障街道內部慢行空間的舒適與宜人。倉街綜合整治以健康街道為導向,提倡公共交通與步行環境為基礎的多元交通方式共享,秉持步行優先的原則提高街道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努力提升居民健康交通出行的意愿。同時,完善周邊公共交通體系,沿線增設禁停標志和限速標志共計19塊,優化步行環境,最大程度上減少交通擁堵并緩解機動車交通造成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保障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街道的可持續發展。

2.3 構建微型生態,塑造交往空間

在街道中構建微型生態圈,能夠使城市環境具備一定的可修復性并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對于城市居民和街道社區而言,其意義則在于創造交往的機會和空間,讓人們感受自然、改善情緒,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構建街道微型生態圈不僅包含綠地、水體和植物的配置等,更與城市日照、風向、降水、地質地貌條件等一系列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以倉街綜合整治規劃為例,通過前期的摸排調研共梳理出8個零星地塊加以利用和改造,在街道更新的過程中綜合考慮生態系統建設,通過增加街道的綠量發揮樹木遮陰、降噪和防塵等作用,通過提升植物和生物的多樣性營造街道微環境和微氣候,發揮街道對人群健康生活、城市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實現街道的空間環境與自然環境循環共生。同時,為了適應不同人群對場所空間的需求,規劃將公共空間劃分為4個類別,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展示空間、休閑健身體育鍛煉空間、休憩納涼社交活動空間和形象展示游客打卡的網紅宣傳空間。自然健康、結構完整的街道公共空間系統能滿足多元化的居民需求,提高公共空間的可參與性,并作為觸媒點帶動線狀公共空間的活力,從而增強整個街道的吸引力,塑造交往空間,形成場所精神[3-4]。

2.4 保障社會公平,傳播健康文化

健康的街道既需要安全生態的物質環境基礎,也需要公平開放的社會環境支撐,社會環境對于街道更新的意義在于資源調配的社會公平、公眾參與的熱情以及健康文化的傳播。保障社會公平對街道而言就是要提供安全開放的生活環境,通過街道更新讓每一個居民都能享受公平、享受生活,如增加學習機會和就業崗位,均等分配和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提供能滿足各類需求的多樣功能場所,保障社會群體公平健康地參與社會活動。

倉街的整個改造更新過程中積極動員相關居民和游客參與其中,通過問卷建議、居委會評議、門前包干等各種方式,確保公眾能廣泛地參與決策、規劃、建設,讓公眾健康的問題更加得到重視,提升公眾參與街道更新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街道改造更新的成果由街道的實際使用者所共享。另外,健康文化的傳播是居民增進情感交流、維護身心健康的意識基礎,通過健康理念的植入,能加強街道公共交往場所精神的培育作用,塑造健康的生活文化和社會氛圍,讓社會群體在潛移默化中建立相互影響、相互扶持的良好社會關系,強化健康街道的社會凝聚力。

3 結束語

當前,嚴峻的公共衛生危機尚未完全消除,以呼吸類疾病為代表的公眾健康問題仍時刻受到關注。城市街道是各類活動最聚集的場所之一,其空間品質和社會氛圍都應基于健康城市的視角大力進行提升和改善。街道更新不應只局限于物質環境的整治翻新,更要樹立健康街道的理念,通過街道的更新實現人與城市的良好循環互動,這對實現人與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街道居民空間
石器時代的居民
空間是什么?
熱鬧的街道
創享空間
熱鬧的街道
風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高臺居民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