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證系統觀視角下的生態化發展思想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2021-04-26 17:21師安隆吳娜
西部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社會治理生態文明

師安隆 吳娜

摘要:辯證系統觀視角下的生態化發展思維是新時代生態治理理論與實踐背后蘊藏的巨大寶藏,它是對人與自然、生命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關系的理性思考,也是人類在新的實踐水平上對自身生存與外部世界關系的一種科學內省,更是在新的自然系統認知與實踐之下對人類自身和所處的外延環境作出的客觀把握,具有極其明顯的系統性、協調性、共生性、底線性等思維特征。以生態化發展思維指導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系統全局的治理視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有站位;(二)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動力;(三)和諧共生的治理舉措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導向期許。

關鍵詞:辯證系統觀;生態化發展思維;社會治理;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A81;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028-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視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本根與命脈,并且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蓖耆珜⑸鷳B文明建設與人民福祉和民族長遠未來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不難看出,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深遠思考與戰略部署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與高度的新宣示,更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歷史方位與時代定位的準確把握。也緣于此,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生態治理掀開了新的篇章:“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盵1]當前,我國已經逐步邁入以環境保護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新發展模式,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良好發展態勢已經突出表現了其巨大的優越性。因此,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社會發展的每個角落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基礎性工作。這是一場無聲的綠色革命,更是一場從思想到行動、從理論到實踐的極富時空延展性的生態治理社會實踐。而在此生態治理背后所蘊含生態化發展思維,更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也必將會為國家與地方治理帶來新的啟示與新的活力。

一、辯證系統觀視角下的生態化發展思維

在辯證系統觀視角下,“所謂生態思維是思維主體(人類)具有生態化的思想意識和認識方法,是用現代生態學原理和理論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并以此作為審視自己言行的準則?!盵2]其核心要義是將人類自身視為自然之元素,從系統角度去認識自然、審視自然、順應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同時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時刻權衡人與自然間的協同發展程度,做到“知止而后有定”。

系統性、整體性是生態化發展思維的戰略全局特征。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鄙鷳B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要素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肮采奔礊楣餐罨蛘吖餐?,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不可分割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問題治理,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以大局觀念將系統性、整體性思維上升到理念高度,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共識始終貫穿其中。在社會治理的實際工作中,存在系統觀念缺位的現象,甚至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會被部分當地、部門甚至個人利益取代架空;也存在系統觀念錯位的現象,前瞻性不夠,重視短期發展,急功近利,見小失大,看不到長遠發展,應保持“但得五湖明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的視野與定力;同時,大局觀念越位也時有發生,分析問題時割裂其整體性,忽視其客觀內在聯系,對發生的問題“就事論事”,其實這樣百害而無一益,不利于社會治理高效有序運行。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特征,其系統性、整體性的發展特點也必將會融入到社會發展的點滴方面,在社會治理中更是如此,只有樹立整體觀念,站位全局、統籌全局,才能使系統運行達到最優,進而求得全局之利和全局之效。

協調性和協同性是生態化發展思維的和合發展特征。在自然生態環境中,人類與其他生物(如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既是自然生態的生產者又是自然生態的消費者,其間關系猶如唇齒、皮毛一般,唇亡則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而自然界中任何物種的消亡,對人類社會來說都將會有無法估量的損失。也因此,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項原則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被列為第一條。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和系統存在觀中,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與基礎,沒有自然生態環境提供的各項物質資料,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活動都將成為無源之木,無水之源。各類生物互濟共生、和諧共處,是生態化發展思維的核心要義所在,這也為建成新時代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經驗與啟示。對社會發展、社會治理方面更是可資借鑒。例如:發展產業經濟只注重龍頭企業固然重要,但若不重視中小微企業培育,就會喪失孕育龍頭企業的基礎和沃土,導致經濟增長、轉型和創新發展流于形式、預期落空或大打折扣。同時,在社會治理中,若不能兼顧各階層利益及其生存發展空間,忽視社會階層的正常流動,社會大生態的穩定、健康就可能會存在風險隱患。另外,對“三農”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糧食乃至工業原材料的質量和安全就可能出現問題;驅趕小商、小販等低收入人群,就可能導致城鎮人口貧富差距擴大,為社會治安和穩定埋下隱患,等等。這些不利于健康穩定發展的隱患,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生態化發展思維。只有將社會看作是一個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復合生態系統,強調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系統、全局和發展的眼光去認識其內在規律,并將生態化發展思維的協調性和協同性運用其中,通過打通治理結構內部結點,維護好治理鏈條的統一性、協調性和共生性,來反思、對待和解決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和難題,才能在社會治理中處理好、解決好效率與公平、質與量等基本關系和基本問題。

辯證性、共生性是生態化發展思維的內生動力特征?!肮采笔巧鷳B學概念,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或相互依存,或相互競爭,其間偶對平衡、辯證統一。共生的并不會影響每個個體的能動性和活力度,它強調“和而不同”,倡導發展的多路徑、生活的多姿態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共生是在對立中求統一,在辯證中求發展的思維形態,是在合作中求共贏、在碰撞中求活力的源力機制。如今,社會問題呈現出復雜化態勢,其問題解決已經不能完全依賴政府一方去協調解決,特別在信息化時代,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社會組織及個人都有可能在協調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改變以往政府一元主導、大包大攬的處事思維,嘗試運用好新技術新手段,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及個人的能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在多元相互信任、彼此合作和利他行為等基礎之上,不僅可降低行政成本,還能使決策更加科學化、高效化。故而,堅持辯證、共生的視角,堅持多元參與的協同合作機制來分析當前社會治理問題,在普遍聯系中尋求相互影響的作用力,科學辯證分析當前多元社會形態之下的積極因素,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開拓出新格局。

底線性、安全性是生態化發展思維的危機管控特征。發展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庫茲涅茨曲線,主要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的關系,后來學者將其拓展到研究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間的關系,并稱之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指出,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隨收入增加而改善,呈倒“U”形曲線。這也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無一例外遭遇過的一段困境: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嚴重[3]。當前,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處理好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這一世界性問題,是我國第二個一百年彎道超車必然要解決好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國在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首先劃定了生態紅線,生態紅線既是是限制開發利用的“高壓線”,又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安全線”,更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是從壞處做準備,牢牢把握主動權?!钡拙€思維也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具體實踐理論,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意識的繼承。底線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察覺風險,防范風險并能化解風險的思維能力。只有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在不斷經歷“居安”中不忘“思?!钡木唧w實踐,才能堅定我們的戰略定力,才能防患于未然,贏得治理與發展的主動權。因此,在社會治理之中,底線思維不可或缺,安全底線更需警鐘長鳴。要以人民滿意為工作底線,以社會和諧為基礎底線,以保障人民財產、國家安全為安全底線,有底線、謀高線,才能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取得新的成績,交出人民滿意的案卷,所以底線性、安全性是做好危機管控,善于轉危為機、更好謀劃未來的思維特質,也是未來社會治理中急需的思維特質。

二、生態化發展思維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新時代呼喚新的社會治理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盵5]這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蘊含的生態化發展思維是一脈相承的。

首先,系統全局的治理視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有站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边@也為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明確了思路,指出了方向。社會治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才能化事倍功半為事半功倍,達到最優效果。故而系統觀念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應有站位,它不僅決定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高度和深度,也決定著社會治理的全局性、穩定性以及長期性,更是實現源頭治理、標本兼治、良性自治的基本遵循。

其次,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鄙鐣卫淼暮诵氖侨?,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治理方式變革,人與人才能和諧相處,社會才能安定有序,人與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因此,“要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6],而這種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其特點就聚焦在“共”字上,說明了治理主體不是一元主導的,二是多元協同的,政府、社會、公眾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只有這樣,社會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共同性才能得到保障和體現,進而實現更好的激發社會活力、增強社會信心、穩定社會預期,從而提升社會效率。

最后,和諧共生的治理舉措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導向期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量任務在基層,推動黨和國家各項政策落地的責任主體在基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被鶎又卫硭胶椭卫砟芰Q定著社會治理現代化整體成效。而這也是貫徹和諧共生治理舉措的最后一公里,是推動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易堵點所在。只有不斷提高城鄉社區的服務和管理能力,才能有一個堅實的社會治理基礎,才能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實質上,和諧共生是手段,也是最終目標,當所有社會成員擁有在共同規范下,擁有共同價值,圍繞共同利益,謀求共同發展,那么社會治理的大船自然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社會治理現代化自然也會計日可期。

總之,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生態化發展思維,這不僅在于生態化發展思維是對于生命與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理性思考,還在于現代生態思維富有獨特的時代特征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在意蘊。生態化發展思維既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方法論,既對當前困擾人類的諸多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作出了思考與回應,也對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提供了新觀念、新啟示和新方法,可豐富和拓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方法與路徑,更可為推動以保護地球和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為標志的人類新時代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提供豐沃的思想土壤和強大的理論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17(11).

[2]張森年.確立生態思維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講話精神研究[J].探索,2015(1).

[3]王維嘉,楊家興.源泉、價值、新路: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邏輯[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3(5).

[4]張定乾.綠色發展”的思路與法治保障[J].中國集體經濟,2016(30).

[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6.

[6]馬原.政策倡導與法治維穩:多元參與視角下的社會沖突治理[J].治理研究,2019(5).

作者簡介:師安?。?984—),男,漢族,甘肅臨洮人,博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吳娜(1989—),女,漢族,甘肅酒泉人,博士,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責任編輯:御夫)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論辯證唯物主義的數理邏輯”(編號:19YB036)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社會治理生態文明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和經驗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