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高茶館】誰消解了媒體的深度

2021-05-25 01:29高金國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利器視野當事人

文/高金國

文/高金國

我們努力去彌補傳統媒體的短板,求快,求鮮活,卻喪失了自己深度、高度的基因。

曾經被傳統媒體奉為利器的深度報道淡出人們的視野,似乎成了不爭的事實。媒體人更多地關注“深度報道記者凋零”,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即便深度記者依然為數不少,“深度報道”也未必會更多、更出彩。它的消退,似乎就是為了成為新媒體時代“離去的背影”。

深度報道曾經是傳統媒體的不二法寶,是擴大影響力的利器。這個利器沒有了,傳統媒體還有其他更好的武器嗎?武器一定還有,“更好”就難說了???,不是利器,新媒體更快;活,新媒體更鮮活。新媒體除了很難“深”,還有什么做不到呢?

深度報道被消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采訪環節上的“深度”首先被架空了。這種深度,可以稱為“采”的深度。構成深度報道,前提是深入采訪。在傳統媒體時代,深度采訪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新聞當事人和公眾之間隔著一層一層的籬笆,難以直接溝通;公眾想聽、當事人想說,都需要借助媒體,才能實現“面對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新聞當事人的深度采訪,成了稀缺資源。

新媒體的普及,粉碎了這種稀缺性。事件發生之后,當事人可以迅速通過新媒體發聲,不再把“記者的深度采訪”作為唯一的傳播中介了。比如“錯換人生28 年案”的當事人,在熱點出現之后,都能通過微博、百度、抖音等渠道迅速發聲。

單方面發聲,容易以偏概全,甚至顛倒黑白,畢竟當事人都會從自己的立場、角度出發,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記者采訪,一般至少會保證“兩方(正方、反方)見面”,并對當事人的說辭進行核實。這似乎是“深度采訪”可以繼續存在的重要理由——遺憾的是,這很難成立。主要原因,在于眾多“吃瓜群眾”的存在。這在中國留學生江歌被害案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手機、新媒體的普及,利益沖突的相關當事人可以同時發聲,展開辯論,甚至互相攻擊。很難說“真理愈辯愈明”,但有一點——大量存在的“吃瓜群眾”,對事件真相的層層揭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吃瓜群眾”有時的確不太理性,一邊倒,偏聽偏信。但眾多的“反轉事件”也表明,大部分網友是“善”的,不是“惡”的。他們可能比較單純,聽到某事后義憤填膺,指責當事人;一旦事情真相大白,發現當事人受了冤屈,也會義無反顧地支持當事人。

“吃瓜群眾”還存在很大的流動性:前期猛烈批評當事人的網友,和后面支持當事人的網友,未必是一批人;但輿論的轉換,讓前者偃旗息鼓,后者則義憤填膺,開始發聲。

要說網絡復雜,這是重要原因。它的偶然性太強了,跟天氣一樣難以琢磨。

當事人發聲,加上部分網友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成了深度報道的替代品。對讀者而言,深度報道的意義在哪里?在于了解真相,看了“解渴”。當事人發聲之后的網絡輿論,即便無助于了解真相,對讀者而言,“解渴”的功能也是存在的。何況,網友的分析,并非完全以“吃瓜”為目的;在“知乎”等網站上,一些專業人士對熱點事件的分析、解讀,甚至超越了媒體記者。

從這個角度而言,被消解的不是深度報道,它只是換了“馬甲”,在網絡上以“當事人和吃瓜群眾共同進行云報道”的方式出現了。

對媒體而言,這顯然不是好事。更大的問題在于,隨著媒體融合的加速,記者的采訪越來越“博”,也越來越“薄”了?!霸茍蟮馈毕獾闹皇恰安伞钡纳疃?;媒體轉型中的失誤,則存在連“思”的深度都被消解的可能。

深度報道有兩種,一種是采寫有深度,一種是思考有深度、視野有高度。后者可以簡略地稱之為“思”的深度。

“采”的深度被消解,“思”的深度就成了記者唯一可用的利器,也就是稿件要體現高度,要有宏觀視野。但在部分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這一點恰恰被忽視了。我們努力去彌補傳統媒體的短板,求快,求鮮活,卻喪失了自己深度、高度的基因。

猜你喜歡
利器視野當事人
我不喜歡你
居· 視野
用好審計利器,促進管理提升
美國就業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謳歌新利器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光繪利器
視野
真相
當事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