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2021-06-06 04:59袁歡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1年4期
關鍵詞:自然教育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袁歡

【摘 要】自然資源作為研學旅行的主要依托資源之一,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在自然教育的視角下,本文對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概念進行剖析,梳理出目前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一些實踐模式,包括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陣地、實施路徑、課程化建構等,在此基礎上探討未來創新之路,以促進自然教育研學旅行有效開展,使學生在旅行中回歸自然本真,健康成長。

【關鍵詞】研學旅行;自然教育;課程設計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強調,各地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等建設研學旅行基地,根據育人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自然教育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由此可見,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教育教學也是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本文從自然教育視角去探討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目的與意義,總結部分中小學試點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成果,從研學資源、實施途徑、課程化建構方面分析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策略,希望能對提高和豐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效果與內容有所借鑒。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意蘊

1.概念界定

(1)自然教育。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講述說,人的成長需要三種教育,分別受之于自然、人、事物,其中自然的教育不能由人決定,人、事物要配合自然。自然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利用大自然的環境,順應自然法則,引導學生用身心去感受世界,感悟自然魅力,進而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生命,培養良好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等。

(2)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旅游者出于知識文化需求,展開的以學習為目的的專項旅游活動[1];狹義上是特指學校有計劃組織的研學旅行,“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本文的研學旅行主要是指狹義定義。

(3)自然教育研學旅行。自然教育研學旅行是指以自然旅游為載體,依托自然環境資源開展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除了具有一般研學旅行的特征外,還突出了自然教育內涵,學生在本真的自然環境中通過沉浸體驗、研學教育、合作探討等形式學習成長,提高綜合素質。

2.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目的

(1)培養學生綠色環保理念。自然教育研學旅行依托自然資源認知自然環境,有利于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樹立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在生態環境中培養自然感情,感知自然生命力,增強文明旅游意識,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2)健全學生人格,促進身心全面發展。自然教育研學旅行使學生走出教室,使學生密切聯系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學會生存生活,發展學生主體性和塑造健全人格,最終實現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當前電子產品充斥著少年兒童的生活空間,使之過多在虛擬世界中獲取認知。自然研學旅行則利用自然進行教育活動,有利于學生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3)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在活動中讓學生們親近自然、感知自然,欣賞大自然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命、愛護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是對課堂教育教學進行良性的補充。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實施

1.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場景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開展需要依托各類活動場景。近年來,自然教育研學旅行打破了游覽觀賞的單一形式,創設出更多的場景體驗活動,主要依托研學旅行基地、旅游景點開展,同時也涌現了一批營地教育,使形式與項目更為豐富。

(1)自然教育研學旅行基地。各資源單位根據自身的自然資源特色,研發研學旅行的學習材料,合理有效運用鄉、市、省、國特色自然資源,積極建設和打造富有地域風格特點的自然教育研學基地。

(2)常規自然旅游景區。自然景區是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目的地的最佳選擇之一,自然景區條件較為成熟,有著自身獨有的自然文化資源,比如一些森林公園、風景名勝景點等,能夠直接依托景區的建設,設計自然教育研學活動項目。

(3)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營地。目前我國營地建設從國家級到省、市、縣都有較大發展。以當前較大的40家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為例,運營模式以公建公辦為主,兼顧公建民營與公私合作,但不同地域營地之間的營地基礎條件差異也較大,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的營地實踐會受到地域限制[2]。

2.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實施路徑

隨著研學旅行的逐步深入開展,學校、教育部門、旅行社等都在不斷進行探索,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不同的研學內容與實施路徑有著不同的組織機制與方案。

(1)單位聯合機制。單位聯合機制即擁有自然資源的單位與教育單位相結合,由自然資源單位提供研學場地、做好接待,教育單位依據資源情況設計適宜的研學活動方案,即開展自然研學的主題、目標、內容、評價等。

(2)學校自行組織。學校自行組織的路徑,除了自制研學旅行方案,還需由學校自行選擇自然目標地,安排研學行程,安排交通住宿。由學校主導研學路線,自行開展活動。

3.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課程化建構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需有課程體系支撐才能持續發展,將自然研學活動課程化,更有利于實現研學教育的目標與價值。

(1)結合學生學習學科的研學課程。結合當前課程改革背景,學校將研學旅行融入學科綜合實踐課程中,設計出包括研學地的選擇、活動準備、過程設計、總結評價等具體可行的研學旅行方案。

(2)基于自然地域特色的研學課程。由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單位與學校共同構建研發中心,探索研學課程,創設研學主題,精編教材,高效、科學進行課程開發,推進地方特色自然研學課程形成。

(3)依托自然教育營地的研學課程。目前,國內研學營地課程開發還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營地實施“3+2”或“2+3”模式,即用5天時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2]。自然教育營地在發展中逐步走向規范化,營地工作者在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提供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與特色鮮明的研學課程。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創新策略

1.構建云端研學平臺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研學旅行提供了更多的契機,云端自然教育研學旅行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進行遠程的自然體驗,可以實現研學資源的跨市、跨省、跨國連接。突破局限,拓展視野,探索更多的國內外自然資源,特別是對于偏遠地區學校,可節省人力、物力、財力,亦可減少線下研學旅行途中不可避免的對自然資源的損壞。利用云端平臺,構建開放共享的云端平臺,如網絡直播、錄播等創新研學方式,進行在線自然研學旅行。有效連接學校與自然保護區、自然研學營地等組織機構和教育機構,實現信息互通共享,方便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

2.整合各類特色研學資源

我國地大物博,每一省份地區都有各自的自然特色,將各省、市、縣、鄉等資源整合,同時與“五育”融合,并融合不同學習理論與內容,統籌協調,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1)利用基地特色資源。各自然基地根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自然景區等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特點,打造主題鮮明的研學示范基地?;虬凑詹煌逃康?,打造成各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自然教育研學基地,最終建設出一批批優質示范基地。

(2)改造鄉村特色資源。利用鄉村自然資源,融入自然教育,厚植本土研學特色。地處偏僻區域、鄉村的地區,積極利用其自身自然文化資源,深挖地方文化并加以改造,開展縣域鄉村互助,如開展學生走訪歷史名村、紅色鄉村。建設德育莊園,設立勞動教育項目,改善鄉村學校研學旅行活動資金短缺及措施不完善的短板[3]。

(3)結合各類學科教學資源。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的內容不僅是自然環境,同時也會涉及德、智、體、美、勞等學科領域;用開放的眼光去匯集研學內容,除了一般性的自然文化資源,同時融合數、理、化、史、地、生等學科領域資源,使自然研學旅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和有深度。

3.培養自然教育研學旅行專業導師人才

培養自然教育研學旅行專業導師人才。自然研學旅行涉及的相關專業知識也較為廣泛,除教育、旅游知識外,農林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知識也會對活動的開展有益。目前研學旅行導師專業化還不夠強,有些研學導師缺乏應有相關專業知識、引導學生的能力,以及組織活動、協調運行、保障實施等方面的能力。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要將相關課程知識相互融合,這樣能夠更加適應符合研學旅行市場人才的需求。

相關單位要搭建人才培養和交流平臺。建立研學旅行專家庫,成立自然教育聯盟,為高校和行業機構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利用高校平臺,讓專業教授開展理論培訓課程,并頒發結業證書等,讓研學導師有學習的平臺與途徑,逐漸形成骨干專家與有專業認證的志愿者相結合的研學導師隊伍。

李軍. 近五年來國內研學旅行研究述評[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6): 13-19.

孟久兒. 厚基礎·重運營·穩發展: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的運營與發展[J]. 中小學管理,2019(11): 46-49.

陳智華. 利用縣域資源建設少年兒童體驗營地的實踐研究[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6): 116-118.

猜你喜歡
自然教育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龍鳳元素系列課程設計
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
對“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利用農村花木文化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教育活動
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啟示
自然教育的內涵及其啟示
試論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親自然”科學教育
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課程設計與開發
基于自動化系統的PLC課程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