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聯合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價值分析

2021-06-10 01:54姜文平
健康之家 2021年23期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

姜文平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心肌缺血采取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CTA)配合動態心電圖(DCG)的診斷效果及運用價值。方法:選擇84例疑似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均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本院進行檢查,對其輔以CCTA、DCG檢查,同時依據核素心肌灌注顯像(MPI)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發生狀況予以評價,以MPI結果為金標準,對比且評價CCTA、DCG單一診斷效能與二者聯合診斷效能。結果:相比之CCTA、DCG單一診斷,聯合診斷準確率更高,差異具統計學差異(P<0.05);在特異度、陽性陰性預估值等方面,聯合診斷高于單一診斷,差異具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冠心病心肌缺血采取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配合動態心電圖診斷準確性高于CCTA、DCG單一診斷,值得推廣。

關鍵詞:冠心病心肌缺血;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動態心電圖;診斷效能

冠心病屬心內科高發性病癥,患者通常伴冠脈粥樣化表現,可致管腔窄小、阻塞,進而演變為心肌缺氧缺血,累及生命安全。伴隨人們物質水平提高,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均發生改變,使冠心病患病人數愈加增多,易發生心肌缺血,導致心臟組織缺氧壞死。實踐指出,臨床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缺乏典型癥狀,易被醫生及患者忽略,造成嚴重后果,因而提高疾病篩查及早期診斷效能是降低高危人群患病的關鍵[1]。

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為心肌缺血診斷金標準,但費用昂貴,加之輻射相對較強,推廣受阻。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CTA)具無創、靈敏度高等優勢,是冠心病診斷常用方式,動態心電圖(DCG)具價格低廉、實用性強的優勢,文獻指出,聯合運用CCTA、DCG診斷能夠全方位掌握患者病況,為醫生制定診療方案奠定基礎[2]。本研究為進一步證實該結論,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84例疑似患者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84例疑似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齡42~76歲,平均(59.05±5.23)歲?;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納入標準:伴胸悶、心悸及呼吸急促等表現;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伴傳染性疾病、血液性疾病;重癥貧血;檢查不耐受;近期服用對心率有影響的藥物,如洋地黃等。

1.2 方法

MPI檢查:儀器選擇,雙探頭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儀,于MPI檢查前囑患者禁食禁飲12 h,第1天實施踏車負荷試驗,當出現目標心率亦或是心絞痛癥狀后,注射MBq99Tcm-MIBI(740 ml),半小時后進食特定脂餐,于1 h采集圖像。第2天以相同方式獲取靜息環境下的斷層圖。

CCTA:對患者心率予以監控,當其>70次/min,給藥倍他樂克(劑量為75 mg),保證受檢者心率均在70次/min以下。采取640層螺旋CT機進行心電門掃描,自氣管隆突處至心臟膈面,設定有關參數,管電壓100 kV,重組層厚0.2 mm,轉速為0.5 s/圈。

DCG:于正式檢查前囑患者忌用洋地黃等對心臟狀態有影響的藥物,且禁忌高強度運動,防止儀器與人為因素對結果造成干擾。實施1 d心電圖信號測定,并以DCG系統展開長時間分析,對檢查過程中出現的癥狀詳細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CCTA、DCG及CCTA、DCG聯合診斷結果,計算診斷效能,包括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及陽性、陰性預估值。

DCG判定標準:與同等電位基線比較,ST段下移>0.1 mV,下移持續時間>1 min,2次發作間隔時間>1 min。

CCTA判定標準:借助原始數據于收縮、舒張末期實施左心室水平、垂直長軸及短軸圖像的重新構建,舒張期若無顯著差異,且收縮期興趣區CT數值:周邊正常心肌增強密度CT值>1時,即可判定。

MPI判定標準:運動時出現節段性分布稀散,而靜息環境下對應階段出現填充,即可判定為心肌缺血。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診斷結果分析

與單一DCG檢查比較,DCG、CCTA聯合診斷準確率更高,χ2=33.218,P<0.001。見表1。

2.2 診斷效能分析

DCG、CCTA聯合診斷效能優于單一DCG、CCTA診斷效能(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工作、生活等壓力增大,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冠心病患病風險加大。實踐指出,冠心病可致機體脂質代謝能力出現異常,使其動脈內膜凝集過量的脂質,隨病情發展,發生機體血液流動發生異常,并出現冠脈硬化,導致心臟組織與細胞難以展開正常的血液灌注,進而使心肌缺血與缺氧,危及生命安全??梢?,采取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是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預后的關鍵內容。

臨床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一般包括CCTA、MPI及DCG等方法。MPI為心肌缺血的診斷金標準,但在運用中發現,該方法費用昂貴,且輻射相對較高,無法廣泛運用于臨床,有一定的局限性。CCTA、DCG均具無創、實用性高等優勢,但單獨運用效果欠佳,無法在臨床中發揮理想作用。當下關于二者聯用的報道較少,但亦有學者認為聯合運用CCTA、DCG對冠心病心肌缺血實施診斷能夠有效避免單一診斷的缺陷,發揮協同功效,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性及敏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診斷準確率與單一CCTA、DCG診斷比明顯更高(P<0.05);相比單一CCTA、DCG診斷,聯合診斷特異度、敏感度及陰性預估值更高(P<0.05),提示聯合診斷效能優于單一診斷,提示聯合診斷可促進診斷準確率、敏感度提高。

文獻指出,采取動態心電圖進行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檢查,由于其操作簡單,屬于無創操作,故而于常規心電圖所忽略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具較高的診斷價值,降低了因患者無顯著感受而使疾病發生的概率。但是,這一方法在實際檢查過程中易受諸多因素影響,診斷質量欠佳。有關資料表示,CCTA能夠對冠脈血管展開無創檢查,可對其解剖狀況有效反映,并對冠脈窄小位置、程度及范圍進行精準的評價,因而受到臨床認可。另外,CCTA亦可結合原始數據進行收縮、舒張末期心肌組織與細胞缺血狀況的準確判斷,但對血管微循環、緊張度及血管側支循環狀況難以有效判斷,造成誤診或是漏診,因此采取聯合診斷方式已成為一種趨勢。

CCTA、DCG聯合診斷能夠起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的作用,將其運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中可提高診斷精準性,全方位把握疾病信息,最大化降低周圍因素所致結果準確性偏差的影響,為臨床醫生制定可行性診療方案提供參考。黃大平等對62例高?;颊哌M行研究,發現聯合診斷準確率較單一診斷高(P<0.05),與本研究結果近似一致。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肌缺血采取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配合動態心電圖診斷準確性高于CCTA、DCG單一診斷,可為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有力依據,使病情得到控制,具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春輝.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聯合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的影響[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23):50-52.

[2]陳亮.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聯合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15):106,137.

猜你喜歡
動態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及心臟彩超與冠脈造影對冠心病的診斷分析
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比較
更年期女性動態心電圖ST—T變化的臨床意義
動態心電圖應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評估
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應用
器質性心臟病伴陣發性房顫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
動態心電圖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術后的應用及臨床價值
Holter關于心肌缺血檢測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探討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臨床意義
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