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研究

2021-07-19 00:45賈立星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運河傳承

賈立星

【摘? 要】大運河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大運河河北段是中國大運河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承載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北方運河文化和燕趙文化。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更是獨具特色。合理的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條流動的活態的運河文化帶,轉化成一條不斷升值、不斷創新、給運河沿線人民帶來福祉與效益的文化產業帶。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1.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1.1大運河河北段地域概況

大運河河北段位于河北省東部平原,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五市的17個縣(市、區),共21個縣(市、區)?!?河北段大運河歷史肇始于東漢末年曹操開挖的白溝、平虜渠,歷代均進行了系統的疏浚、整治,是隋唐永濟渠和元代京杭大運河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史上溝通南北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上連京津,下接魯豫,是連接雄安新區、承載京530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域。運河主河道總余公里,由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組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大運河的組成部分。

1.2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概述

大運河河北段核心區域有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和雄安新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計14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從項目類別來看,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傳統技藝項目居多。

2.河北段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2.1運河沿線非遺名錄建設不完善

從調查數據統計上看,河北段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4項,相比其他省運河沿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相對較少,比如江蘇大運河所涉及到的非遺項目有700多項,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量、分布、存續、保護現狀和傳承等情況應進行全面調查梳理。

2.2保護利用設施建設較為缺乏

一些運河流經城市沒有關與大運河非遺的展示場館,滄州博物館中關于大運河的陳列展覽中更注重展示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2.3項目保護利用不夠充分

目前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上不夠充分,一些項目宣傳展示不到位,在省級層面沒有全面的有效統領,缺乏系統性,沒有形成合力。

3.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研究思路

3.1完善大運河各級非遺名錄建設

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完善大運河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設。構建以市縣級非遺名錄為基礎、省級非遺名錄為主體、國家級名錄為重點的梯次結構。在省級非遺保護機構建設運行“河北省大運河非遺檔案資料數據庫”平臺。完善建檔工作,對代表性項目開展存續狀況評測和保護績效評估,加大對急需保護項目的扶持力度。建立“河北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實施動態化管理。

3.2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創新保護傳承新思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三地經濟協同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三地緊密相連,文化一脈相承,非遺資源豐富,特色鮮明,需要共同保護研究并利用。多維度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通過開展非遺聯展,聚焦非遺傳承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展現千年運河沿線城市流動的文化,展示京津冀相因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運河沿線及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互鑒和協同發展。

3.3大運河非遺品牌建設促進非遺保護傳承發展

為了保護、傳承、利用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加強運河非遺品牌意識,形成運河文化遺產的特色品牌。探索大運河沿線非遺分類保護措施,分門別類,試點先行,相互借鑒。探索大運河沿線歷史古鎮、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推動非遺旅游融合,打造運河沿線品牌活動,多方位、多角度、活態化展現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

3.4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數字化技術保護

現代數字技術依賴先進的科技成果,利用數字信息采集、對大運河沿線省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情況進行全面、真實、系統地采集記錄,妥善保存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記錄成果,記錄整理和研究出版一批大運河非遺保護成果進行宣傳展示。數字技術把傳統與現代相融合,保護與開發兼顧,不斷推動運河文化傳承與保護。

3.5加大宣傳展示保護力度促進大運河非遺文化傳承傳播

鼓勵推出彰顯運河文化的紀錄片、宣傳片、微視頻等優秀非遺傳播作品,總結推廣運河非遺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勵和支持各地在大運河沿線的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旅游景區等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空間,進行大運河非遺綜合或單個項目的展示。利用“非遺+旅游”模式,引導河北大運河非遺特別是傳統工藝與旅游市場相結合,在大運河沿線的旅游景區、旅游商店等空間,設立傳統工藝產品展示展銷場所。利用“非遺+互聯網”模式,指導傳承人入駐電商平臺或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進行非遺產品的線上宣傳展示銷售。

3.6加強傳承人傳承培訓工作,提高傳承能力建設

鼓勵和支持大運河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參與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非遺傳承人培訓班,加強中青年傳承人的選拔培養力度,使傳承人梯次銜接的結構更加合理。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組織優秀項目傳承人進行非遺傳承與保護交流對話活動,互相借鑒保護傳承經驗。鼓勵高校與持有非遺的社區、群體及傳承人合作,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教學基地、實訓基地等,增強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

3.7完善大運河區域性整體保護

對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和代表性項目相對集中、形式和內涵完整、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較好的村鎮、街區或者特定區域,實施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和集聚區域進行整體保護。創建申報省級及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發揮河北大運河非遺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各市、縣組織開展本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促進非遺與新型業態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8加強活態傳承設施場所建設

制定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方案,按照表演類、手工技藝類、節慶民俗類等不同非遺項目類型,統籌傳習所、傳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統籌推進河北省大運河博物館非遺展館的建設。建立固定的、具有傳承、展示、傳播功能的文化設施如傳習所、展示館(廳)、專題博物館等。

4.結語

河北段大運河地理位置獨特,京津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是運河文化的集中體現,承載文化內涵深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潛力巨大。同時,作為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運河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也是確定運河文化特性、激發運河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是運河的精神家園,具有很高的精神價值。

大運河文化帶河北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對于中華民族時代認同感、提升現代文化的凝聚力、增加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運河傳承
“書香通州”全民閱讀啟動
大運河
我為大運河拍照
大運河放歌
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綜述
試論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