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旅游與農民增收:內在機理和實現路徑

2021-08-18 02:15
農村科學實驗 2021年19期
關鍵詞:農民收入安徽省貧困地區

汪 晶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為進一步加快廣大鄉村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諸多地區不約而同選擇旅游扶貧這一發展路徑,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老少邊貧困區域的進一步發展,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鄉村振興的效益逐漸顯現。安徽省擁有極其豐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同時也是脫貧攻堅難度較大的地區,因此研究安徽省鄉村旅游助力其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以及現實意義。各國的實踐經驗表明,只有政府扶持產業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才是最有效的扶貧策略。而旅游扶貧是產業扶貧的一種,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旅游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1.文獻綜述

1.1 對鄉村旅游作用機理的研究

Ashley提出的“旅游扶貧應該農村貧困戶”(PPT)掀起了旅游扶貧的序幕。Rogerson C M研究表明旅游扶貧對加快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邱碩立(2013)認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相對于其他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對于其而言,應該*以當地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為根基,打造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旅游扶貧新模式。肖建紅等(2014)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六盤山為例,從微觀視角對旅游扶貧對當地農民的作用機理展開研究。楊建等 (2016) 認為應從融資渠道, 發展要素, 考核體系以及智力支撐四個方面推動旅游精準扶貧。黨紅艷,金媛媛(2017)認為鄉村旅游能夠推動貧困地區總體經濟的增長。

1.2 對鄉村旅游扶貧績效的研究

隨著旅游扶貧工作的全面展開,一些學者開始對旅游扶貧效率進行測算。曹妍雪等(2017)基于三階段DEA模型測算了我國民族地區實施旅游扶貧效率,實證結果表明規模效應是旅游扶貧增長的主要原因。黃淵基(2017)構建DEA和Bootstrap模型來評價武陵山湖南片區20個貧困縣旅游扶貧績效,發現呈現區域不平衡上升發展態勢。孫春雷等(2018)選取湖北大別山區16個貧困進行旅游扶貧效率測算及空間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該片區總體旅游扶貧效率呈良好上升趨勢,但仍存在地區差異性。陳超凡等(2020)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測算羅霄山片區的旅游扶貧效率,并通過GMM動態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旅游扶貧效率的影響因素。

學者對鄉村旅游緩解貧困的概念、作用、模式和績效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為本文跟蹤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文獻成果。但是,梳理文獻后發現關于鄉村旅游和農民收入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本文以安徽省為例,更客觀地分析了農村旅游開發與農民收入的關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2.模型設定

已有研究反映鄉村旅游和農民收入內在機理及實現路徑的指標有不少,大都用地區旅游總收入增長率來衡量,而現階段來看,農民收入最直觀的指標是農民收入增加值。因此,本文采用農民收入增加值(NMSR)來衡量農民收入的情況;用地區旅游收入(LYSR)來衡量旅游業發展水平。此外,采用旅游業投資狀況(LYTZ)、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LYBZ)等作為控制變量,旅游業投資狀況即旅游業實際投資的數額,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用旅游業收入與地區 GDP 總量之比表示。

本文選取安徽省16個地級市2005—2018年面板數據模型進行計量來驗證上述假設是否成立。首先,建立計量模型驗證鄉村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其次,為消除異方差對模型的影響,對變量進行自然對數ln變換。本文的計量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i、t分別表示地區和時期,NMSRit表示i市在第t年的農民收入,LYSRit為i市在第t年的地區旅游收入,Xit為控制變量,包括i市在第t年的旅游業投資狀況、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游客年均增長率等。為不可觀測地區的固定效應,為隨機干擾項。

2.1 描述性統計。本文研究數據來自《安徽省統計年鑒》等數據,選取樣本為 2005~2018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年度數據。其中,通過線性插補法防止因個別數據缺失而放棄部分年份或省份導致樣本自由度降低的情況。這樣,所得變量及其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2.2 模型結果與分析。在本文中,使用固定效果模型的冗余可變似然比測試來獲得f統計值。結果表明,這個模型不接受固定效應模型是冗余的零假設。比較固定效果和隨機效果,hausman測試分析顯示p值為0,即通過了 1% 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本文研究選取固定效應模型比隨機效應模型更為有效。R2達到 0.84,本研究使用的模式表明安徽省農村旅游的發展可以說明農民收入。同時,表2顯示了2005年至2018年安徽省旅游開發與農民收入關系的實證分析結果。

表2 模型估計結果

通過模型估計比較及檢驗結果分析可知,選取固定效應模型更為適合。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旅游收入增加對農民收入增加具有正向作用。由于安徽省農村旅游收入增加1%,農民收入增加0.327%。受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安徽農村地區旅游發展相對較慢。但是,隨著本地消費結構的不斷提高和改善,區域市場需求的擴大,將創造更多的工作。當然,安徽很多地區都面臨著旅游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旅游開發質量低,核心競爭力匱乏。

3.1.2 旅游業完成投資對農民收入有正向影響。由于安徽省農村旅游投資增加1%,農民收入增加了0.196%。因此,地區旅游投資的增加對農戶收入的增加有很大貢獻。增加農村旅游投資可以使當地農民的收入提高。安徽省農村旅游投資相對于沿海發達地區而言相對滯后,農民收入較低。旅游投資不足,當地旅游業發展態勢也不佳。

3.1.3 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對農民收入有正向影響。由于安徽省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增加1%,農民收入增加了0.112%。安徽省大部分鄉村旅游收入占 GDP 的比重增加,說明當地旅游業的地位提高,在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當地貧困人口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方面的影響愈增。

3.2 建議

3.2.1 加大鄉村旅游投資力度和效率。通過財政補貼、企業投資、轉移支付等手段完善鄉村旅游地區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旅游景區飯店、賓館、交通等吸引外來游客的基礎配套設置。為增加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收入創造條件,也為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供重要支撐。

3.2.2 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轉變。除原有自然與人文鄉村旅游資源外,貧困地區應結合環境生產力和人文生產力,注重發展生態旅游、森林氧吧、健康休閑、農家樂等延伸產業,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使貧困地區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

3.2.3 加強當地農民的深入參與性和收益度。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因此應該十分注重當地貧困人口的參與。在建設鄉村旅游產業鏈的過程中,應拓寬當地農民對鄉村旅游價值鏈的參與度,例如,農民可參與民宿經營、旅游紀念品、向導、當地交通等各個方面。如此,可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

猜你喜歡
農民收入安徽省貧困地區
成長相冊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陜西農民收入:一路爬坡過坎
收入結構更加優化 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十三五”期間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單靠出門打工——搬遷后農民收入來源報告
對貧困地區鄉村學前教育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