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途徑

2021-09-10 07:22吳楠張靜怡
教學博覽 2021年8期
關鍵詞:融合途徑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吳楠 張靜怡

摘要:“互聯網+”是信息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促進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優勢因素。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更應積極引入相關因素,促進思政工作的建設。本文在分析“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學生新特點的基礎上,對新時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內涵的擴展、工作內容的重構及教育方式的變革進行剖析,提出了三步升華實施路徑,以期對實踐的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徑

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其中的社會、人文、經濟等諸多元素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理念和思維范式,促使思想文化傳導方式極大拓展,這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機。高職院校要結合互聯網發展趨勢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積極構建互聯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一、構建實踐平臺——建立創新創業為目標的思政

實踐平臺理論聯系實踐是大學生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徑,但是從以往的實踐來看,這方面是缺乏的,尤其是一些大學生為了應付實踐活動,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構建以創新創業為目標的思政實踐平臺是“互聯網+”視域下思政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最關鍵的部分之一。構建思政教育的實踐平臺,應更加注重實用性,同時也需要增強可放性、包容性,將大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實踐精神釋放出來,具體來說:第一,要利用好已經建設完成的院系實訓基地,將其作為第二課堂開辟出來,完善理論課學習方面的不足,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優勢,為將來更好的發展提供方向。第二,要挖掘好已經建立的校企聯合培養的渠道,加強大學生實踐鍛煉的真實性,尤其是校企聯合之后,能夠讓大學生走入企業,面對企業的發展需求能夠有更加清醒的認知,從而更加有利于磨煉自身的能力,完善自身。第三,要構建滿足現實需要的新平臺,以往的院系實訓基地及校企聯合培養雖然能夠滿足當下大學生實踐鍛煉的需求,但是,面對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發展,如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則需要更加合適的平臺來進行培養,因此就需要構建新的平臺。建立全面的、多樣的、多層次的實踐平臺,才能使大學生融入到創新創業的思政教育中來,接軌于“互聯網+”的時代精神和要求,又能滿足大學生更加深刻和真實的實踐體驗,為大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學生的新特點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青年學生在思想與行為方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有積極方面的,也有消極方面的,需要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活動中引起重視并加以引導。第一,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強,主體價值觀減弱?;ヂ摼W多種媒體信息交流平臺使高校學生更易于接受各種新鮮事物,互聯網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世界各地的各種即時信息傳遞給用戶。高校學生在使用互聯網各種平臺的過程中,不斷鍛煉并提升自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但網絡信息的龐雜混亂,對高校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誘惑性,消極消息、不良視頻等不斷刺激學生的眼球,使其社會責任感逐漸淡泊,正確的主體價值觀受到挑戰,這也是“互聯網+思教工作”路徑探析應把握的方向。第二,“互聯網+”時代,各種網絡平臺、手持移動設備、多媒體因素等圍繞在高校大學生身邊,高校學生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善于運用各種互聯網平臺進行生活、學習活動。同時,互聯網使用戶面對面的交流不斷減少,生活、學習等活動越來越便捷,促使高校學生處理事件的獨立性相對增強,遇到問題善于獨立思考,能夠便捷地從網絡平臺上搜尋處理方法和最佳途徑,這不得不說是網絡平臺帶給大眾的優越性。然而,網絡也使得學生的實踐協作能力下降,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高校學生的交際能力不斷下降,團隊協作意識淡薄,只注重和關注自身的感受。這也是“互聯網+思教工作”路徑探析需要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三,渴望汲取思想動力,但享樂主義嚴重。當代的高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化色彩,思想上渴望正確的理論引導。但網絡內容的復雜性、環境的泛在化、功能的趣味性使得部分高校學生存在過度使用互聯網的行為。對于社會生活、知識、情感都處于萌芽階段的大學生而言,這些無疑都是具有極強誘惑性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隨之產生,并不斷占據其生活、學習的主體。在這種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不斷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擺脫享樂主義。但如果仍采用傳統的思政模式,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應改變思政教育工作的模式,探索“互聯網+思教工作”的新路徑。

三、著眼思維融合,實現內容聚合

思想是行動的指引,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才能推動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結合。高職院校要以互聯網思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思維模式、有機結合的內容體系、協同一致的發展步調、聚合共贏的發展效果。一方面,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是互聯網的顯著特征,每個人都是網絡實踐活動的確定主體。在網絡思政模式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構建者,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雙方的默契,尤其要契合學生的情感特點和學習需求。高職院校要正確研判互聯網技術條件下教育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變化,充分保障學生在“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中的主導地位,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以具有貼合性及親和力的信息傳導方式影響和感染學生。

綜上所述,“互聯網+”視域下思政教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了推動我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契合時代精神,還符合教育規律,只有讓大學生發揮潛能,給予適當的自由和鼓勵,才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促使大學生自我提高與完善。雖然高??梢詾榇髮W生發展提供平臺,但是更多的需要鼓勵和引導,只有圍繞課堂模式、實踐平臺、保障機制等做文章,才能使思政教育的“深入人心”,解決“空心化與形式化”的頑疾,使其更具有實效性、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成燕,李金平.“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學刊,2016(13):215一216.

猜你喜歡
融合途徑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游戲與小學數學融合途徑探索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究
以臨沂孝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孝文化與現代法律融合的途徑探析
云屏引領大屏走向“互聯網+”時代
醒醒吧,為什么你玩不好“互聯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