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學視角下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的路徑初探

2021-09-10 07:22崔茜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教育者愛國主義思政

崔茜

摘 要:目前,高校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播效果尚有較大空間提升。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很多現象級的愛國主義風潮。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傳播過程,所以筆者從傳播學角度,引入了傳播學中的“5W”模式,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將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傳播過程中的要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實效的方法。

關鍵詞 :“5W”;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36-02

基金項目: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課題“新聞傳播學視角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JAS19179)

一、研究背景

從2018年的“IG”粉絲刷屏事件到2019年的“飯圈女孩”“帝吧網友”聯合出征,雖然當中也有一些不理智的聲音,但是大部分是秩序井然的理性表達,而這就是新時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的濃烈情感。而這一個個代號的背后,不乏大量的“00后”大學生群體。而反觀大學生對于在學校里接受傳統的愛國主義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熱情卻大打折扣,這促使筆者對這一現象背后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進行初步探究。

二、理論框架

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的五要素: 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即“5W 模式”?!?W模式”進一步表明了傳播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說服過程,最終目的就是影響受眾的想法。

教育本身也是一種傳播傳授知識的過程,從傳播學的“5W”角度分析愛國主義教育傳播過程,是由教育工作者將知識或者愛國主義教育的信息通過教育媒介傳遞給大學生,從而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效果,則需要綜合考量“5W”要素,形成合力,相互作用才能讓傳播內容真正有效地到達受眾并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

(一)教育者角色缺位,定位不夠清晰

當前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者是思政理論課專任教師和政工隊伍。而除此之外的專業課教師、班導師等其他教師隊伍并沒有樹立“三全育人”當中的全員育人理念。所以,對于愛國主義教育者的角色認同度不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實,除了高校內部的教育者以外,社會各級各類媒體從業者、文化出品工作者等也是愛國教育的實施者,因為現在新時代大學生不止是通過課堂、校園等渠道獲取知識,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另一個主要渠道是通過各種外界媒介。

(二)教育形式缺乏創新,過于單調枯燥

目前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大部分重心都在“第一課堂”,即思政課堂。習近平總書記雖然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而“第一課堂”則是主渠道。但在如今在信息化、網絡化、國際化的新時代,思政課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教師講授、資料展示以及課堂討論為主,沒有充分利用全新的媒介資源進行教學方法和形式上的創新。而“第二課堂”大部分都是與黨團活動相結合。高校通過開展黨支部民主生活會、團日活動等形式,大多是組織學生千篇一律地參觀紅色歷史博物館、參加黨的理論宣講講座等。但是,由于黨團支部規模、活動覆蓋范圍、活動頻次等諸多局限,學生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育內容不具時代感,缺乏柔性表達

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中,筆者發現高校大學生目前所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背景與自身相去甚遠。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關于近代史的鴉片戰爭、十四年抗日戰爭等。作為“00后”為主的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甚至他們父輩都沒有經歷過這些戰爭。而對學生有切身感受的改革開放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課本上出現得較少。另一個關鍵問題在于,目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過多停留在顯性內容上,只注重旗幟鮮明地進行意識灌輸式教育。而對于隱形教育內容,如社會文化環境、校園網絡文化等重視得較少,缺乏一些柔性的表達。

四、“5W”提升愛國主義的路徑

(一)傳播者(教育者)

根據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關于“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缺一不可。在對大學生的教育中,高校自然是具有集中化、系統化、持續性的優勢。就高校內部而言,除了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學工隊伍作為育人的主體,還要有專業課教師、班導師、黨政領導干部甚至是行政人員的通力協作,探索協同育人的方式,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在這些群體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專業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根據育人目標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育人和育才協同并進。傳播者也就是教育實施推進者自身的隊伍建設需要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思政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夯實“三全育人”的思想基礎,針對不同的教育主體和工作特性,進行針對性地培訓,形成“合力斷金”的態勢,打造協同育人的工作新形勢,增進愛國主義教育者的角色認同感。

(二)傳播內容 (教育信息)

第一,從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時代內核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重要報告中宣告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需要適應時代要求,理性地弘揚愛國主義[1]。對于飽受戰爭面臨亡國危險的近代,救亡圖存則自然成為愛國主義的主題。而今,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讓全世界青年人羨慕不已,而政府在面對國內外重大危機挑戰的時候彰顯出的大國風采,都是當代大學生能夠切身感受的變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緊扣時代脈搏,針對大學生的生長經歷、現實環境有針對性地創造內容。

第二,從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顯示度來看。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學理論是我國社會主義辦學宗旨的體現。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非?!半[蔽”,通過大量的社會文化產品、城市環境建設等將愛國主義進行滲透性輸入。比如,美國許多城市、街道以歷任國家領導人命名,如“華盛頓”“羅斯福大街”等,這些都屬于隱形教育的內容范疇。我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深入挖掘本校、本市、本省的家國情懷、鄉土歷史、革命英雄等愛國主義教育的元素,進一步凝練出隱形的教育信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受眾(受教育者)

傳播過程中需要考慮受眾的媒介習慣、信息需求、文化程度等方面內容,否則很容易進行無效傳播?!?0后”大學生有著自己對于價值的判斷,且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他們會花時間在線上社交媒體(如QQ空間、微信朋友圈)、互聯網新聞媒體(微博、公眾號)、新媒體視頻平臺(“抖音”“B站”)等大學生聚集的互聯網空間里獲取信息,而這里的信息來自各個渠道,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國錯誤思潮等。所以教育者要學會占領網絡空間的輿論高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在日常的言論里。

(四)傳播媒介(教育媒介)

第一,從狹義上的媒介來看。以課堂教育來說,比如《形式與政策》這門課包含了大量時代性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貼合學生能感知到的社會實際。教育者可以試著多結合一些新的媒體技術和手段,如跳出傳統的課堂形式,采用TED的劇場式演講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和手段,讓學生能夠在視覺和聽覺上有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再加上一些學生與教師的多媒體互動平臺,讓學生對教育內容有更深入、直觀地了解。

第二,從廣義的媒介意義上來說,針對受眾的特點,教育者還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網絡小站等非課堂教育以外的形式促進與學生的交流,目前很多網課平臺也是較為有益的嘗試。要盡快為大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實習等形式深入研究實際,給他們機會走向社會、走向基層。甚至,有機會還可以創造一些國際交流機會,讓他們了解在這場百年大變局中,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杜絕“狹隘”的愛國主義行為,做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大學生。

(五)反饋(教育效果)

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不能用短期和簡單的方法進行評估,應當深入學生中。傳播內容能否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取決于傳播方法。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制定教學內容需要考慮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而“對第二課堂”來說,其實可以通過一些大數據進行信息采集、分析。比如,輔導員在QQ空間發表關于“IG”網路狂歡事件的看法,就可以采集到瀏覽量、評論量甚至是轉發量。而這將一次次教育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可以作為傳播效果的一些輔助判斷。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上文已經對“5W”傳播模式中的各要素進行解析,在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過程中,應當遵從傳播規律。從教育者本身出發,結合受眾的需求、受教育程度、媒介接觸習慣等,制定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內容,并通過適當的媒介向學生進行教育,最后注意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以便在實施教育的時候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葛驍歐,羅佳興.大學生厚植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內涵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5):74-77.

(責任編輯:董維)

猜你喜歡
教育者愛國主義思政
品讀
課程思政邁向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養反思性實踐能力
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下的教學之路
教育者要懷揣夢想上路
愛國主義教育70年
教師應努力成為一個“教育者”
寓莊于諧: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語言活力之彰顯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