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觀中學語文教育

2021-09-13 22:28張麗晗
文教資料 2021年17期
關鍵詞:中學教育語文教育改革

張麗晗

摘? ?要: 對于文明從未間斷的中國來說,母語歷史悠久,母語教育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國之棟梁。中國的語文教育有優越性,搞好語文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前提。但是近幾年新課程改革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語文教育出現一些問題,要以發展的目光對待語文教育。

關鍵詞: 語文教育? ?改革? ?中學教育

談及語文教育,最基本的問題是語文到底是什么?溫儒敏給的答案是“母語的學習是語文的核心”,母語這一概念已經約定俗成,不必過多糾纏?,F在討論和關心的是學科教育問題。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被人熟知,但是語文最基本的還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訓練是循環往復的,要將語文學習的過程變得輕松是不現實的理想。深入教學一線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存在厭煩心理,厭煩的并不是語文本身而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北大中文系曾經開展過一次調查,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語文教育持批評甚至否定的態度,學生對語文持有這樣的態度,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不是很可悲呢?

考試驅使下的語文教學讓語文失去了本來的容貌,高考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必須在應試教育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樂趣中尋找平衡,如果語文是一支舞蹈,高考語文則是無法自由發揮的舞蹈。語文學習完全處于在高考的陰影下,學生的寫作失去了創造性,為了應對高考,市面上流傳的滿分高考作文參考書目甚廣。導致學生生搬硬套模式作文,甚至被老師灌輸高考閱卷三五分鐘的思想根本無暇作文內容,讓學生寫好開頭結尾即可。這樣的語文教育怎么能起到提高文化素養和形成人格力量的作用呢?鑒于此,當務之急是恢復語文教育的本來面貌。

高中語文教材分為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重要性的區分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新課標相比之前考試大綱的“繁、難、偏、舊”有所改善。新課程標準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和整體素質,不再是優秀學生智力的提升。對于寫作要貫穿在閱讀教學中,讀的目的除了提高思維能力外還有寫作能力。要以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創作主動性和創造性。閱讀教學要擺脫已經習慣的教學方式,上課開始介紹作者,贅述創作背景,緊接著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及作者向讀者表達了什么、傳遞了什么。這樣束縛學生的思想,根本不可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閱讀閱讀重要的是讀,尊重學生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進行詩歌教學。以下著重從三個方面探討中學語文教育。

一、觀教學

上文已經討論了關于語文教學隱含的問題,概括來說是“形式主義”為了學而學,學生學到的知識浮于表面,為了應付考試。學到的真東西少之又少,更別說內化為自己的了。這種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僅涉及中學,還涉及小學。這個假期我親身實踐,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合理。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假期作業只有一個呆板的題目,學生既沒有親身經歷又沒有圖畫可觀察,這個作業與其說是鍛煉孩子的寫作能力不如說是檢測家長的學歷水平。小學一年級只是寫話,還達不到寫作水平,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是這樣規定的。但是現在部分家長的思想已經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誤導,一年級就送孩子去補習班補作文,一個漢字還沒學多少,習作要靠拼音代替的孩子補作文是不是太荒謬了呢?教學不僅指學校的老師的方式,還包括家長培養孩子的方法和手段。打提前量自有道理但是有前提,要在不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不違背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語文教學的規律是多讀多寫,語文成績的提高沒有特效藥也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詩歌教學。中國詩歌最大的特點是“美”,凄涼美也好壯闊美也罷,要讓學生感受到絕對不是靠老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習作背景,而是讀,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感情美。

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個主導的力量至關重要。當前教學問題還包括一些教師職業素質的問題。國家為了廣泛吸納有能力的人加入教師行業,開放教師資格的考試政策,非師范生也能夠參加考試拿到教學資格。這樣確實可以減輕教師稀缺的壓力,但是非師范生拿到教師資格證就真的具備教學能力了嗎?尤其是教好學的能力。我認為,對于非師范生參加考試的門檻要有相應的提高,對非師范專業的教師進行綜合培訓。當然,師范專業教師也不能萬事大吉,要秉持終身學習的思想,和前輩多溝通多交流,多參加外出培訓,時常進行教學反思,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好的教師能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不把學生的思維“教死”,這才是應試教育和培養學生能力之間的平衡。小學可以說是孩子們的青春年華,不好對語文做過多的理性指責。

總之,語文教學要繼續保持自身的優越性吸納國外母語教育的改革經驗,抓住時代性,提高教學質量為當代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觀教材

語文教材的編寫涉及選文和習題,選文要經典,習題要有延伸性和價值性。選文的經典性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文化尊嚴感,還要適合中學生學習,這就是語文教材的選文要有規律性,要符合學生發展規律。語文教材的編寫要杜絕落后性,選文適當增加當代文章,比較有趣,語言淺顯易懂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讓學生心甘情愿地走進語文課本。

然后是習題設計,習題設計不好太簡單,這樣起不到提高學生邏輯思維和審美思維能力的作用,要有延展性。教材除內容外還有結構問題,教材的編寫要具有系統性,不能隨意把幾篇文章編排在同一個單元,課文與課文之間要彼此聯系,不但有利于學生打破零碎的學習思維,而且可以通過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整個單元的教學能夠克服單篇教學中存在的模糊性和任意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學生的思路清晰了,學語文就相對輕松多了。教材的編寫最重要的是突出學習重點,根據新課標編寫,基于核心素養進行語文教學,核心素養是對以前三維目標的具體化,即既重視知識又重視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終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

教材除價值性外,還要重視延展性?,F在部分中學生和小學生存在讀書少的問題,即使學校有意識地要求小學生讀書半小時或者規定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但是學生能不能完成是一個問題,完成的效率也是一個問題。教材提供課文的閱讀量有限,不能夠完全針對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文。希望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沒有必要非讀一些與考試相關的書或者對考試有幫助的書,主要還是讓孩子們看愛看的書,哪怕是“閑書”,這樣孩子的閱讀趣味才會持久。老師在講授教材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一些相關的文章,目的是彌補學生讀書少和不讀書的不足。教材中要提出一些讀書要求,比如希望家長陪同孩子共同讀完一整本書,有機會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也會多一些共同話題,家長的陪同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舉個例子,讓孩子讀完書寫讀后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家長可以與孩子語言交流,交換不同意見。閱讀的方式和體裁也不用過多限制,創造輕松愉快的閱讀環境,但是閱讀內容不能過于淺顯,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在家長的指導下形成一種新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信心,這樣家長的陪伴和教材的要求才是有意義的。要讓教材的作用延伸到家庭中,學校、社會和家庭發揮各自作用。

語文學習最后還是要落實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中,講求“語、修、邏、文”。新課改提倡核心素養,要以新課標為指南編寫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和審美意識,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三、觀教改

語文教育改革必須著力推進,目前國家也在著力改革語文教育問題。首先,對于作文知識和作文能力的檢測不應該全以寫作的方式進行,可以把相關的作文知識分散到其他考試題中。舉個例子,在閱讀題中可以出一些偏理性思維的題,檢驗學生的母語運用能力。作文要想寫得真實有感情就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命題不能過大過虛。對于體裁方面要有意識地限制,有意地考查學生對于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體裁概念的掌握。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果一味按套路出題,學生按套路答題,只能讓學生的思想走進死胡同。沒有創造性何談造就創新型人才?我們要從多方面進行改變。

對于語文教育改革,我們要一步步走,步子要穩。當前存在的問題總的來說是部分學生不太重視語文,認為語文沒什么好學的,筆者曾經被問及一個觸及靈魂的問題,我的專業就是語文,別人就會說語文到底有什么好學的?折射出社會對語文教育明顯不夠重視。應試教育雖然存在問題,但是我們要抓住應試教育的積極方面,增加語文考試分數的占比,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之前我們也談到過,語文的獨特性決定了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要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學好語文,才會具備分析能力,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政、史、地才能更好地審題。

從語文教育改革中我們是能看到光明與希望的,改革的口號喊得容易步子卻很艱難,要落實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上,不抱怨,潛心改進,科教才能興國。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語文講習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8.

[2]耿紅衛,張麗娟.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性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02).

[3]顧振彪.關于編寫語文教材的論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9(8).

[4]李英毅.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J].市場論壇,2015(1):78-80.

[5]尹鴻儒.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考試周刊,2020(A0).

[6]曾愛華.中小學寫作教學情境的創設[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6).

猜你喜歡
中學教育語文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試論美德教育在中學教育中的應有之義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語文教育教學要做到“文道美統一”
窮其本然,化為踐履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