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美育建設的探索

2021-09-15 18:47殷英
人民論壇 2021年24期
關鍵詞:美育藝術教育

殷英

【關鍵字】高校 美育建設 美育學科 美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美育建設同樣迎來了新征程。近年來,國家以美育理論與實踐為依據,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美育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將美育工作提升到了戰略性層面。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育教學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推進,彰顯了現代美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新時期的美育工作肩負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培養高素質文化人才、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歷史使命。

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思想最早由18世紀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席勒提出,其著作《美育書簡》的發表標志著美育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主張通過美育將人的理性和感性相統一,使人保持應有的完整性。

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理解為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的精神、陶冶情操、塑造靈魂,也可以上升到以文化人、以文載道、為中華文化筑基、促進民族興盛的層面。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明確呼吁“德、智、體、美”并舉。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首次明確提出“美育是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認為美育能讓國人的感情更加純正,并將西方美育理論思想與中國“禮樂相濟” 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會貫通,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全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構建了中國近代高校美育理論體系。

美育非關小事,而是成“人”之道。美育是人的高層次需求,通過“由技到藝、化欲為情、轉識成智”,充分發掘人的本質力量,陶冶人的精神世界,發展人的創造思維,促進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實現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高校美育工作存在“上熱中冷下涼”現象和“名高位低”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美育的日益重視,與美育相關的一系列指導性政策和文件頻頻出臺,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上熱中冷下涼”現象和“名高位低”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第一,在政策落實層面,存在美育的重要性、普及性和美育教育實踐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美育是一項針對全體國民的普及性工作。早在2017年,人民日報就發表過評論,稱“美育是一種剛需”。隨著國家多項政策文件、指導細則的發布,美育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社會主義美育需要從人本出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要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然而,當前高校美育在師資隊伍配備、課程教材設置、校園藝術氛圍營造等方面還停留在傳統模式,因而難以發揮資源整合能力,難以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創新。美育教育片面化、單一化,熏陶和化育作用式微。

第二,在個人發展層面,存在美育對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關鍵性作用和學生對美育工作實際存在感和認同感不足的矛盾。精神生活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價值觀是精神生活的核心。不同價值觀決定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狀態,對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高校美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高校對美育在大學生價值培養方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僅僅停留在對音樂、文學、舞蹈等單一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法的教授層面,缺乏對大學生審美、心理、情感、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持續引導,難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認同感和歸屬感,因而難以為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支撐。

第三,在文化市場層面,存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趨勢同校園審美啟蒙缺位、大眾審美能力偏低的現狀相背離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為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的指引——文化產業除了要堅持真、善、美的底色外,還呼喚鮮明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面對在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生長環境和審美能力上相差較大的學生群體,高校缺乏審美啟蒙和升華教育,沒有形成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豐滿、從通俗到經典的美育教育體系。審美教育的缺位將導致大眾的審美能力偏低,精神生活的物化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功利化,這都不利于高質量文化作品的創造和發展,不利于文化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對高校美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學校的審美教育是教育最高級的表達,能夠充分展現教育的初心,引導學生向愛而生、向美而生。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以美養德”“以美育智”“以美鑄魂”,為國家、民族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對我國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針對當下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和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美育理論研究,為美育學科建設奠定基礎。近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們通過研究與探索,已經達成基本共識——“美育學”學科建設勢在必行。美育學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尤其需要加強對美學、藝術教育、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當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推動了美學和中華文化與當代藝術學相關的基礎學科研究以及學科體系建設。毛澤東同志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也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藝術理論研究,努力改變現代藝術理論研究薄弱的局面。

只有不斷加強對美育學科的知識建設和理論支撐,培養更多的專業性美育人才,建立系統完善的美育教育體系,才能準確認識高校美育的實質,從根本上解決審美啟蒙教育缺位的問題,從而實現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大學生藝術情操、塑造大學生美好心靈的目標;同時,應鼓勵文化產業朝質量化、多元化、經典化、民族化方向發展,助推我國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是優化校內藝術環境,營造潛移默化的美育氛圍。彭鋒教授曾提出:“美育重在熏陶與化育。從學校美育實踐活動的整體開展過程來看,要把環境效應和學生自主愛好學習兩個重要方面緊密地聯系結合在一起?!敝袊缹W家葉朗教授曾指出,提高美育的最有效途徑是多欣賞、多聆聽。

優化校內藝術環境,營造潛移默化的美育氛圍,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喜愛。為充分調動大學生對美育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積極性,可以在校內舉辦各類活動,如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等;可以邀請各界藝術名家大師走進校園,舉辦音樂、美術、戲劇等學術講座和藝術沙龍,開展學習實踐;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走廊等公共空間,陳列國內外藝術家們的優秀作品,全方位地營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園美育文化環境;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國家和地方的音樂廳、美術館、書法堂、博物館等美育場館,讓那些歷史文物和傳統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教育的豐富資源,讓廣大學生在觀賞和體驗中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遷,自覺弘揚中華文化,真正解決美育工作存在感、認同感與實踐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

三是優化美育課程設置,完善美育的教學內容。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發展要求,建議高校美育課程設為“必修+選修”的雙層模式,提供“必修+選修”的教學內容安排,并進行嚴格考評。例如,要求學生選擇一至兩門美育必修課,在此基礎上酌情選修與美育專業相關的其他課程。一方面增設美育必修課課程。圍繞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科技美等,全方位、多層次豐富美育課程內容,如《高校美育》《美意》《藝術概論》《藝術與科技》等。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師應充分結合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特別開設一系列美育教學選修課程,供廣大學生自由選擇,以進一步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其創造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在運用美育教學方法的途徑和方式上,要堅持以學生自我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活躍性與積極性。例如,將實踐與理論相互融合,以體驗美、表現美的方式為中心,營造審美氛圍,傳授審美技巧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同時,可以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審美藝術,幫助廣大學生更好地感受、體會和理解美。

四是科學助力在線教育,建立全球慕課系統。建立全球慕課系統可以有效解決美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梢苑e極開展美育網絡公開課、在線直播等教育活動,讓高校的美育網絡課程插上新媒體的翅膀,擺脫地域限制,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全球慕課系統上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賞析”等專題課程,能夠進一步增強對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影響力。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痹谌蛑秸n系統上發布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優秀課程,對展現中國形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

五是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荀子有言:“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奔訌姼咝C烙龑I人才隊伍的培養,創新開展全方位、多元化的美育教育,能夠切實改善美育教育片面化、單一化的問題,是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對此,一方面,要對高校美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使其具備較高的審美修養、較強的理論知識研究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梢酝ㄟ^舉辦教師基本功展示和評選比賽、開展美育科研論文報告會、召開學校美育工作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從思想品德、教學能力、科學研究等方面提高美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整合各類美育資源,構建各學院與各機構通力合作、各專業與各校區信息共享、藝術專業與非藝術專業互動互聯的模式;邀請優秀院校的教師來校講學和訪問,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建立“美育師資共享機制”“聯合培養機制”等,為美育工作者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

(作者為北京大學與中國音樂學院聯合培養在站博士后,中國音樂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南大學音樂舞蹈系副教授)

【注: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5批面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520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席勒:《美育書簡》,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

②蔡元培:《蔡元培經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6年。

③彭鋒:《藝術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④Habibi A, Damasio A. "Music, Feelings, and the Human Brain", Psychomusicology: Music, Mind, and Brain, 2014, 24(1):92-102.

⑤Hew, K. F. & Cheung, W. S.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2014(12):45-58.

責編/孫渴 美編/陳琳

猜你喜歡
美育藝術教育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紙的藝術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師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