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側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與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對照研究

2021-09-15 03:57朱月新
中華養生保健 2021年11期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疼痛程度

朱月新

摘? 要:目的? 探討外側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與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容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9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根據隨機數表法分成的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予以外側小切口,觀察組實施后路小切口入路方式,比較兩組手術治療情況、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引流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周,觀察組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后路小切口,可改善手術指標,緩解疼痛感,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關鍵詞:外側小切口;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疼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R683.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1-0178-02

股骨頸骨折是骨折疾病的主要類型,以髖部疼痛、站立或行走困難為主要表現,同時伴隨疼痛、畸形、腫脹和功能障礙等體征表現。有研究發現,股骨頸骨折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活動能力[1-2]。從現階段發展形勢看,術中入路方式尚未形成明確定論,外側和后路是髖關節置換術中常用的入路方式,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3]。為此,本研究以收治的行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外側小切口和后側小切口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研究詳情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容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9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根據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在66~85歲,平均(76.21±3.32)歲;骨折至手術間隔24~160 h,平均(78.32±10.15)h。觀察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67~84歲,平均(76.37±3.35)歲;骨折至手術間隔22~165 h,平均(78.45±10.2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入組患者自愿參與。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經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4];患者年齡不低于65歲。

排除標準:實質性臟器功能異常者;合并其他類型骨折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外側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全麻,以側臥位接受手術,醫生在患者大轉子前緣下方作8~11 cm長的切口,將患者表皮組織切開,并撥開臀大肌、闊筋膜組織,確保大轉子完全顯露。醫生將相應組織分離至關節囊部位,作“T”型切口,將關節囊分離,露出股骨頸,在小轉子上方1.5 cm的位置將骨折部位的股骨頸進行截斷,將股骨近端組織拉起,并置入預先準備好的股骨假體、股骨柄,之后進行復位,縫合等。

觀察組予以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全麻,手術體位為側臥位,醫生在患者大轉子前緣下方沿著臀大肌的弧形至近后端作6~9 cm切口,對肌肉層組織進行剝離,確保關節囊完全暴露,之后作“T”形切口,確保股骨頸完全顯露。之后在患者小轉子上方對骨折的股骨頸進行切割。醫生置入預先準備的股骨假體,進行復位,縫合。

1.4? 觀察指標

(1)兩組手術情況對比。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2)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進行患者疼痛程度和髖關節功能的判定。VAS評分范圍在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分數越高證實疼痛感越強烈。ADL分值為100分。得分越高,證實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4周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比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4周VA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髖部骨折疾病的常見類型,采用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創傷小、出血量少,可明顯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這一優勢使得該入路方式逐漸被廣大關節外科醫師和股骨頸骨折患者所接受。該入路方式不會對患者造成明顯的創傷,組織剝離少,可對手術風險起到明顯的防范作用,從而為患者術后恢復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在肌肉間隙進行手術操作,可對正常肌肉組織和外旋肌群起到保護作用,在此基礎上降低手術操作對髖關節功能的損傷。有學者認為,后路小切口可明顯提高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效果,在緩解疼痛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5]。文中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驗證了上述學者的觀點。

綜上所述,后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效果較好,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宋志勇.全髖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3):3246-3247.

[2]謝雪濤.年輕患者股骨頸骨折并發癥的防治策略[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8,39(5):277-281.

[3]莊穎.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J].當代醫學,2018,24(20):145-147.

[4]張英劍,周治國,呂廷灼,等.三維CT在合并同側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頸骨折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8,34(2):309-310.

[5]李亮宇,孫科研,白石.不同入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創傷性股骨頸骨折中的療效比較[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9,33(6):447-450.

猜你喜歡
髖關節置換術疼痛程度
個體化護理對直腸癌前切除術后并發吻合口瘺的效果
髖關節置換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研究
規范化護理對癌痛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自我管理效能的作用
嚴重粉碎移位的股骨粗隆間骨折運用髖關節置換治療的分析
應用氨甲環酸對髖關節置換術出血量的影響
階段式康復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氫氧化鈣碘仿糊劑對48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影響觀察
舒適護理在100例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
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康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