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考數字資源與紙書的融合出版實踐及認識

2021-09-18 08:47劉彩云
新媒體研究 2021年13期
關鍵詞:融合出版數字資源認識

劉彩云

關鍵詞 數字資源,紙書,融合出版,實踐,認識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3-0064-03

本文所稱“注考”,主要指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自2009年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開考以來,已陸續開考結構、巖土、電氣、設備、化工、港航、環保、水利水電、道路等9個專業,年參加基礎考試的考生有20多萬人,出版相關考試用書的出版社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等10多家,同品競爭較為激烈。

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人民交通出版社(以下簡稱“交通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起步較早,開發有視頻課程、題庫及在線培訓等產品,并分別運營有數字學習平臺“注考大師”(以服務注考考生為主)和“建工社微課程”(以服務注考以外的一、二建考生為主,兼顧注考考生)[ 1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逐步邁向融合出版的道路。

1 融合出版面臨的困難

目前,融合出版仍面臨諸多困難:一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創作產品和建設平臺,二是缺乏相關復合型人才,融合出版經驗嚴重不足,產品推廣、平臺運營不成體系,三是讀者對知識付費的接受程度不高,盜版嚴重,缺乏相應的知識保護體系。最終導致出版社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經營難以持續。這也是注考領域出版紙書的出版社很少從事數字資源建設的原因,它們更多的是選擇本社的優勢領域,在用戶基數較大的前提下從事融合出版的探索,以期提高成功的概率。

交通社即在出版規模較大的考試領域率先開展數字資源建設,注考是其中一個板塊,歷經7年的數字資源建設,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實現了一定的融合,在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方面實現了部分共享融通,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但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升級和迭代中摸索前進。本文通過融合出版實踐所經歷的三個階段,闡述為提升服務所采取的措施、獲得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得出對融合出版的幾點認識。

2 注考紙書與數字資源出版情況簡介

2.1 注考紙書出版情況簡介

交通社注考紙質圖書于2003年首次出版,歷經17年的修訂完善,銷量逐年上升,深受讀者信任,部分圖書已成為考試必備經典教材。專業涉及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的一級結構、巖土、電氣、公用設備、環保、道路、水利水電等,年修訂版本約30種,出版碼洋約2 000萬,單冊最高年出庫約1.7萬冊,發書碼洋約380萬。

2.2 注考數字資源出版情況簡介

2010年被視為交通社數字出版的元年,而注考板塊在數字出版方面的起步時間則開始于2013年,經歷了2014—2016年的大力建設以及2017—2020年的修訂與增補,積累了包括視頻、題庫、電子書在內的豐富數字資源,涉及專業已覆蓋紙書出版范圍?!笆奈濉逼陂g,交通社將大力推進富媒體電子書和智能題庫等建設,力爭實現考生學習的個性化數字資源服務目標。

3 融合出版實踐

交通社在注考數字資源與紙書的融合出版實踐上,經歷了簡單關聯、初步對接、深度融合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資源配置、平臺建設、市場定位、運營模式不斷優化和升級的過程,也是我們逐漸認識并堅定融合出版的過程。

3.1 第一個階段——簡單關聯

2013年,交通社依托紙書在注考領域的品牌優勢,確定開發注考數字資源,并將其作為數字出版的突破口,制作成可以獨立銷售的在線和離線兩種產品,探索盈利的可能性。由此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組建了由編輯部門和數字出版中心人員共同參與的策劃、運營團隊,搭建了電腦端(即PC端)的學習與運營平臺——“注考網”[2]。

1)運營方式:平臺以提供在線視頻課程+題庫為主,采取買書贈1~2門視頻課程(含對應題庫)和對部分課程(含對應題庫)定價50~150元銷售的運營模式,服務有效期兩年。同時,以U盤加密的方式提供離線視頻,無有效期。平臺由技術開發公司承擔相應的技術升級工作,運營則由社內團隊負責。

2)效果:通過紙書渠道將部分用戶成功引流到“注考網”,但用戶數量與紙書發行數量不成比例,通過免費體驗1~2門視頻課程后再繼續購買其他課程的考生較少,數字資源銷售收入在2~3年間一直處于可以忽略不計的狀態。紙書附贈增值服務的形式,尚未較好地吸引潛在讀者,銷量增長緩慢。

3)存在的問題:網絡不發達,考生學習習慣仍以看紙書為主,對在線學習的熱情不高,平臺建設經驗不足,體驗一般,產品內容同質化,競爭優勢不突出,團隊無運營經驗,推廣不到位。

該階段,數字資源與紙書的關系較為分離,各自發力對整個板塊的促進效果不明顯。

3.2 第二個階段——初步對接

1)改進措施:2017年,鑒于第一個階段與預期有差距,在分析市場環境、平臺體驗、運營模式等因素后,決定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優化資源、增加品類:升級原視頻課程,將考生反饋講課效果不佳的課程進行整體替換,對講課效果較好的視頻內容進行局部補充,以更好地貼合考試。增加題庫功能,具備錯題記錄、自由組卷等功能,滿足讀者查漏補缺、片段化學習、??季毩暤刃枨?。

加大免費力度:該階段視頻課程的免費科目由之前的1~2門提高到10門,也即整個基礎考試的上午段公共基礎考試視頻課程全部免費,只需購買指定圖書,即可免費獲取。

優化平臺、提升用戶體驗:移動端學習的興起,使得依托PC端的“注考網”缺乏一定的便利性,交通社依托微信公眾號開發了包括“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微課程”“注冊道路工程師考試微課程”在內的數個注考微課程,可滿足用戶在PC端和移動端學習的需求。圖1為“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微課程”的平臺購買界面。

2)運營方式:通過買書贈送公共基礎視頻課程的模式,成功引入大量的用戶到各公眾號上,通過充分體驗,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實現一些用戶在學習完公共基礎視頻課程后繼續購買專業基礎視頻課程的目的。與“注考網”不同的是,微課程上的專業基礎課程被拆分為定價2~10元、時長3~5min的一個個知識點[3],考生可以根據需要購買相應的知識點,而非整門課程,服務有效期也為兩年。平臺開發與運營團隊與第一個階段接近,沒有大的調整。

3)效果:紙書附贈大量視頻課程和題庫,對潛在讀者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紙書銷量有30%的提升。該階段,數字資源在服務紙書讀者的同時,其銷售收入也有一定突破。初步顯現合力對整個板塊的積極影響。

4)存在的問題:微信公眾號較多,用戶分散,需要一定數量的運維人員,服務力量不足,導致客訴情況時有發生。

3.3 第三個階段——深度融合

經過第二個階段的實踐,運營思路有顛覆性的改變。2019年,在運營注考微課程的同時,開發了同樣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注考大師”,平臺學習界面如圖2所示。

1)改進措施:“注考大師”平臺整合了所有注考微課程的資源,提供包括視頻課程、題庫、電子書、注考訓練營在內的諸多產品形式,平臺隨時搜集用戶反饋,及時解決用戶難題,對用戶數據進行分類管理,在得到用戶授權的情況下,為用戶提供考試信息、輔導資料、出版信息等服務,平臺界面更為友好,用戶體驗繼續升級。

2)運營方式:運營采取買書贈送相應專業全部數字資源的方式,服務有效期一年,非購書用戶可以打折購買整套數字資源(含該專業的電子書、視頻課程、電子題庫),服務有效期也是一年,如圖3所示。

與前面兩個階段不同的是,交通社對本階段的運營工作進行了外包,由平臺開發公司提供主要的運營服務,含產品推廣、用戶服務等,社內編輯人員主要從事產品內容的研發工作,并對開發公司的運營工作予以指導和監督。平臺的技術開發、資源數字化等成本由出版社承擔,因運營需要產生的一些費用則由平臺承擔,平臺收益扣除相關成本后,雙方按比例分成。

3)效果:紙書附贈完整視頻課程、電子書和題庫,對潛在讀者的吸引力已達到了不可抗拒的程度,所占市場份額近兩年達到了歷史最高。而運營工作的外包,較大緩解了編輯的工作壓力,編輯可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產品策劃上,專業的平臺開發和運營團隊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對平臺和產品進行了1 000多次的服務升級,實現了需求與服務的無縫對接。據初步統計,平臺收入與第二個階段持平,但因紙書銷售增長及運營費用降低,整個板塊的綜合效益提升了18%,平臺注冊用戶已近6萬人。

4)存在的問題:電子書、題庫類數字產品修訂升級的工作量大,需要找到一種適合的修訂方式,平臺的運營能力還有待提升和突破,盜版嚴重,部分平臺提供翻錄的視頻,需要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形成具有互聯網原生特征的產品和服務,以實現平臺與紙書的可持續盈利。

4 對融合出版的認識

基于以上實踐,對融合出版的認識總結如下:

1)無論是傳統出版還是融合出版,最根本的仍然是為讀者提供優質的知識產品或服務,只是產品的展現形式或服務獲取的方式有所區別。

2)對于當代及未來,技術進步及讀者對知識的獲取方式發生變化,促使融合出版成為出版社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出版社應及時把握機會,創建核心競爭力。

3)從事融合出版本身非常不易,團隊要能“堅持”,不懼失敗,頂得住壓力,深挖問題背后的原因,堅持下去才有希望,出版社更要長遠考慮,解決人才、技術、資金短缺等一系列阻礙發展的問題。

4)不必追求數字板塊的單體盈利,只要能促進整個板塊發展,就代表融合出版的模式可行。

5)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供套用,需要找到符合定位、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對策,且要時移世易,變法宜矣,對資源配置、平臺建設、市場定位、運營模式進行不斷優化和升級。

參考文獻

[1]魏楓.建筑類考試培訓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J].出版參考,2015(4):24-25.

[2]陳志敏.教育與培訓領域的數字出版實踐:以人民交通出版社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3(8):92-93.

[3]戚學林,陳志敏.考試培訓類產品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和認識[J].科技與出版,2014(8):16-18.

猜你喜歡
融合出版數字資源認識
國際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觀止》的出版與思考
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結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圖書館員新角色
高校數字資源云服務平臺的建設研究
試論會計規范研究方法的剖析與回歸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摭談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業管理人才培養
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的信訪工作
圖書館與出版企業數字資源共享的環境因素分析
“互聯網+”時代中小學教輔融合出版的四大誤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