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hupus綜合征延遲診斷1例臨床分析

2021-09-22 19:28王君雅薛利敏羅昆曲藝王沛然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1年5期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王君雅 薛利敏 羅昆 曲藝 王沛然

【摘要】目的:探討Rhupus綜合征的臨床特征、診斷方法及延遲診斷原因。方法:結合1例老年男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即Rhupus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討論,闡述RA重疊SLE的隱蔽性及造成延誤診斷的原因。結果:Rhupus綜合征起病隱匿,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加重且出現多系統損害如白細胞低、漿膜腔積液時要警惕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可能。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時容易誤診,盡早行抗核抗體譜檢驗,以免延誤診治影響預后。

【關鍵詞】Rhupus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中圖分類號]R59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5-0201-02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70歲,主因咳嗽、咳痰、伴胸悶氣短3月余于2020年3月26日入我院呼吸科?;颊哂?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為白色稀痰,伴胸悶氣短,遂就診于當地醫院,當地化驗:血常規:白細胞2.95(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9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94.7(%),紅細胞 3.9(10^12/L),血紅蛋白 107(g/L),血小板 103(10^9/L);胸部CT:雙側胸腔積液;腹部超聲:膽囊壁毛糙;PET/CT診斷報告:①右肺下葉斑片影,代謝增高,考慮炎性病變可能性大,建議抗炎治療后隨訪觀察,必要時對右肺病變活檢以除外不典型腫瘤可能;右肺及氣管隆突下高代謝淋巴結,考慮與右肺病變同源:左側腋窩可見無代謝小淋巴結,考慮反應性增生可能性大;全身其他部位未見明顯惡性腫瘤高代謝病灶。②雙側放射冠區多發腔隙性腦梗塞;③左側上頜竇炎;④前列腺鈣化;⑤脊柱退行性改變。當地診斷為“胸腔積液、膽囊炎”,予抗炎、消炎利膽、胸膜腔積液置管引流等治療后病情稍好轉出院。出院后3 d上述癥狀再次出現,且逐漸加重,就診于我院呼吸科,呼吸科以“胸腔積液性質待查”收入院治療?;颊咦园l病以來精神差,腹脹厭食,體重減輕約10kg。既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5年,間斷口服來氟米特片及骨化三醇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入院查體:T 36.0℃,P 90次/分,R 18次/分,BP 120/70mmHg,H 174.0cm,W 52.0kg。發育正常,營養差,精神差,皮膚彈性差,消瘦,輪椅入病房,皮膚無紅斑、皮疹,舌表面干燥有裂紋,無猖獗齒,雙肺呼吸音稍低,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啰音,未聞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0次/分,律齊,心音低鈍,未聞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指凹性水腫。雙手中指、食指天鵝頸畸形,雙腕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其他各關節無明顯腫脹、壓痛及活動受限。病理反射未引出。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 2.44(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75(10^9/L),淋巴細胞計數 0.5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71.9(%),紅細胞 3.88(10^12/L),血紅蛋白 105(g/ L),紅細胞壓積 33.90(%),血小板 104(10^9/L),C反應蛋白 26.88(mg/L)。胸部正位片:兩側肋隔角變鈍;腹部超聲:膽囊壁毛糙、脾內鈣化灶,肝、胰、雙腎未見異常。

1.1診療經過 我院呼吸科診斷為“胸腔積液性質待查,類風濕性關節炎、膽囊炎”,予對癥營養支持及抗炎等治療??紤]患者胸水情況結核、免疫可能性大,腫瘤、炎癥導致可能性低,為明確積液性質于4月1日轉胸外科行胸膜活檢,4月2日在全身麻醉方法下行胸腔鏡下胸膜粘連松解+胸膜活檢+胸腔閉式引流術。術中見:胸腔粘連,可見少許淡黃色滲液,未見明顯腫物,以電鉤分離粘連后,于后縱膈胸膜取組織兩塊送病理活檢,4月7日胸外科醫生與病理科溝通:切除物主要表現為淋巴細胞浸潤,考慮免疫性疾病可能性大。經風濕免疫科會診后考慮“系統性紅斑狼瘡 IgG4相關疾???”,于4月8日轉入風濕免疫科診治。轉入風濕免疫科后檢查及化驗回報:4月8日胸部CT:兩肺感染性病變兩側胸腔積液,主動脈硬化?;灮貓螅?020-04-08 生化:★白蛋白(溴甲酚綠法)30.30(g/L)↓,白球比 0.8↓,★鉀2.98(mmol/L)↓,★鈉134.8(mmol/L)↓,★鈣 1.89(mmol/ L)↓,★磷 0.54mmol,肝、腎功能正常;血常規:★白細胞 2.8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 1.9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70.2(%)↑,★紅細胞 3.80×1012/L,★血紅蛋白 101g/L,血小板 103×109/L;C反應蛋白 103.9mg/L, 血沉67mm/h; 尿常規正常;抗核抗體譜:抗核抗體(IIF)陽性,抗核抗體 412AU/mL,抗雙鏈DNA抗體(+)149 IU/mL、抗Ro-52抗體 251 AU/mL、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115AU/ mL、抗核小體抗體339AU/mL、抗組蛋白抗體 412AU/mL;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抗體:抗核周因子(+)、抗CCP抗體72.3U/mL、類風濕因子 227AU/mL。免疫球蛋白IgG分型測定:免疫球蛋白G 27.5(g/L),免疫球蛋白IgG1 16.8(g/ L),免疫球蛋白IgG2 4.77g/L,免疫球蛋白IgG3 0.26(g/ L),免疫球蛋白IgG4 8.3(g/L);尿常規正常。免疫球蛋白:IgG 2220.00(mg/dl)↑,IgE 361.00(IU/mL)↑,補體C3 48.10(mg/dl)↓,補體C4 13.30(mg/dl)↓;胸膜組織活檢病理:間質纖維組織增生明顯,伴玻璃樣變性,部分間質可見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結合免疫組化,漿細胞所占比例大約為60%,淋巴細胞所占比例大約為40%,IgG4陽性比例約為20%,結合臨床考慮為慢性胸膜炎可能性大。

1.2最后診斷 ①Rhupus綜合征(RA重疊SLE);②低蛋白血癥;③電解質紊亂。予甲潑尼龍40mg靜脈注射,硫酸羥氯喹口服及繼續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糾正低蛋白血癥、營養支持等治療;治療1d患者精神、飲食較前好轉,腹脹癥狀消失;治療2 d復查血常規白細胞恢復正常;治療1周,患者咳嗽、咳痰及胸悶、氣短較前明顯減輕,可自行下床活動,予靜脈注射環磷酰胺0.2g/周,我科住院2周?;颊呖人?、咳痰及胸悶、氣短癥狀基本消失,復查胸片胸腔積液基本消失,血沉及C反應蛋白明顯下降,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接近正常,帶藥出院,出院后患者服用甲潑尼龍片30mg/d, 硫酸羥氯喹 0.2 2/d。定期門診復查,甲潑尼龍逐漸減量,間斷靜點環磷酰胺0.4/2周,隨訪至今,病情穩定,無胸悶、氣短及關節腫痛發作。

2 病例特點及診斷分析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既往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5年,診斷明確;此次以咳嗽、咳痰伴胸悶氣短、食欲不振為主要臨床表現;診斷分析:①患者有明確診斷的RA病史5年,雙手小關節對稱性受累,手指多關節變形,化驗RF、CCP、抗核周因子抗體均陽性,血ESR、CRP均高,符合RA診斷;②患者有ANA、ds-DNA、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抗組蛋白抗體等多種自身抗體陽性、低補體血癥、白細胞低、胸腔積液,亦符合SLE診斷。該患者RA重疊SLE,故臨床稱為Rhupus綜合征[1]。

3 討論

Rhupus綜合征是指同時或先后出現RA與SLE的特征性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臨床上較少見。國內外病例組研究中,Rhupus綜合征均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多以RA起病,但亦有同時起病或以SLE首發的病例,且以RA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突出[2-3],本例患者以RA為首發癥狀,大約5年后出現SLE表現,與上述研究相符;Rhupus綜合征均好發于中青年女性,老年男性患者較少見,是造成延誤診治的主要原因。

老年RA患者出現胸腔積液要想到如下可能:RA本身引起、合并結核、腫瘤或者其他結締組織??;RA患者約10%~30%可出現胸膜和肺的損害,常見的損害有胸膜炎、間質性肺炎、肺間質纖維化、肺類風濕結節、肺血管炎和肺動脈高壓,其中肺間質纖維化和胸膜炎最為常見。相關研究提示,RA相關肺部病變患者43.5%合并胸膜病變,83%表現為胸膜局限或不規則增厚,17%為少量胸腔積液,雙側較多見[4]。 本例患者經PET-CT檢查、胸膜活檢排除結核、腫瘤,結合血液系統損傷、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多種自身抗體陽性,診斷為Rhupus綜合征明確,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合并胸腔積液時要盡早完善抗核抗體譜檢驗,以免延誤診治,影響預后。

綜合國內外文獻發現, Rhupus綜合征患者的遺傳學特征、臨床特征和血清學特征表現為RA和SLE的重疊[5],在治療上也與RA有不同。Rhupus綜合征一般單病種規范藥物治療反應差,RA與SLE在激素應用原則上有較大不同,RA主張小劑量、短療程,而治療SLE激素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藥物,也是治療SLE的基礎藥[6],因此盡早明確診斷,予合適劑量激素治療對改善預后很重要。此患者遷延3個月余才明確診斷,導致病情持續進展,食欲差得不到改善,出現低蛋白血癥、各種電解質紊亂,導致恢復周期長,影響預后。

總之,Rhupus綜合征是以嚴重關節炎和相對較輕的系統癥狀為特征的RA和SLE重疊綜合征。在高度懷疑Rhupus綜合征時,盡早進行特異性抗體檢測對本病盡早診斷十分必要。以往研究提示Rhupus綜合征預后好于SLE但較RA差,因此及早診斷對選擇更合理的治療方案對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男性狼瘡患者一般預后不佳,早診斷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Iaccarino L, Gatto M, Bettio S, et al. Overlap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syndromes[J]. Auto immune Rev, 2013, 12(2): 363-373.

[2] Tani C, D’Aniello D, Delle Sedie A, et al. Rhupus syndrome: assessment of its prevalence and its 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103 SLE patients[J]. Auto immun Rev, 2013, 12(4): 537-541.

[3] Rothfield NF, Lim AA.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olving into rheumatoid arthritis[J]. J Rheumatol, 2006, 33(1): 188-190.

[4] 宋蘭, 杜華陽, 陳茹萱, 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肺部受累胸部高分辨CT影像學分析[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20, 42(2): 207.

[5] Brand CA, Rowley MJ, Tait BD, et al. Coexistent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linical, serological, and phenotypic features[J]. Ann Rheum Dis, 1999, 51(2): 173-176.

[6] 栗占國, 張奉春, 曾小峰. 風濕免疫學高級教程[M]. 北京: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 103.

作者簡介:王君雅(1973.12-),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現就職于河北燕達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E-mail:junya898@163.com

猜你喜歡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雙藤痹痛凝膠對CIA大鼠外周血調節性T細胞的作用研究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妊娠繼發血小板減少1例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療效分析
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觀察
綜合護理干預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
霉酚酸酯與環磷酰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療效觀察
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臨床應用評價
聯合檢測類風濕因子、抗CCP抗體、免疫球蛋白對輔助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病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